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晉孤煙之山河破碎 第七章 公元309年 決戰-決戰 4

作者 ︰ 鋼指戒

這一番話使將領、老臣徹底驚醒了。紛紛跪下苦勸︰「我軍白天連敗二場,不宜再戰。」

劉虎氣惱︰「我們先偷襲他一下,成事以畢其攻于一役,不成再撤回河西便是。」

有一個清醒點的老臣說道︰「敵騎兵不下四千人,其實並不怕我軍箭雨,而是不知河水深淺,不敢貿然進軍。劉琨是晉之名將,恐怕他正等著我們去偷營,好讓我們的敗兵把他引過河。」

劉虎現還是自己考慮不周,卻說︰「汾河幾百里長,我們也守不了幾天,怎麼辦?」

老臣說︰「晉軍扔下上黨不救,三部人馬急攻我部,他們在這里耗不了幾天。我們再等一等。再說我皇早就承諾,他們打下上黨,必來助我們消滅劉琨。我軍最好是耗下去,不盲目出戰。」

劉虎年輕氣盛,早就想要偷襲,卻听到眾將苦勸,也怕偷襲不成,反引晉軍過河,只好作罷。已過三更,就叫大家分頭休息。

有二千步兵在外護衛,劉琨也早早和衣而睡。大約早上四點來鐘,劉琨自然醒來,劉虎竟沒來偷營?令劉琨對他刮目相看。劉琨起身來到帳外,見大多騎士早已醒來,就命人將騎士全部叫起,靜靜準備,勿出聲響。溫嶠才二十出頭,雖依軍令早早睡下,但卻未醒。被軍士叫醒,迷迷糊糊來見劉琨。劉琨令騎將在營中準備作戰,而只帶上溫嶠和十個親兵悄悄出營。

劉琨悄悄走近河岸,因河岸一直有劉琨騎兵來回放哨,偶有幾聲馬鳴,劉虎守將也不在意。劉琨只帶溫嶠及兩個傳令兵催馬走近河岸,令其它人遠遠在後等待。

不一會兒天色漸亮,胡兵大多起床在岸邊防守。劉琨觀看,見敵軍一堆一堆臨河防守,有的一堆只有幾個人。有的一堆卻有幾十人。劉琨騎馬沿河北奔。沒有走出一里,看對岸有二百多人防守,這一堆守軍最多。

劉琨回身對身後傳令兵說道︰「傳我軍令,令騎兵火速奔來。」

兩個傳令兵一起遵令奔回。沒多時。四千騎士全到劉琨身前。劉琨一聲令下,全體騎兵沖對岸二百人沖了過去。

軍令難違,溫嶠首先帶晉陽一千騎兵沖過對岸,其它騎兵心有所忌,落在後面。但見晉陽騎兵紛紛過河,也都轉憂為喜,催馬急渡。不消片刻,四千騎兵全部過河,馬踏敵營。

昨日劉虎就敗給這四千多兵,今早其又沖過河沿馬踏劉虎營帳。劉虎眾軍更加倉惶,被徹底擊散。有幾個昨夜酒喝得太多的都做了俘虜。晉軍一氣追擊三十余里,大半敵軍被殲,被俘。劉虎帶剩下少數部眾倉皇北逃。

劉琨清典敵軍尸身和戰俘,再經盤問。推測出逃走敵眾不過三分之一,就令雁門守將獨自追擊劉虎余眾。

雁門守將王據為難道︰「我軍只有二千騎兵,恐難全殲劉虎。」

劉琨說︰「我心在上黨,你且將劉虎逐出雁門關外即。關外拓跋部強大,我且作書,命拓跋在關外截擊劉虎。」

王據這才轉憂為喜。劉琨又命新興太守段延與己同去支援上黨。命令傳達,各軍自作準備。眾將都問劉琨如何知道過河之路,直把劉琨看作神人。

劉琨笑道︰「昨天敵人全軍防備,很難看出陣法。今日一早我去觀測,敵軍熟在此地,防兵最多之地就是河水最淺之處。」

眾皆嘆服。溫嶠卻說︰「您說得很有理,是我怎麼不知道?」

劉琨神色黯然︰「兵書上有。」

溫嶠納悶︰「孫子兵法上沒有啊?」

劉琨不語。這正是劉琨的失落之處。

中國在漢以後,但凡盛世,朝廷就把兵書收藏,只有少數古老的,像孫子兵法等。因影響較大,廣為流傳,而無法完全禁止。是兵法在展、進步,而且變得更細致。像漢代對敵作戰經驗、諸葛兵法、曹操兵法。這些更接近當時晉朝現實的兵書理論,絕大多數人是看不到的。

像細致的野戰如何打?渡河怎麼打、饑了怎麼打?飽了怎麼打?勝了、敗了如何打?如何布軍陣?如何布營?這些在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上或根本沒有,或講得太粗。

其實每一代亂世之後,都會有新的感悟和總結,但也都會被秘而不宣,即使中級軍官也無法看到。因為古代是家天下,即使高級軍官學到也是危險的。晁錯的《論書事疏》中漢軍五個優勢中,最重要的是將領知兵法。是哪個朝廷能做到?直到當代有了軍事大學,這種情景才轉變過來。這恐怕也是清軍一上來就被少數洋鬼子兵打翻在地的一個原因。

二來,自盛漢之後,讀書成為高尚的職業,從武被人恥笑。魏晉對士族管制並不嚴厲,但是士族名士多研究以成名的文學藝術、詩歌、文賦、書法,甚至音律,這是出名的捷徑。後代走科舉例就更重詩歌、文賦、書法了。

