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這正是桃花家此刻最真實的寫照,這場雨下起來沒完沒了,到了亥時居然電閃雷鳴地又大上了幾分。
桃花家的房子本就破舊,每次外面一下大雨,屋內就有幾處小雨。方德秋回來之後意識到自家房子的漏雨問題,已經小修過一次,但是房頂的油氈早已經老化破碎,還沒來得及整個換掉便趕上了這場大雨。
最初時是用兩個大碗來接,後來便只能用盆了。尤其是在外屋炕上有一處格外漏得厲害,接了木盆也還是打濕了炕被,方德秋和唐氏又擔心雨太大房子塌了,也不許桃花和延燁睡覺,一家四口就這麼熬了一晚。
這場雨一直下到了第二日卯時,雨一停桃花首先沖出了房門查看她的一干寶貝。
醬油因為見天陰了起來唐氏就都蓋上了蓋子,所以沒有事情。糟糕的是屋後的辣椒苗和菜窖里的醬肉。辣椒地里才長出來的菜苗被雨水沖得東倒西歪,有的直接被壓斷了還很女敕的睫葉,好在還有一大半存活了下來,只要重新再好好種上就行,桃花之前為了以防萬一還留了一些種子,再泡上中下也能彌補上空地。
菜窖里面進了小半下的雨水,醬肉雖說都是晾在高處,也還是被水淋濕了。這些本來已經是最後一批醬肉,這三個月里桃花一共剩下了三百三十兩銀子,最後的這一批看來是賺不到錢了。只好把它們用清水沖干淨在太陽下晾干在給雲天閣送去,只是不知道需不需要賠人家的錢。
經此大雨,桃花家的老房子又更加破舊了一些,方德秋提出要進行大修。桃花問了一下,以現在房子的老舊程度要修也難,恐怕得推掉重起才行。桃花就和爹娘商量著干脆在這個老房子的旁邊再新蓋一處房子。
一來,推倒重建再快也要一兩個月,這段時間一家人住在哪里是個問題,還不如擇地另建來得更快。再來,前一陣子听說旁邊的三十畝田地是當年方家賣給李家的,如今李家也想賣掉,因為地不多,位置又偏,一直沒有賣掉,正好可以買回來種辣椒。還有一個原因桃花沒有說出來,但是她想唐氏應該也會想到,那就是家,還是蓋在自己的地上比較安心。
考慮了兩天,方德秋拍板,買地蓋新屋!
地是已經瞧好的,也不需要找掮客方德秋便直接去了李家。李家當家的是李正春,媳婦趙氏是趙四的二姐,當年李正春的爹李常順當家的時候是把種地的好手,又有一手木工的手藝,日子過得殷實,添置了不少田地,唯一遺憾的就是生了三個女兒,只有李正春這一個兒子。
李正春從小也上過兩年的鄉學,但他整日只想著模魚斗狗不喜讀書,李常順無奈,讓兒子跟著他種地干活,想說學會一門手藝也好,結果兒子不願拘在鄉下,想要學人家去行商坐賈,因為只是沒有頭腦地跟風,折騰了兩年還是賠了幾筆錢失敗而歸。李常順想著這回他總該安分了吧,結果他在城里本事未見長進毛病卻是學了不少,整日的醉眼看花,沉迷于盅骰之物。李常順也老了,再也支持不了兒子的放蕩荒唐,在三年前一病嗚呼。趙村的李家終是日漸衰落,賣地度日。
李家原有良田六傾,到了現在只剩下五十畝。村子南頭的這三十畝田地因為位置偏僻,要價不降,一直沒有賣出去。桃花爹上門一說,李正春滿嘴地答應,價錢卻一點兒不肯少,非要一百五十兩不可,方德秋雖然急用,也不肯吃這個虧,兩人便僵持了幾天,最後,李正春說搭上南邊的十畝林地白送給他。所謂林地,實際上就是一片山地,從未開墾過,無非是當年從方家買來後,地契更名要去縣城府衙重新丈量畫押,記錄在案。李常順買地較多,也懂得一些內里的腌?之處,給了那丈量的衙役一些好處,多量進去幾分,那衙役見南邊反正是無主的荒山,便也手中一松,多劃出十畝。
李常順當年的這點兒小算計被李正春翻了出來,便拿來當做了賣地的添頭。方德秋一家見李正春不肯松口,本來也想吃點虧買下了,見他又找出了這麼一個好處,心中多少舒服了一些。
這十畝的山地,長著各種山間常見的雜草樹木,還經過一段溪水,雖說現在是干不了什麼,但是將來也說不定能派上什麼用處。
商議好了價格,一個急著買,一個急著賣,兩邊的手續動作倒也痛快,請里正出面換好了地契,再去府衙改了記錄,這三十畝地就成了方德秋的。
方德秋才一回來,就買了地還要雇人蓋新房,這個消息迅速地在村中傳開。村里人都眼熱不已,只恨自己怎麼生不出這麼一個聰明伶俐會賺錢的閨女來。
江氏听了更是不舒服,本來她以為自己和唐氏差不多,其實唐氏還不如她,她好歹也是有公婆和小叔一家的庇護。但是現在唐氏的日子越過越好,她的心中也不平了起來。當夜著春枝兒耳提面命了一番,讓她多接近接近桃花,跟她學學賺錢的手段。
方元本听說了這個消息,心中真是五味雜陳,一方面高興那片地又屬于了方家,莊稼人,總是希望自家的土地越多越好,雖然當初賣掉那塊也是權衡利弊的結果。現在這塊地又姓了方,就算不歸他,總也是歸了自家人,老方頭還是自得的。
另一方面兒子媳婦分家另過日子紅火,總顯得他這個當爹的在過去的失格。尤其是在老三一家和自家發生了那麼多的齟齬之後,老三家的興旺紅火總讓他的老臉有些發燒。
馮氏听了這個消息,眼珠一轉,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這件事老頭子本不讓她提,但是現在瞧著老三家的樣子,她又實在咽不下這口氣。用過晚飯,沒敢驚動老頭子,便自己一人匆匆忙忙趕往了村南頭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