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焚九天 寫在前邊 關于報應業力的一些見解

作者 ︰ 石徑寒山

「報應」這兩個字看似平常,其實是一個很值得玩味的詞,拆開來講是「報」和「應」兩個字,這兩個字看似思想相同,都是講的一個誘因後邊的結果,但其實細想起來還是有些細微的差距,先說「報」,「報」這個字,我們不禁想到「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感覺更多的是報答,告知之類,好像好的結果稍多一些,起碼有好的層面;而「應」字則不同,感覺最多是中性詞語或者是被動性質,如響應,「宋王無以應」等,更多的則是「殺之以應陳涉」,或者「迫切不得已,乃應命至都」等被動接受的層面多一些。

再說「報應」的詞性,如果是名詞來講,那就是指一個結果,是好是壞不確定,如果做動詞來講,那就是主動的尋求結果,當然是懲罰的意思更多一些。其實,不管名詞還是動詞,「報應」兩個字一旦放在一起,就是懲罰的性質更多,比如日常生活里我們經常提到某個人「報應不爽」或「該遭報應」,尤其是那句名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千百年來更是給無數人敲響著警鐘,多少在人的內心深處會產生那麼一種血淋淋的敬畏心理,一定程度上能影響人的思想決策,那這樣的話,好像冥冥之中,有一道無形的力量,驅使人或者逼迫人揚善懲惡,以求自己以後有一個好的「報應」。

千百年來,從古至今,有關「報應」的故事和傳說數不勝數,這些故事無不例外的都被罩上了一層厚厚的神秘面紗,讓人信其有,可溯其源,但無法求證考查。如《俞曲園筆記》中,主人公王均因為喜歡吃青蛙串,殺生無數,結果自己被鐵條貫頸,死于非命,而且跟青蛙死狀極其相似的故事。當然更有名的是商代紂王因為暴政苛民,貪戀,偷窺女媧娘娘,寫下猥褻詩句而遭報應,最後甚至國破城忘,自己更是死于一把大火,可以說是報應不爽。《西游記》中整個故事的來源不就是李世民生前為了建功立業,殺孽太重,為了逃避惡報,才請唐三藏去西天求經,化解他的罪孽嗎?此類故事,在各種典籍中舉不勝舉,打開《聊著志異》、《閱微草堂筆記》,書中幾乎每個故事都是講因果報應。

如果再稍作引申,就又會驚奇的發現,在報應的世界里,幾乎所有人,所有事,都不能擺月兌報應的力量,如「宿命」、「命運」,似乎世間萬物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前世或更前世早早注定,既然我們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命運,或者受命運安排,那麼這世間一切事情似乎都跟「報應」這兩個字糾纏瓜葛,纏雜不清了。

但是,「報應」卻又不是絕對的,好像能夠被各種「善行」或者其它手段化解或者弱化,既然制定規則的老天爺有了商量的余地,于是,這樣因果的關系幾乎就被所有的宗教所利用,鼓吹「因果報應」必然關系,並且通過種種手段讓人相信其宗教力量可以讓人有好的「報應」,當然是不限于今世,更多的是來世或者後世,如果不相信其宗教教條,不按其規定的教條修煉,就會遭受無數的惡報,給人灌輸巨大的心理壓力,強化其宗教統治力量和膠著力,讓人欲罷不能。

于是,改變「報應」的手段就越來越多,而相應以之謀生的職業和人也就層出不窮,花樣翻新。「風水」、「巫術」,乃至西方來的「星相學」,各宗教數不清的善男信女,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其實本質都是企圖改變自己或他人命運的職業。再廣泛一些的話,近年來,社會上不斷涌現出來的慈善家,大批捐款行善,不知道多多少少是不也有一些私心?

那麼,說了半天,報應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報應到底能不能被改變?讓我們一直敬畏的鬼神,他們在這個亙古不變的法則中,又是怎樣一個角色呢?是超越,還是受命運擺布?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劍焚九天最新章節 | 劍焚九天全文閱讀 | 劍焚九天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