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喜歡本書的朋友,幫忙頂頂,收藏收藏,評論評論,這些不用錢的,動動你的小手指,世界將會更美好。謝謝,謝謝!
至于袁術在汜水關跟袁紹分別帶著自己的家將奔回南陽郡。也學著袁紹發布招賢令,又派人結連袁紹準備招募兵馬,進京勤王,其實說的好听,就是為了他們袁家自己的野心。
不過不得不說袁術這個紈褲可就沒有那麼好運了。「四世三公」的名頭著實也幫不了他,招賢令發布出去,來投的卻沒幾個人,手下也只有,?紀靈,閻象,楊弘,幾個大才,象陳蘭,雷薄,等二三流武將不提也罷。
本來袁家在京城在洛陽的勢力被楚我雄瓦解,現在頂多算是名氣大點的士族,袁術這人嫉妒心強,不能成大事,在討董的時候就被天下人知道了。那些有才能的人當然希望投靠的主公是有實力,有好名聲,有大背景的人。可惜討董的時候,好名聲都被袁紹給佔據了,袁術倒是留個罵名。當然袁紹招人當然比有同樣家世的袁術來的順利了。
話說這紀靈,字伏義,歷史記載不詳,袁術帳下首席大將,善使一把三尖兩刃刀,有勇有謀,深得袁術信任,可以同關羽大戰三十回合不分勝負。袁術稱帝後,分七路進攻徐州,命紀靈為救應使,後袁術北上投奔袁紹,遭劉備阻攔,後與張飛大戰十回合死于矛下。總的來說也就是一二流武將之間徘徊的高手,袁術也只有這樣的第一武將做手下了。
還有那閻象,字玄明,是袁術主簿,那閻象在歷史上本是袁術的謀士,閻象很有才華,也很有謀略,但卻不懂得奉承袁術,每次看到袁術出昏招時,便苦苦勸誡,弄得袁術很討厭他,袁術要稱帝的時候,其他的文臣武將都不敢勸解,唯有閻象勸其不要稱帝,說什麼如今漢室雖微,但人心尚在,並舉周文王的例子加以勸解,但袁術就是不听,因此也疏遠了閻象,使得閻象空有一身才華與智謀無處施展,這也使得閻象在歷史中不怎麼出名了。
至于楊弘,字文薄,袁術長史,好像也有點謀略,個人認為。因為歷史記載更不詳了,就是一個白胡子老頭。
到了八月的時候,也是別人看袁術可憐,才來了個文士袁渙,字曜卿,也算有些大本事,陳郡扶樂人。歷史記載,為東漢末年官員。漢末戰亂,袁渙流寓江、淮一帶,初為袁術所用,後投呂布。建安三年,曹操率兵剿滅了呂布,袁渙又轉投曹操,拜沛南部都尉,後又任諫議大夫、郎中令等職,在任上盡心盡責,以敢諫直言稱名。?武將就袁胤,袁術之弟,張勛、陳紀、韓暹、橋蕤、樂就、韓浩等二三流武將。
而袁術鎮守的南陽郡,是袁家祖墳之地,經過袁家百年經營,基礎牢固,而南陽隔壁是袁家老巢汝南郡,袁術爭得袁氏一族的支持。畢竟這楚雄滅了他袁家不少人,而南陽和汝南是東漢的第一和第二大郡,屬于富饒之地,袁術的資本還是很雄厚的。雖然招不到大將,可是小兵倒是迅速拉起七八萬。
不過袁術的突然崛起可是讓坐鎮荊州的劉表有心坐立不安。劉表自己也才十五萬大軍,這袁術一個郡就快趕上他一個州了,能不擔心嗎?
