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殺劍神 二十三章 臨危受命 上

作者 ︰ 冷眸觀殘月

于謙一語切中要害,問得徐有貞啞口無言。

眾人素知于謙韜略過人,見他發言都默然靜听。

于謙掃視群臣道︰「朝堂議事非比市井爭鬧,各位大人為國為民可以各抒己見,切莫無謂相爭。」

群臣肅然,紛紛回歸原位,于謙整衣正冠向成王施禮道︰「王爺殿下,請听微臣一言。」

成王朱祈鈺朗聲道︰「于大人但言無妨。」

于謙謝恩,回眸望著諸位同僚道︰天下之事雖無常理,卻有先例,當年宋朝棄汴梁幸臨安,確實偏安數世,最後還是難免亡國,金國與蒙古交鋒,金帝舍上都南遷開封,陷入蒙古南宋兩面夾擊,盡失社稷

以此兩朝前車之鑒,退避偏安難以長久,守土護國方能保全江山。

雖說王師新敗,乃是王振誤國,非戰之過。瓦剌獲勝,其兵必驕,千里征進,士卒疲憊,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縞,王師以逸待勞抗擊疲憊之師,定然穩操勝券。

殿下逢此危亡之際,當激勵士卒保家衛國,降詔征集四方虎賁進京勤王,若能在此挫敗敵寇,不但使江山社稷轉危為安,還能一勞永逸消除胡人威脅。

如果遷都避戰,中原大地將非我所有,王業傾危只在旦夕。

徐有貞聞听于謙講得條條在理,一時找不出反駁之詞,他面帶憂慮道︰「于大人見識卓越,膽氣過人,若以大人之見舉國拒敵,勢必危及到陛下安全,于大人將值天子處身凶險之地也。」

于謙看徐有貞拿英宗皇帝做文章,知道若不駁倒對方,抗戰大計將化為泡影,當下不慌不忙道︰「然而依徐大人遷都南京,就能保證胡人會放回陛下嗎?」

「這……下官不敢保證。」

于謙朗朗上口道︰「京師乃國家命脈,中原更是社稷根基,非萬不得已不可輕言放棄,當年,永樂大帝擇此地立都,意在強化北方防御,如今瓦剌大軍傾國入侵,朝野上下應該齊心協力,抗戰到底。」

徐有貞不甘示弱道︰「若守不住京師,重蹈前宋靖康之難,豈不舉國震蕩,下官還是以為退守江南易安,死守京師禍不遠矣。」

「徐大人何以斷定退守江南就能安享太平呢?」

「退守江南有故都為基,江河為塹,遠離瓦剌兵鋒,統籌全國以敵強寇,何禍之有?」

于謙呈上折扇道︰「王爺,也先勾連江南亂黨,意圖反叛,使大明月復背受敵,若王爺駕幸南京,正是出了龍潭又入虎穴,吉凶難料也。」

成王朱祈鈺覽完密報,大驚失色道︰「如之奈何?」

于謙胸有成竹道︰「王爺勿驚,臣已有調度。」

「于大人快快講來,如何退敵。」

「臣自接到土木堡噩耗,已先期做了準備,命令應天府尹周忱動員民工將通州軍糧悉數運來京師,又以兵部名義提調河南五萬備操軍,三萬寧陽沙丘兵及青徐兩郡兵馬共十二萬人赴京增援。各路大軍已在路上,一兩日內就能到達京師,待諸軍齊致匯合京師守軍十萬,可集結二十多萬甲士,保衛京師萬無一失。」

群臣見他調撥有序,謀劃得體,一齊點頭稱贊。

大學士陳徇首先轉換立場,出班表奏︰「成王殿下,于大人所言極是,退避不是長久之計,今若避戰定使軍心民心離散,日後胡人鐵騎到處,各地士卒便會一觸即潰,收勢不住,國家危亡不遠矣。」

左都御史楊善見風使舵,連忙奏道︰「避戰求和如同懸劍于頂,胡虜隨時可以尋找借口侵略,既然避之亦危,倒不如一戰,勝則轉危為安,王爺應當機立斷。」

主戰武將們更是力挺決戰,誓不遷都。

有人率先表態,其他文臣開始搖擺不定,听聞請戰聲越來越高,人人跟著附和。

滿堂文武連聲求戰,成王朱祈鈺也來了精神,他一掃沉悶焦慮,錚錚有聲夸贊于謙足智多謀,又稱贊群臣忠勇可嘉,勉勵眾人精誠團結共抗外辱。

然後擎起皇帝御賜的監國權杖天子劍,信誓旦旦道︰「國家安危在此一戰,本王誓與諸位大人同生共死,保衛京師。再有擅言遷都著以禍國殃民罪論處。」

成王一錘定音,抗戰大計塵埃落定,群臣無不激奮,振臂高呼︰「同生共死,保衛京師。」

徐有貞見大局已定,不便多言,面帶羞愧退立殿角,待眾人呼聲平息,他一半為了顏面,一半為了開月兌,走到于謙面前道︰「若兩軍交戰,也先挾陛下威迫眾軍,該當如何?」

眾人聞言,思付此事棘手,皆不敢妄言,齊刷刷望著于謙。

此刻,于謙已經成為滿朝文武大臣的主心骨,一言決斷關系江山社稷,關系著天下黎民。

于謙自知身處風口浪尖,已無可退避,沉思許久才道︰「徐大人所慮不無道理,兩軍陣前,也先若挾天子威迫軍兵,全軍都將心存忌憚,說不定,還能動搖軍心。」

徐有貞深知于謙顧全大局,此語無非是給自己一個台階,當下忙就坡下驢道︰「下官非為惜命,所慮乃是陛下安危。」

于謙此刻更要團結群臣,溫和的沖徐有貞一笑道︰「民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要凝聚軍心民力,必須有人主持朝政,如今天子蒙難,太子年幼,無法扭轉乾坤,臣下冒死進諫,請求成為千歲登基理政,延續大統。」

