新元三年四月初,趙國首先提出了和議,準備和護民軍罷兵談和。
時杰指示張子敬,把條件提的越苛刻越好,多給他們點討價還價的余地,對方請和,自然是國內有了反對的意見,護民軍必趁這時候,狠狠的敲他一記,讓他們記住,對護民軍妄動戰意的後果。
時杰早有打算了,必須在陳國的西線,趙國的東線,打開一條通道,徹底切斷陳國通往外界的通道。
既然趙國提出了和談,正好配合這個戰略。
此時的陳國在存國的大前提下,合二為一,陳濟世仍為國王,兼領全國兵馬,而陳濟民只為施政首臣,國策以戰略擴張改為戰略防御,積極調兵,加強邊境主城的守衛,將兵力布成三道防線。
時杰對這些一笑置之,陳濟民終歸是差了一點,當下的時局必須要打才能有生的的希望,你妄想守,永遠也守不住,看著守衛的挺嚴密,那是因為護民軍兵力不足,真正要進攻,你守著一灘「死水」能有什麼作為,也可能這是陳濟世的想法吧!妄想把自己圍在一個想像中的安全地帶。
四月十二日,時杰兵出高豐,攻打同興關,激戰半日,殲滅守軍兩萬,得降兵萬余,十五日,攻取高陌,十八日,攻取北守,到五月初,時杰兵線到達陳、趙邊境,將陳國與英族接壤的地區全部佔領,生生的開出一條百余公里寬的「隔離帶」。
而張子敬這邊呢,一邊積極壓制陳國。讓他們不敢興兵南下,同時掉了十個師往時杰戰區,接替防守。輪換作戰;一邊和趙國結束了武裝對抗,改打「口水戰」每天在談判桌上打個熱火朝天。
各路部隊陸續抵達時杰戰區,時杰開始編算什麼時候展開對趙國的這一仗。
五月二十二日,時杰不言而戰,率大軍以摧枯拉朽的氣勢,三天內,連奪趙國難望、四崗、廣平、獨留四城。
趙國的的和談使者當即在談判桌上氣急敗壞的質問護民軍代表。兩國正談判,為何忽然出兵,後者冷笑回答︰一天沒談成。便是交戰國,你們也可以來打啊!另外還得告訴你一聲,不日,我們這邊也會進兵。
趙國果然調回談判使。擺開架勢。全力對抗護民軍。
結果可不是當初的局面了,時杰南線戰場的開闢,實在是他們此前怎麼也想不到的,重點都在西線和北線了。
況且,他們當初贊成合攻護民軍,判斷的是護民軍再強大也不可能和這麼多的勢力對抗,所以認為主動權就在自己手里,想打多大就打多大。想什麼時候停就什麼時候停,也根本沒想著和護民軍分出生死。就是佔便宜的心思。
而現在,不是他們想不想打的問題了,時杰從南往北,張子敬從北往南,直接對著頭往里打。
氣急敗壞的趙國王遣使往陳國,大罵陳國坑人,並且嚴正提出,要陳國馬上出兵,攻打護民軍。
此刻的陳國實在是有心無力啊,說實話,他們比任何一方的勢力,都希望護民軍滅亡,但是他們此刻只有四十幾萬的兵力,而護民軍有多少。
時杰的南線二十余萬,王任那邊一邊和吳國「拉拉扯扯「的一邊往陳國邊境調集了至少十萬以上的部隊。
王都這邊也是如此,梁國本來就和護民軍接觸的深,出兵之時就態度,有消息說戰役開始後,梁國居然還能從護民軍那里進口到火藥,可想而知兩方戰爭的「激烈「程度,王都的四十萬大軍,有三十萬都留在了陳國邊境。
更不要說張子敬的五十萬大軍就虎視眈眈的看著,讓宋國怎麼敢動。
六月十四日,時杰和張子敬的兵鋒在樂昌城下會師,宣告戰線貫通,將陳國與外界的通道徹底階段,讓其變成了護民軍碗里的一塊肉。
此間,趙國曾組織全力的反撲,無奈何,戰役之初就沒謀劃好,加上一些地方上的軍閥割據勢力紛紛倒向護民軍,是護民軍的戰線越積越厚,部隊越打越多。
當然這都是外界的表象,實際里,沈施然已經給時杰來了三封信,講明現在的護民軍的財政收入有五分之四用于軍費,地方上的建設完全停滯,再這樣下去,護民軍說不定會被拖垮,必須要找個時機停下來,修養一段。
此時正是吳國和梁國與護民軍態度「」之時,時杰指示王都王任,若是有機會就與對方和談,只要是不傷及護民軍的利益的條件,可以答應。
同時在對趙國的戰場上,指示各參戰部隊,攻擊力度要狠、要猛,這叫剛柔並濟,說句俗語「殺雞儆猴」不過現在是不是有這兩種動物就不知道了。
隨著和吳國、梁國的和談完成,趙國知道再打下去,他們可能就有滅國的危險,同時他們也冤,同樣是陳國鼓動;同樣是的出兵;為啥就對別人和風細雨,對我們就狂風雷電的,他們也不看看他們所處的位置,誰讓他們與陳國接壤呢!
八月十日,趙國在承認被護民軍佔去的城市歸其所有的情況下,令賠償五百萬紅幣的條件,與護民軍達成和議。
時杰知道,隨著此次與各方的合約談成,今後,各國已經失去了制約護民軍的契機和實力,從今後,對各方的欲奪欲取,都是護民軍說了算。
而現在,說實話,現在的護民軍已是外強中干,想再打大戰已非常困難了,若真的幾個勢力齊心而動,說不定護民軍還真的就被打垮了。
不過從外界看,此刻的護民軍正規兵力達到兩百四十萬,加上無與匹敵的火器,誰敢輕言戰事啊,殊不知,沒有物資的供應,人再多有什麼用。
華族的戰事重歸短暫的和平,實際上各個勢力都是在醞釀新一輪的戰事,別人是不是這麼想,時杰不知道,反正他是這麼想的。
此次戰役前,時杰雖然口言統一華族,但還是在戰和間搖擺,也曾真的打算和其他勢力並存的,但是陳國促成的這次合攻,讓他下定決心,華族,必須統一。
s︰看到這里的朋友,不妨順路也點擊下作者的新書,完全是另一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