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節來源*****
飛蛾類多在夜間活動,喜歡在光亮處聚集,因此民諺有「飛蛾撲火自燒身」的說法。蛾類屬于昆蟲綱中之鱗翅目。植物提供多種蛾類幼是的食物來源,蛾類的幼蟲及成蟲也是鳥類、爬蟲類、兩棲類等食蟲性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形成自然界重要的食物鏈。蛾類可以根據其觸角加以區分——沒有棒狀的端部,而呈絲狀或羽毛狀。大多數蛾類在夜間活動,色彩較暗淡。夜蛾科。成蟲前翅擬態枯葉,後翅黑色外緣有橘黃色寬帶,黑色區域中央有藍色s形紋。成蟲主要季節為春、夏及早秋。分布于天祥、慈恩、青山、霧台、藤枝等中底海拔山區。
飛蛾體小至大形。成蟲翅、體及附肢上布滿鱗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蟲蠋形,口器咀嚼式,身體各節密布分散的剛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月復足2∼5對,以5對者居多,具趾鉤,多能吐絲結繭或結網。蛹為被蛹。卵多為圓形、半球形或扁圓形等。
頭部
略呈球形或半球形。觸角多節,呈絲狀、棒狀、櫛齒狀等,雄性觸角常較雌性為發達。口器除小翅蛾等少數低等蛾類保留有上顎和下顎外,絕大多數種類為典型的虹吸式口器。即上顎完全退化,上唇短小,下顎須發達或退化,下唇僅保留3節的下唇須,其主要取食器官為由兩下顎外顎葉延長而並合形成的虹吸管,取食時伸入花中,吮吸花蜜。復眼發達,單眼通常2個,位于復眼後方,但也有一些種類無單眼。
胸部
胸部發達,各胸節趨于愈合。前胸在低等蛾類中較發達,而高等蛾類一般較退化,呈頸狀,兩側有小突起,稱為翼片。中胸甚大,具盾片和小盾片,盾片前方兩側有1對發達的肩板。後胸背板小。足細長,前足脛節內緣通常生有1脛突,中、後足脛節近中部和末端分別生有中距和端距。跗節5節,以第1節最長,爪1對。
一般具翅2對,發達,僅個別種類的雌蟲無翅或僅具退化的翅。翅膜質,有鱗毛和鱗片覆蓋。許多蛾類在翅面上由各色鱗片組成各種線條和斑紋,多根據其形狀或位置命名,其分布、形狀等因種類不同而異,是科以下分類常用的重要依據。鱗翅目昆蟲的脈序與假想脈序很接近,其構造和主要變化特點是︰中脈。前翅通常有縱脈12∼14條。前緣脈自中室上方翅基部生出,不分支;徑脈出自中室前緣,一般分5支,或有減少、合並的現象;中脈2支,出自中室後緣;臀脈自中室下方的翅基伸出,1∼3條。橫脈很少,除中室端部外,一般在亞前緣脈基部與翅前緣基部間有1肩橫脈。翅室除中室外,有些種類在中室的上方還有由徑脈、徑分脈並接所圍成的封閉的小室,稱為副室或小翅室。後翅一般有縱脈8∼10條,亞前緣脈和第l徑脈合並為s十rl,徑分脈不分支,其它翅脈分布與前翅基本相同。鱗翅目前、後翅在飛翔過程中的連絡方式,常見有3種類型,即部分低等蛾類的翅扼連鎖、絕大部分蛾類的翅韁連鎖和蝶類的貼接式連鎖。
月復部
