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部企業史的前半段中,如果要有一個「主角」的話,那他就應該是鄧小平。
客觀地說,鄧小平奠定了中國變革的思想基礎,並在他掌控的時間里主導了整場變革的節奏。這個小個子的四川人有著驚人的堅忍和洞察一切的政治決斷力。據與他親近的人回憶,當面臨重大決定時,他喜歡一個人坐在屋子里默默地抽熊貓牌香煙。當他做出某種決策後,卻很少有人能夠變更它。法國思想家、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伯格森曾說︰「說社會的進步是由于歷史某個時期的社會思想條件自然而然生的,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它實際只是在這個社會已經下定決心進行實驗之後才一蹴而就的。這就是說,這個社會必須要自信,或無論怎樣要允許自己受到震撼,而這種震撼始終是由某個人來賦予的。」鄧小平無疑就是伯格森所謂的「某個人」。
1978年,是鄧小平真正主導中國命運的元年。在該年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他當選為政協主席。
在當上政協主席後,鄧小平主持的第一個大會是隨後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在大會上,他出人意料地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在這個大會上,國家領導人承認,中國在許多方面落後于世界水平15到2年,同時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科學展計劃,確定了18個項目作為全國科技研究的攻關重點,而其目的是「到本世紀末趕上或過世界水平」。
後來的歷史證明,這一並不切實的目標並沒有完全實現。不過在當時它確乎讓全中國為之一振,所有的人仿佛都听到了時代火車轉換軌道的尖利聲響。當年,共有6人參加了這次科學大會,其中僅有15多人在35歲以下。在大會的後排,坐著一位名叫任正非的33歲的青年人,他是解放軍派來的代表,他因為剛剛獲得了全軍技術成果一等獎而意外地得此殊榮,此刻他正在為父親的平反以及自己能否入黨而愁,而他不會料到的是,再過十年他將漂泊到南方的深圳,以微不足道的兩萬元創辦一家叫做華為的電子公司,然後,這家公司將以其嚴苛的軍事化管理和犀利的底價戰略迅崛起,並讓全世界的同行們深感頭痛。
科學大會後,國家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改革度明顯加快了。4月,教育部決定恢復和增設55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著名的暨南大學等。很快,恢復全國統一高考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
事實上,高考制度在此前的1977年已經部分恢復,而全國性高考的正式舉行則是在1978年。從這年起,高校招生恢復全國統一考試,由教育部組織命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考試、評卷和在當地招生院校的錄取工作。文科考政治、語文、數學、歷史、地理和外語;理科考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和外語。外語考試的語種為英、俄、日、法、德、西班牙、阿拉伯語,考試成績暫不記入總分,作為錄取的參考。沒有學過上述語種的可以免試。報考外語院校或專業的,還須加試口語;外語筆試成績記入總分,數學成績作為參考。
根據鄧小平的批示,「在公布參加體檢名單的同時,公布全體考生的各科考試成績。公布的方法,由縣招生委員會通知考生所在單位分別轉告本人。」公布考生成績,是提高招生考試過程的公開、透明程度的重要舉措,對于轉變社會風氣,杜絕「走後門」和徇私舞弊等不正之風,揮了重大作用。
有數據顯示,第一批報名高考的考生就多達58萬,遠遠過高校的招生計劃。擴招成為全國上下一致的呼聲。北京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毛祖桓回憶說︰「擴招也是臨時決定的,當時一開始就讓各個學校報,每個學校能招多少人,就這樣報了一下,這麼定了分數線。那年考得好的學生還比較多,因為是多少屆的人壓在一起來考大學,所以最後,我記得當時是林乎加當北京市市長,北京就率先擴招,原來比如說33分、34分才過線,後來就說3分以上都可以上大學,一下子就增加了至少是三分之一強、二分之一弱的樣子,這個比例還是很大的。後來天津、上海等大城市跟進,造成了第二次擴招的態勢。」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是,1978年全國高考61萬人報考,錄取4.2萬人。翻閱這一年「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語文試卷」,第一部分是給一段文字加上標點符號,而第一題就跟經濟有關︰
實現機械化要靠人的思想革命化有了革命化才有機械化機械化不是一口氣吹出來的要經過一番艱苦奮戰才能成功要把揭批四人幫的斗爭進行到底要肅清他們的流毒促進人們的思想革命化一個軟懶散的領導班子是挑不起這付重擔的。
這是當時最主流的價值觀︰思想的解放和對左傾的、僵化教條主義的余毒肅清是經濟進步最要的前提。從這里,後來的人們可以現,在1978年,追求經濟成長是一個多麼讓人戰戰兢兢的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