成功在于細節,書法是科考制的細節之首。張牙舞爪的寫上十大張紙,考官會直接打個「差」,扔到一邊。

一來近代使用兵法密而不宣;二來文化是當官捷徑,是中國歷代後期兵患到來時,無大將用的主要原因。

當然也有例外,大朝中只有明朝例外。明朝鑒于兩宋的柔弱,認為兩宋的柔弱是因為軍官地位太低,一旦兵禍到,難感皇恩。

于是,明朝采取文官執政而決不能世襲,軍官卻世襲。中級軍官子弟不用科制便做武官,而且一上來就是中級軍官。所以他們很重視子弟的軍事學習。像很多名將,如戚繼光十六歲就當上一城守將。

明朝中級武官世襲,不僅使後期杰出武將不斷涌現,袁崇煥、孫承宗、盧象升、左良玉、曹文詔、孫傳庭、熊廷弼、袁立、洪承疇、吳三桂。

還有一個意外的好處。當國難到來時,武將由于世襲,而與國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生死相隨。熟悉明史的都知道,即使洪承疇。清朝要費多大的力氣才能說服他,而吳三桂降清是明滅之後。

中層武將世襲政策,這一點確保了軍隊的戰斗力,軍人雖不能執政。但社會地位比宋朝高得多,幾乎中級軍官就以世襲,就像晚期的戚繼光就是十六歲世襲了中級軍官的官位。在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和石亨在保衛北京城中,都立了大功,于謙的功勞對明朝來說,視同再造,但于謙的兒子不能世襲,因為于謙是文官,要執政。而石亨由于是武將。他的兒子被封侯並且世襲。

這就是文官執政但避免世襲,武將不干擾政治,但享有很高榮譽,並且世襲,成為和明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攸關者。縱觀有明一代,只此一點其軍事形勢便和宋朝截然不同,其戰斗力很強,面對北方幾大少數民族,蒙古、滿清、朝鮮、日本,均與之能直接抗衡。明朝中級武官世襲制度起到很大作用,他們保家衛國的主動性非常強。當然現在來說是過時了。

當然王朝像人一樣。有生必有死。但從秦開始算,明朝是國嗣二百七十六年,是安定時間最長的朝代。漢、宋分雙,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中央政府就名存實亡了,清朝也沒有明朝長。所以只有明朝一朝例外。明朝最值得研究的是其‘內閣制’和‘中級武官世襲’。二十四史多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陰謀詭計,少研究‘事兒’。

1449年土木堡之變‘也先’拉著明英宗輕叩北京的城門時。是要社稷,還是要保皇帝成為北京眾大臣和皇族必須馬上決斷的事情,靖康之恥,前車之鑒近在眼前,大臣和皇族為保社稷和自己的利益。很痛快的拋棄了皇帝。皇權被輕輕地撞了一下腰。這使得大臣和皇帝的斗爭中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雖然從唐中後期就創立了內閣制度,並且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但是內閣權利最大,影響最大的是明朝。明朝內閣大臣,大多是進士出身,來自平民,幾乎沒有皇族和外戚,他們大多數是儒學中的精英,否則他們也不能從嚴苛的科舉制度中月兌穎而出。政治上的清明的內閣制是明朝儒學昌盛的主要原因。

內閣的權利越來越大,皇權必然受到一定的削弱,皇帝是不甘心的,萬歷的長期不上朝,和太監的權力也越來越大,是皇權和內閣制度的斗爭。

嘉慶十幾年不上朝,萬歷二十幾年不上朝,不得不說‘內閣制’使他們有了不上朝的資本。

明朝的滅亡從細的方面講,正是其內閣制度名不正言不順造成的。明憲宗是個結巴,不喜歡和閣臣探討問題。內閣大臣把事件和處理的方法都寫清,皇帝對于他認為的小事,只要簽上同意即。內閣大臣都是從進士和小官一步步打拼上來的,政治上比較歷練。處理方法也是*不離十。時間長了皇帝也懶得看,自己不太關心的事也就直接簽字了,這也是明朝皇帝能夠偷懶不上朝的原因。所以明朝的內閣制也不能過分的高看,它是一種默認和習慣,並不是制度性的。

明朝最後的崇禎時期出現了很多有能力的大員,但是由于皇帝更喜歡執政,而使得內閣做出的政策多次無厘頭的改變。崇禎最後的遺言是︰「大臣誤我」。而我認為完全是「我誤大臣」。

而清朝的軍機處是把事件詳細寫清,具體的處理方案要和皇帝一起探討,探討就要更多的看皇帝的臉色,時間長了,軍機大臣就變成了皇帝的小秘書,皇帝干了明朝首輔的活。但是,他哪有明朝首輔們幾十年的官場歷練。

有人向道光建議重用一名大臣。說此人才華出眾,道光很高興。臨了這人說了句‘此人書法很好,為一時之冠’,道光本人一生勤政。一听這話,認為此人也算玩物喪志。不用了。在場的大臣們也不敢再多說一句了。

說實話清朝皇帝大多很能干,也比較勤奮,但是和明朝的內閣首輔們比,政治歷練上要差很多,而絕對權威又太強。

跑題了,不能多說了。

鋼指戒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晉孤煙之山河破碎最新章節 | 大晉孤煙之山河破碎全文閱讀 | 大晉孤煙之山河破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