月復部呈圓筒形或紡錘形,10節,第1節退化,月復板消失或僅呈膜狀。雌蟲月復部可見7節,第7節明顯延長,第8一l0節顯著變細,套縮入第7節內,產卵時可以伸出,形成偽產卵器。某些低等蛾類僅第9月復節有一生殖孔,稱為單孔類;大部分種類第8月復節有一交配孔,第9月復節有一產卵孔,稱為雙孔類。產卵孔的兩側有1對瓣狀構造,稱為肛乳突,用以握持產出的卵,使卵粒粘著于物體上。
雄蟲月復部可見8節,第9一l0節的附肢演變成外生殖器。第9月復節的背板和月復板形成一個環,月復板的中部向體內延伸成囊形突;第10背板的後端形成1個略向下彎的鉤形突,下面有1對顎形突,通常合並為一,是第10月復節的月復板,略向上彎曲,肛門末端即位于鉤形突和顎形突之間。**發生于背兜和基月復弧之間的隔膜上,基部形成二個外翻的錐形突起,稱陽端環,上有骨片,稱陽端基環。陽睫的端部能翻縮,稱端膜,上面常有刺。第9月復節的生殖肢演變成1對大形瓣狀物,稱為抱握器,上生各種刺、毛和骨片等。雄性外生殖器在種間分化很大,常作為種類鑒別的重要依據。
幼蟲
1.頭部
大多數種類頭部為下口式,少數種類為前口式,通常具硬化而色深的頭殼。頭部前面有l倒「y」形的蛻裂線,是幼蟲月兌皮時首先裂開的地方。蛻裂線內側兩塊狹形的骨片是額,額下是三角形的唇基。蛻裂線兩側為顱側區,其近下方各具呈弧形排列的6個側單眼,有些種類單眼數目減少或完全消失。口器變異咀嚼式,上唇前緣有1較深的缺刻,其形狀和缺刻的深淺各異,是分科的特征之一。上顎發達具齒,下顎、下唇和舌合成一復合體,舌位居中央形成吐絲器,兩側為2節的下顎須。
2.胸部
分節明顯,前胸背面近前方形成骨化板,稱為前胸盾。前胸兩側後下方各有1氣門。胸足通常發達,5節,末端具1彎形的爪,部分潛葉為害的種類胸足呈不同程度的退化或消失。
3.月復部
通常10節,末節背面骨化形成臀板,有些種類在臀板下方生有硬化的梳狀構造,稱為臀櫛,用以彈去排泄的糞粒。月復氣門一般8對,位于第1∼8月復節兩側。月復足通常5對,著生于第3∼6月復節及第10月復節上,第10月復節上的又稱為尾足或臀足。月復足有時減少或退化,如尺蛾僅2對月復足,分別著生于第6和第10月復節上;潛蛾則退化或完全消失;某些夜蛾類的第1或第1、2對足也有所退化。月復足的構造比較簡單,由亞基節、基節和能伸縮的囊狀的趾組成,趾的月復面生有趾鉤。趾鉤的存在是鱗翅目幼蟲區別于其它多足型幼蟲的重要依據之一,而趾鉤的數目、長短和排列方式等,則是鱗翅目幼蟲分類的鑒別特征之一。趾鉤的排列有單行、雙行與多行之分;根據趾鉤的長短不同,可分為單序、雙序或3序;根據趾鉤排列的形狀,又可分為環狀、缺環、偽環、中帶、二橫帶等之分。
4.斑紋、線條和毛序
鱗翅目幼蟲的胴部常具有明顯的花紋或縱條紋,多根據其所在位置命名,某些線紋,可作為種類鑒別的輔助特征。幼蟲身體各部分常具各種外被物,如剛毛、毛瘤、毛撮、毛突和枝刺等。體表瘤狀突起上著生剛毛,稱為毛瘤;剛毛基部常具骨化和深色的區域,稱為毛片;毛片如高突呈錐狀則稱毛突;毛長而密集成簇或成撮,稱毛簇或毛撮;有些種類具刺,刺上分枝的稱枝刺。剛毛可分為原生剛毛、亞原生剛毛和次生剛毛3類。原生剛毛在第1齡即出現,亞原生剛毛在第2齡出現,這兩種剛毛的分布和位置比較固定,給予專門的名稱,稱為毛序。毛序是幼蟲分類的重要特征之一。次生剛毛數目較多而沒有固定的位置,長短不一,可生在毛突、毛瘤或骨化片上,一般不予以命名。