史料記載,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魯恭王後代。姿貌溫偉,少時知名于世,與七位賢士同號為「八俊」。為大將軍何進闢為掾,出任北軍中候。後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又進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萬里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里,帶甲十余萬,稱雄荊江,先殺江東孫堅,後又常抗曹操,是曹操強敵之一。然而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于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後更寵溺後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權。劉表死後,蔡瑁等人廢長立幼,奉表次子劉琮為主;曹操南征,劉琮舉州以降,荊州遂沒。
這劉表當年初到荊州時,江南地區的水寇賊匪甚盛,各自佔據一城一地而稱王稱霸,十分混亂。有吳地人蘇代謀篡了長沙太守之位,貝羽搶到了華容縣令的職位,他們各自從流民中招募許多士兵,據城而守,在當地為禍一方。
為了迅速平復荊州各地的叛亂,劉表單騎進入宜城,與廬縣人蒯良、蒯越兄弟倆,襄陽人蔡瑁等共謀大略。
蒯良,字子柔,南郡中廬人,是蒯越之兄,其人足智多謀,精通天文,極善相馬。
蒯越,字異度,南郡中廬人,是蒯良之弟,其人深中足智,魁杰而有雄姿。
蔡瑁,字德珪,襄陽蔡州人。荊州名門望族蔡諷之子,姑母是司空張溫之妻,長姐嫁于荊襄名士黃承彥為繼室。
劉表問三人︰「荊州之地,宗賊甚盛,群眾不附,如今禍事已至吾等面前!吾欲在此地征兵,征討叛賊,但恐其不能聚集,諸位有何良策?」
蒯良道︰「群眾不附的原因,是出于仁之不足,群眾依附而不能興治的原因,是出于義之不足;如果仁義之道能行,則百姓來歸如水勢之向下,何必擔憂來者之不從而要問興兵之策呢?」
劉表又問蒯越,蒯越道︰「治平者以仁義為先,治亂者以權謀為先。兵不在多,在能得其人。蘇代、貝羽皆一勇之武夫,不足為慮。宗賊首領多貪暴,其屬下擁戴者甚少。吾手下有一些平日具備修養的人,若遣去示之以利,宗賊首領必定持眾而來。使君便誅其無道者,再撫而用其眾。如此荊州黎民,都樂于留守此州,得知使君為人有德,必定扶老攜弱而至。然後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
蔡瑁亦言道︰「荊襄之地多名士豪杰,今有三人薦于使君大人,均為不可多得之良臣名將,可輔使君盡快蕩平荊州之亂!」
劉表听聞蔡瑁之言,不由倏然動容,迫切地問道︰「還請德珪細說詳情。」
蔡瑁答曰︰「第一人,南陽郡李嚴,字正方,現為南陽郡府小吏,其人治政治軍皆有良策,為不可多得之才。第二人,南陽宛城人文聘,字仲業,其人統兵善謀,治軍有方,忠直謙和,亦為不可多得之良將。第三人,襄陽宜城人馬良,字季常。其兄弟五人,俱有才名。馬良眉中有白毛,鄉里有諺語道︰‘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得馬良則可謂得五人矣!」
劉表感嘆道︰「子柔之言,可謂雍季之論。異度之計,可謂臼犯之謀。德珪之薦,可謂管仲之舉。」于是拜蒯良為治中從事,拜蒯越為奏曹從事,拜蔡瑁為戶曹從事,老將王威為尉曹從事。
隨後,劉表派出蔡瑁代表自己前去招攬李嚴和文聘二人,自己則親自前往駐足的宜城內拜訪馬氏一家。經過蔡瑁的耐心說服,李嚴、文聘前來投奔劉表,隨行還帶來了一位南陽老鄉黃忠,字漢升。馬氏一族敬慕劉表的名聲,也同意資助和輔佐劉表治理荊州。
劉表見到李嚴和文聘二人之後十分欣喜,覺得這兩人很有威嚴,談吐得體,能領大軍,便拜李嚴為荊州別駕,拜文聘為兵曹從事,老將黃忠亦有任用。
組建好自己的班底之後,劉表在蔡家、蒯家、馬家等荊州大戶的資助下,迅速招募了一萬士卒,交由老將王威和文聘日夜操練。
劉表又讓蒯越遣人前往叛亂的各地引誘賊匪頭目前來宜城受官,膽大妄為的各地賊首豬肉蒙心,真來了五十多個,被埋伏在宜城之內的黃忠率領兩千士卒全部捕獲,當著百姓的面全砍了頭。隨後,李嚴和文聘立即各率四千士卒前往叛亂的各地襲擊群龍無首的賊匪,或者招降願意投奔劉表的小股勢力。
經過半年的清剿,劉表手下士卒從當初的一萬擴充到了兩萬。蘇代和貝羽兩股勢力已經被善于用兵的李嚴和文聘各自消滅干淨,只剩下江夏賊張虎和陳生擁眾據守著襄陽城。劉表又派出蒯越與龐季單騎前往說降,張虎、陳生二人忌憚劉表的兩萬大軍,在蒯越與龐季的連哄帶嚇之下,低頭認錯,表示願意讓出襄陽,投效劉表。
劉表兵不血刃地得了襄陽城,便將荊州治所遷入襄陽,從此江南各地悉數平靜。
如今這南陽郡又冒出個袁術,聚眾十來萬,口口聲聲要討打大將軍楚雄,清君側,這南陽是自己管的好不好,沒經過自己同意,擅自募兵,這就視同造反,況且還有天子詔書在這里,討伐他也是理所當然的,??劉表也是深感自己從政幾十年不易,劉表雖然不去爭戰四方,但是自己的地盤可不容許出問題,好不容易混到州牧了,可不能因為叛賊袁家而又要倒台了。
不能不說,雖然劉表不是什麼保皇黨,也對朝廷沒有什麼敬畏之心,但是對于搶自己東西的人,卻尤其痛恨。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