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抵抗日軍?」
袁世凱愣了,顯然有些搞不清楚現實的情況。////
他是奉命來抵抗德軍的,這怎麼一轉眼就要出關去抵抗日軍呢?那張野怎麼辦?任由他繼續發展不成?不行,袁世凱是不會這麼做的。
「是的,日軍于十日前突然進攻丹東,恐怕現在都已經打到海城了,而且還揚言讓我們撤軍,不準繼續圍攻張野的復漢軍,否則就派海軍直接攻佔天津,兵臨京城。太後下令半個月內我軍必須出關抵抗日軍。」
親兵繼續說著,真實的情況他也搞不清楚,反正命令上是這麼說的。
「這怎麼可能?」
袁世凱震驚了,滿臉的不信。
甲午之後,清朝基本就等于不設防,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北洋陸軍現在也才算是剛剛成軍,戰斗力還比較弱,根本打不了什麼硬仗。
而邊境防守的軍隊是有不少,可真正算得上是軍隊的也就只有那區區數萬人,其余大多數都是一見敵人就跑的主。
這些還不是最主要的,日軍剛剛佔領朝鮮也不過才三年不到,此時對于日本來說,治理朝鮮就夠他們頭疼的了,哪還有精力繼續去侵佔更多的土地?
而且當時不少人都分析,將朝鮮交給日本之後,清廷至少可以獲得十至二十年的穩定期,而一二十年之後,新軍早就練成了,屆時也不會再害怕日本,雙方也有一戰之力。
至于朝鮮,能要回來就要回來,要不回來也能保證本土不在繼續被日本侵佔,清廷也可以避免簽訂更多的辱國條約。
可是現在,日本竟然再次發兵,這到底是為什麼?
袁世凱當了多年的駐外使臣,特別是當了那麼多年的朝鮮使臣,他深知道朝鮮內務不好治理,而日本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打理好日本。
此時的日本應該是無力征戰才對,否則的話很有可能會危及到他們在朝鮮的統治地位。難道真的是張野與日本有聯系,現在張野被圍,加上德軍進攻山東,所以日本也在這個時候橫插一杠子,即幫了張野,也能獲取更多的好處?
「這個張野,很不簡單吶!」
袁世凱遙望著臨沂城頭,語重深長的自己嘀咕道。
勾結外敵,這可是滔天大罪,而且還是華人的世敵,自從明朝起兩國便結下了不少的恩怨,到了近些年更是愈演愈烈,張野竟敢勾結日本?
雖是一部妙棋,但也是愚蠢的決定。張野忘記了一點,要想推翻清朝,並不是只靠他手里的這些軍隊就行的。
他必須要考慮到日後的治理問題,總不能讓那些農民去治理國家吧?所以歸功結底,最終還是需要文人來治理。
而文人又統一的全都是一副臭脾氣,勾結外敵在他們看來那是不可理喻的,即便你統一了,也有不少的文人會反對你,不支持你。
當然了,除非你用現有的各級官員,但如此以來,一個剛剛建立的國家似乎與清朝並沒有什麼不同,一套班子,該貪污還是貪污,該枉法還是枉法,沒人在乎你,這樣的國家是走不長的。
「撤!」
想清楚了其中的利與弊,袁世凱也只能率軍撤退。
不過對于張野,袁世凱也稍微放心了些,漢人古有非我族類其心必誅的傳統觀念,若是暗處里勾結外國,獲取一些資源也就罷了,可這次他們卻明著來,這不擺明了告訴世人,我就是要勾結外敵滅了你。
北洋集團之所以能夠成功,並且在日後推翻清廷,這完全要歸功于袁世凱的布局,一步一個腳印,有多大能耐就辦多少事,辦不到的就決不去冒險,踏踏實實的走下去。
當初張野反了的時候,他又何嘗不想直接反了?以他這七千新軍,足以攻入京城,逼迫光緒退位。
可是他並沒有這麼做,說到底還是實力問題,他雖有滅了清廷的實力,但卻沒有能力去管轄更多的地方。
屆時滅了清廷,他又該怎麼辦?手中的兵力只夠控制京城和天津二地,而且天津那邊還有李鴻章,袁世凱的控制力也不是絕對的。
京城這邊又是魚蛇混雜,很不好打理,當初正是因為考慮到了這些,所以袁世凱才會帶著張野的書信去慈禧那里告密,以圖獲得慈禧更多的信任,給他更多的權利。
張野雖然有能力,也有那個潛力,但此刻在袁世凱看來,卻是物過剛易折。
剛開始的時候,袁世凱的確把張野當做敵人來看待了,因為那時的張野懂得隱忍,可是現在,袁世凱並不這麼看,隨著時間的流逝,張野的權利越來越大,手中的兵也越來越多,而張野,卻越來越不知道隱忍。
自從離京之後,似乎還從未見過張野做過什麼忍讓,倒是一言不合便要大打出手,完全一副莽夫的姿態,不肯吃一丁點的虧。
臨沂城頭!