編輯本段
蛹
蛹體多為長橢圓形,棕色或褐色。蝶類的蛹多為綠或淺色,頭部和胸部常具突起。蛹體可明顯地分為頭、胸、月復3部分,復眼位于頭部兩側,觸角基部位于復眼外側。下唇須兩側為l對下顎外顎葉,其長短因種類而異。下顎須位于復眼外側,一般不外露。胸部自背面觀分節明顯,通常中胸最大。前足位于下顎兩側,中足位于前足外側,後足通常僅露出末端。前翅芽在月復面可蓋及或超過第4月復節,後翅芽一般被前翅芽覆蓋,僅邊緣外露。胸部有氣門1對,位于前、中胸的背側面。
蛹
月復部10節,通常僅第5、6和7節可以活動,第8∼10節常愈合。第l0月復節月復面中央的縱裂縫為肛門,周圍常略突起。雄蟲第9月復節的中央有1個生殖孔,為一縱裂縫,周圍常略突起。雙孔類雌蟲有兩個生殖孔,位于第8和第9月復節中央,前者為交配孔,後者為產卵孔。在很多種類中,兩孔連成l條縱裂縫。據此可鑒別蛹的雌雄。月復部有氣門8對,位于第1∼8月復節上,但第l月復節的氣門被翅芽覆蓋,第8月復節氣門退化,呈裂縫狀。月復部末端向後突出,形成臀棘,上生有鉤刺,用以鉤住物體或繭等。
編輯本段
取食
成蟲取食花蜜,對植物的授粉有所助益。但吸果夜蛾類成蟲能刺破果實;吸食果汁,導致落果,成為柑桔、桃、李、梨等果樹的重要害蟲。
蛾類多在夜間活動,常有趨光性。成蟲活動主要是飛翔、覓食、交配和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有些成蟲有季節性遠距離遷飛的習性,如粘蟲、稻縱卷葉螟等。幼蟲絕大多數植食性,是農林作物、果樹、茶葉、蔬菜、花卉等的重要害蟲。幼蟲的生活方式和取食方式很不相同。大型的種類多為luo棲,很多種類有隱棲的習性,如卷葉、折葉和綴葉成巢等。有的種類還會結鞘或吐絲結網等。有的鑽入植物組織為害,潛食葉肉,鑽蛀睫干;有的侵蛀芽、花、種子等組織中,有時還能引致蟲癭。生活于土壤中的幼蟲咬食植物根部,成為重要的地下害蟲。為害倉儲糧食、物品或皮毛的種類,是重要的倉庫害蟲。少數種類為捕食性,捕食蚜蟲或介殼蟲等,如食蚜灰蝶是甘蔗綿蚜的天敵。常見的資源昆蟲有家蠶、柞蠶、蓖麻蠶等。蟲草蝙蝠蛾幼蟲被真菌寄生而形成的冬蟲夏草,是名貴的中草藥。
編輯本段
生長發育
卵
昆蟲個體發育的第一個階段。昆蟲的卵受精後,卵內的胚胎即開始發育。卵發育成熟後為幼蟲。幼蟲破卵而出的過程稱為孵化。卵從產下至孵化所經歷的時間稱卵期。
幼蟲
昆蟲發育的第二個階段。即從卵孵化至幼蟲化蛹的過程。不完全變態類型中,幼蟲也叫若蟲和稚蟲,它們沒有蛹這一發育階段,從幼蟲直接發育為成蟲;完全變態幼蟲老熟即進行化蛹。昆蟲的幼蟲期是昆蟲生長最快的階段,有些蛾類幼蟲從孵化起至老熟化蛹前止體重增加達萬倍。
蛹
完全變態昆蟲發育的第三個階段。是昆蟲從幼蟲過渡到成蟲之間的階段。幼蟲老熟後身體縮短,不食不動,外表逐漸加厚,進行化蛹。有些幼蟲化蛹前還有一個時間較短的前蛹期。有些幼蟲在化蛹前吐絲作繭或作蛹室,以資保護。蛹發育成熟,即羽化為成蟲。
成蟲