群臣聞言盡是一愣。

于謙撩衣跪倒,懇請成王朱祈鈺道︰「古語有雲︰社稷為重,君為輕。千歲登臨大寶,一來可安天下黎民,二來施放政令名正言順,三來斷絕也先挾制天子威迫朝廷之念想,有此三便,臣叩請王爺加冕登基,臨朝主政。」

文武大臣皆以于謙馬首是瞻,見此情景一齊跪倒,山呼萬歲,誠請朱祈鈺登基。

成王朱祈鈺內心歡喜一片,可面上卻裝出萬分無奈道︰「諸位大人用心良苦,然而天子尚在,本王若加冕登基,眾口悠悠,恐天下百姓罵我僭越忤逆。」

于謙道︰「值此國難當頭,非比往常君位更替,殿下不可拘泥常理,換而言之,兄弟延襲自古有之,非惟殿下一人,今尊先皇為太上皇,賜太子名號不變,千歲代宗祠理政名正言順,世人無可厚非。」

徐有貞眉頭一皺,計上心頭,長跪而奏︰「若殿下執意不肯接受群臣眾議,臣等只好向太後請命,請太後降下懿旨,敦促殿下登臨大寶。」

此語為成王指明了去向,朱祈鈺環視眾臣道︰「若有太後懿旨,本王自不敢違抗母命,當上安宗廟,下撫百姓,與諸位卿家一道,抵抗外辱共衛京師。」

群臣起身齊致後宮,叩請太後金安,並請太後賜詔,降旨赦封成王為代宗,登基理政。

太後一介女流,慣于養尊處優,哪里經過如此場面,再說無論哪個兒子登基稱帝,自己後宮之尊絲毫不變,當即順應群臣所請,降下懿旨,改元換代,一切朝廷大事皆听由新皇裁決。

沒有隆重的加冕儀式,無須繁瑣的登基典禮,一切都顯得急迫卻順理成章。

成王朱祈鈺登基稱帝,改元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原正統太子朱見深仍為太子,前皇後賜為孝慈皇後,遷入別處宮殿修養。

成王妃賜號淑德皇後,入主後宮。

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提調各處兵馬糧餉軍械,決策軍機。其余諸將補入空缺,人人加封個個受賞,朝野氣象煥然一新。

于謙臨危受命,立刻走馬上任,迅速組建兵部指揮系統,與諸位將官商討守衛京師的細節,督促眾軍演練搏殺,打造軍械,嚴令各路援軍加速行進,星夜馳援,務必在明天趕到京城。

朝廷抗戰已經落成,于謙懸著的心並沒有放下,為確保京師安全已經抽調了全部機動兵力,如今,要如何對付江南武夷山莊,已經成為他頭疼的問題。

身擔重任的于謙壓力陡增,雖然現在朝廷賜予他生殺任免大權,並可臨機決斷,一令既出全軍駭然。

然而巧婦難下無米之炊,兵力嚴重不足使這位鐵腕儒將頗感捉肋見肘,真正體會到何為兩廂難顧。

回到家中,于謙坐在大廳努力思索著全盤局勢。這時于貴擺好宴席,恭請任逍遙赴宴。

于謙舉杯邀任逍遙同飲,二人干了一杯,于謙道︰「此處沒有外人,本官還是稱呼一聲任大俠,外人面前,改稱七殺劍神如何?」

「大人隨意,逍遙莫有不從。」

二人酒過三巡,于謙打開話題︰「本官忙于公務,未能款待任大俠,萬莫見怪。」

「大人哪里話,您日理萬機,操勞甚累,草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頭,苦于不能為大人分憂。」

「中原危急,京師首當其沖,為保萬無一失,本官下令調集了長江以北各處兵馬馳援,眼下已布置妥當,只待援軍齊致,便可與瓦剌決一死戰。」

「大人不愧是國家棟梁,終于促成朝廷抗戰,功在社稷,福澤天下。」

「任大俠休要謬贊,然而本官只準備一桌酒席,如今來了兩桌客人,以現有兵馬對付瓦剌尚顯不足,江南李書豪該如何招待呢?」

「難道,別處已無兵馬可調?」

于謙掰著指頭如數家珍般說道︰「江南各州兵馬有限,且擔負著守護城池之責,即使東拼西湊調撥些許兵馬,也是杯水車薪,西北雖然擁兵三十萬,然俱在邊塞重鎮,不可輕動,本官恨不能化作十萬雄兵,以解燃眉。」

待續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七殺劍神最新章節 | 七殺劍神全文閱讀 | 七殺劍神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