士兵們猶如往常以往,或蹲或坐的靠在城牆體上,或是休息,或是進食飲水。
有了這一個多月來的被圍,士兵們也淡定了許多,不在像剛開始那樣吃不好,睡不好,雖然戰斗力方面還沒有得到提升,但士兵的心理素質卻上升了一個等級。
「清軍撤了!清軍撤了!」
忽然間,城頭上爆發出一陣騷動,隨著站崗士兵的大吼,所有在下面休息的士兵全都站了起來,緊緊的盯著對面的情況,直至許久之後,仍不敢相信。
撤了?怎麼就撤了呢?他們剛剛才得到了支援,七千新軍,雖然人數不多,但也不少,比城內的守軍人數總和還要多。
若是讓這些清軍當炮灰,北洋新軍則在後面跟上進攻,或許只需要三五日便可破城。誰都想不到,清軍竟然會撤退?
北洋新軍因為是剛來到,還沒有扎營,所以也沒什麼可收拾的,直接調頭拐回去便是了,可就是這麼一個撤退,愣是耽誤了一天的時間也沒有完成。
慈禧命令袁世凱帶著圍攻張野的部隊里的十萬人馬立刻出關抗擊日軍,這條命令是沒問題的。這些清軍已經出來了,而且戰備什麼的比起其他地方軍也是相對比較完整的,是可以直接作戰的部隊。
直接調集的話,會減少很多的時間,而且也可以保證他們與袁世凱一同出關,方便袁世凱部署作戰。
一切都是美好的,可到了這邊卻出問題了,這里的軍隊有三十萬,調誰跟著一起出關?這個朝廷並沒有說,而是讓袁世凱自己做主。
對于這些清兵大老爺們,袁世凱了解的也並不多,而袁世凱心里的想法也很簡單,就是找那些戰斗力強的部隊,這樣在遇見日軍之後也還有一戰之力。
想象是美好的,現實卻是很殘酷,三十萬清軍中,沒有一人願意跟著袁世凱出關的,哪怕袁世凱點了名,他們也不願意跟著走。
最終,袁世凱也無可奈何,雖有聖旨,但在這里卻壓不住眾人,都是手握兵權的大將,讓他們聚集在一起,部隊就是他們命,你要他們的命,他們會給你嗎?
無奈之下,袁世凱最終還是做出了妥協,下令部隊分散到各個營中,挑選那些合格的士兵,也不管這些將領們願不願意,只要是被北洋新軍看上的,一律拉走。
為了防止那些人不情願,袁世凱當即宣布這些人全都是北洋新軍,即刻起享受北洋新軍的一切福利,軍餉與新軍等同。
最終,新軍加上拉來的壯丁,袁世凱好不容易湊齊了三萬人馬,因為擔心夜長夢多,所以便下令連夜開拔,先離開這里再說,免的那幫將領心有不甘,半夜來搗亂。
「北洋新軍走了?」
楊軍威站在城頭上,手里拿著千里鏡,看著對面的一舉一動,天快要黑了,稍遠一些也看的不大清楚。
「看這樣子大概也只有兩三萬人馬的調動,對于目前的現狀來說已是無關緊要。通知老趙,密切觀察清軍動態,特別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若他真的調走了,五日後夜襲清營。被圍了這麼久,也該結束了。」
張野望著對面的清軍,心中沒有絲毫的擔憂,不緊不慢的吩咐道。
不知是清軍大意還是榮祿壓根就沒有告訴他們張野在沂蒙山里還藏有部隊,通過兩地之間的聯系,張野知道沂蒙山外圍根本就沒有發現大批量的清軍,只有少部分清軍在駐扎。
但這個顯然不是奔著沂蒙山去的,而是正常的駐扎。一支三十萬人的部隊,即便是將臨沂給圍起來,也不可能人挨著人,部隊之間也會有一些空隙。
所以有清軍出現在一百多里外的沂蒙山也很正常,他們可能是正常駐扎,也可能是防備沂蒙山內的守軍沖出來,又或許是為了監視沂蒙山,這都說不準。
雖然不知道袁世凱為什麼會突然離去,但對于張野來說,最終的目的都不要緊,只要確定他離開了就行,眼前的這些清軍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對手。
換句話說,他們根本就不敢打,也沒那個膽子去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