昆蟲發育的最後階段。性成熟,能進行交配和產卵,但有些成蟲在交配和產卵之前須進行補充營養。野蛾轉轉繞燈飛「殘燈一盞野蛾飛。」在晴朗的夏夜,只要到路燈下,總能看到許多美麗的飛蛾,它們紛紛繞著燈兒不停地轉啊轉,身體撞在燈罩上,電線桿上,翅膀撞破了,也全然不顧。「飛蛾為什麼總是繞著路燈打轉呢?是它們愛慕光明嗎?是路燈下有它們喜歡的食物嗎?還是……」帶著這許許多多的疑問去找科學老師,老師夸學生肯提問、愛觀察,還鼓勵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于是邀了科技小組的幾個成員,組成了研究小組,通過實地觀察、查閱資料、詢問有經驗的農民和農科所的專家,一個月下來,得到了豐富的收獲。
蛾的生活習性及繞燈飛的原因
蛾屬于鱗翅目昆蟲,蛾多數在夜間活動,蛾大多是夜行性動物,這說明蛾不是因為愛慕光明而繞燈轉。蛾是虹吸式口器,口器特化為吸管,蛾主要靠吸食植物的汁液為食,它們不會到路燈下去捕食小飛蟲,人類也排除了蛾因為食物而趨光的可能。
除路燈外,野外的篝火、手電筒光,家中的燈光、燭光及一些其它的亮光也會吸引飛蛾打轉。蛾在夜間活動,它在探索飛行道路時,是靠月亮作為「燈塔」的。飛蛾的眼楮是由很多單眼組成的復眼,它在飛行的時候,總是使月光從一個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當它繞過某個障礙物或是迷失方向的時候,只要轉動身體,找到月光原來投射過來的角度,便能繼續模到前進的方向。如果在曠野中出現燈火,飛蛾看見燈火就會分辨不清哪個是月亮,哪個是燈火,由于月亮遠在天邊,燈火近在眼前,飛蛾就會把燈火誤認為月亮。在這種情況下,它只要飛過燈火前面一點,就會覺得燈火射來的角度改變了,——從側面或者從後面射來,因此便把身體轉回來,直到燈火以原來的角度投射到眼里為止。于是飛蛾就不停地對著燈火轉來轉去,繞著燈火作螺旋狀盤旋,怎麼也月兌不了身。
編輯本段
本領
其它動物的「天體導航」本領
飛蛾利用月亮為自己導航,在黑夜中飛行、生活。在自然界,利用「天體導航」的飛行家還有很多很多。蜜蜂花間采蜜歸來,用舞蹈向伙伴指示蜜源方向時,是以太陽作為基準的;海龜生殖洄游,是以星星來聯系體內的生物鐘而回到故鄉產卵;候鳥舉家遷徙,在夜晚作長距離飛行時,也根據天上的星座來定方向……大自然界的動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定位本領。
人類在「天體導航」中的應用
動物們能利用天體作為「燈塔」,人類就有更多的應用。在迷失道路時,遠古人就利用了北斗七星和北極星來指引方向;中世紀的航海家們利用天體導航,制造出了許多精妙的儀器;現在人們制造了自動控制的導彈,利用天上兩顆明亮的星星作為「燈塔」,根據這兩顆星星的光來控制航道,即使暫時偏離了方向,里面的計算器也會根據星星的投射角度自動調節、自動修正,回到正確的航道。人們還發射了人造衛星到太空,作為輪船遠洋航行,飛機大氣層飛行的「燈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