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末當土豪 第四十九章 安塞見聞(中)

作者 ︰ 武昌魚

吳為對鑽井機的改進不光在動力上,對配套所用抽水泵也進行了改良。深水井使用抽水泵其實甚為不便,作為臨時救災尚可,若要推廣還是以手壓泵為佳,他也請廠家一並拿出了解決方案,現今已有不少新掘水井采用了手壓泵,慢慢將全面取代柴油動力的抽水泵。其實,吳為整個的思路就是盡量減少對現代的依賴,尤其是柴油和電這些實在讓人頭大,畢竟光只設備而言,用來自海外來搪塞就要容易得多。

李崇雖知曉吳為的諸般做法,但畢竟並不常來城外視察,一些東西也只是耳聞,今天亦是初次得見,心中的驚訝程度未必比知府大人輕多少了,但面上神色絲毫不變,一副一切盡在掌握的模樣。而孫教諭近來常組織人手到災民營地宣講忠孝大義,諸般設施見得多了,反倒不以為奇。

張邦彥又要看水利設施,李縣令對此倒是熟悉,因為這是他親身經歷過的,忙引他往灌溉渠那邊行去,遠遠就听見水流淙淙,放眼望去,只見田地里面一片稀稀拉拉的綠色,听李崇介紹,這是播種不久的冬小麥,那稀稀拉拉的就是剛長出的麥苗了。待走到近前,只見田野中水渠粗細大小縱橫交錯,其中水流潺潺流動,遠處可見農夫牽牛勞作,一派田園牧歌的景象,完全看不出僅在幾個月前,這里還是一副土地龜裂,草木枯焦的模樣。

張邦彥看了引水管道,嘖嘖稱奇,旁邊有一鄉紳湊趣,上前言道︰「啟稟老公祖,在下家中頗有田地,甚苦于旱,亦以此法修渠引水,今日為完工之期,大人若有興趣,可往一觀。」張邦彥大喜,忙叫其在前引路去看。到得地方,果然諸事皆已就緒,只待田主前來就可通水。那陶管兩頭皆用東西塞住,管內已注滿水,注水處亦已封住。通向灌溉渠的管道頭上系著一根繩子,只需用力一拉,即可通水。遠遠看見上游引水處有人揮舞布幡,示意陶管那一頭填塞物已去。那鄉紳雙手將繩子捧上,請知府大人來親自操作,旁觀眾人也皆是微笑,暗道此人甚是會拍馬屁。張邦彥對此也是興致勃勃,欣然接過繩索,用力一拉,只見陶管中涌出一股湍急的水流來,圍觀百姓皆是高聲歡呼,知府大人亦是樂不可支。

只見李崇上前道︰「此渠為秦漢時所修,久矣廢弛,名目已失落不可考,今在大人任上修繕疏通,盡復舊觀,當命名為張公渠。」這是之前吳為和他商量的,本來吳為的意思是命名為李公渠,李崇堅辭不就,兩人遂一致同意命名其為張公渠。文人好名,張邦彥听得李崇如此說,不禁怦然心動,但畢竟自家于此並無寸功,若坦然受之,恐日後必遭譏嘲,到時求名不得反受其辱。他稍一躊躇,立刻拒絕道︰「此渠為貴縣一力為之,兄弟並無寸功,豈能貪此大名!」連連擺手,並提議將其叫做「李公渠」。李崇推辭良久,見張邦彥態度堅決,遂無奈接受,一時眾人皆賀,他也興奮得滿臉通紅。

其實所謂「李公渠」,並非單指一條溝渠而言,而是安塞境內大小分散的灌溉溝渠的總稱。這些溝渠古已有之,但因水源枯竭而荒廢罷了。若純以功勞而論,其實應叫做「吳公渠」才對,但一來吳為根本不想要這個名聲,他現在只想保持低調,其次一想到此名他就一陣惡寒。因此上這樁天大的功勞就落在了李縣令頭上,不過話說回來,若非他對吳為極力支持,吳為行事也不可能這般順利,以此而論,以他的名字命名倒也不算太過離譜。料得異日此法在陝北乃至全國各地推廣,李縣令之名也將被廣為傳頌,就是上達天听也不是異想天開,對其的仕途前程影響之大真乃不可限量。李崇想到此,不禁對吳為暗自感激,此是後話。

看過灌溉渠,張邦彥興致更高了,陝北地勢高峻,高地甚多,安塞取水之法大有用武之地,此法雖是安塞首創,但自己推廣之功,也決然不會小了。實際上,他已經在準備怎麼操作此事了,剛才他就詢問了取水之法,吳為一一道來,無不詳盡,亦不甚繁難,安塞已掌握此法的匠戶不少,到時可命安塞縣組織起來赴各地指導主持就是,李縣令和吳為亦皆表示贊同。

最後看的是薯田,土豆已經全部收獲歸倉,預留的薯種也已妥善保存,剩下的睫葉留在土中容易導致病害,都已收集起來,用以飼喂豬羊。空出來的田地都種上應季的大豆,跟小麥一樣,也稀稀拉拉的,還只剛剛出苗。大豆不僅產量頗高,根系還能固氮,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不用說,也是吳為從現代引進的良種。

最為壯觀的是番薯田,番薯雖是要待11月上才能收獲,還有一段時日,但此物最是枝大葉盛,寬大的薯葉將整片薯田遮蓋得密不透風,遠遠望去郁郁蔥蔥,煞是喜人!在這黃土蔽目的陝北大地上,這真是久矣不見得奇景!張邦彥以下眾人見此無不心潮澎湃。

這時代的農民其實對農作一道水平已經頗高,畢竟中華民族已種了幾千年的地了,土地那點事兒早里里外外模得門兒清。而且多年旱災下來,耕作技藝不精的農民早餓死了,現在還喘氣的沒有不嫻于農事的,所限只是沒有現代的良種、農機、農藥和化肥等物罷了。但吳為因地制宜,指導他們采用了多種土辦法,如土化肥、土農藥,又解決了水源問題,引進了良種,如此這般下來,產量接近現代也就是意料中事了。至于拖拉機等物此時沒有,嗨,這時代的莊戶人有的就是力氣,吃的就是個苦,你以為是現代的80後新農民啊!

因此在安塞境內人人好學,皆因知曉此為安身立命之法,料得災民返鄉之後,必能將所學之法廣為傳播,雖然沒有良種,但解決水源和農藥化肥問題之後,眼見得陝北的旱災將不足為患。

求收藏求推薦求打賞,武昌魚團團一揖,拜謝各位了!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明末當土豪最新章節 | 穿越明末當土豪全文閱讀 | 穿越明末當土豪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