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的秘密 第111節第111章 不善而善

作者 ︰ 姑射山人

由此為出發點,則當下大清國那種把條約當飯吃,食言而肥的契約觀點是絕對不相容的。大公開始引導孩子們討論如何把大清及其附屬藩邦轉變成契約即法制社會上面。

靠英法聯軍把大清暴揍一頓那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讓大清國人從上到下更厭惡歐洲人,不揍那更不行,大清仍然自以為天朝上國呢。

有的孩子已經習慣了做英國人,提出由外**隊全力攻佔大清,建立一個由英國人控制的新國家,反正被外族統治的事情又不是沒發生過,現在不就是滿洲貴族統治嗎?

這個建議遭到了很多孩子的反對,認為滿族人長得跟漢族人長得差不多,換了歐洲人來肯定不行,而且滿族人入關之後拼了老命漢化,已經跟漢族人幾乎差不多了,所以沒有文化沖突,而歐洲文化與儒家文化格格不入,要讓歐洲人在中國建立起貴族統治實在難度太高了。

有個日本孩子站著說話不腰疼,說,你看我們日本正在進行高效地改革,不如讓長相差不多的日本人來做中國的貴族吧,這個孩子被反對的更多,甚至被當成笑話。

在各種聲音之中,小林醬完善了自己的夢想,根本不會用毛筆的她用水性筆寫了幾個字,這個無敵美少女寫的字那叫一個難看,簡直慘不忍堵,很多孩子第一次看到她寫字,都笑出聲來,好像看了一幅漫畫。

唐寧听到笑聲,過來一睹小美人的書法,然後他的反應跟所有的孩子都不一樣,他不笑,他虎軀一震。那幾個字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唐寧請孩子們吃個晚飯,只是為了排解憂郁心情,順便了解一下孩子們現在的想法,他做夢都沒想到有人能想到這個點子,而且還是林菲爾。

大公的聲音變得異常溫柔,問她︰「小林,這句話你從哪兒看來的?」

林菲爾︰「在新加坡的時候那個書法家老爺爺有一個很大的書房,我進去找書來看,其中有一本《三國演義》很有意思,後來老爺爺把它送給我了。這句話就是在三國演義里的。你可以學曹操,把皇帝控制起來,一步步地把大清國改革成一個契約社會。」

唐寧不露聲色,說︰「這是個很有趣的想法,不過呢,漢獻帝是在自己沒有自保能力的情況下制造曹操的,跟你主動去控制皇帝的想法可大不一樣。英法聯軍也正打著把咸豐帝抓起來的念頭呢。」

沒錯,英法聯軍要抓大清皇帝是困難的,因為他們對于大清國皇帝的起居並不熟悉,估計還以為皇帝嘛,主要生活在皇宮,其實不然。滿清貴族來入主中原之後很不適應北京的氣候,覺得這地方太熱了,所以不樂意呆在皇宮,後來大肆修建了圓明園之後,這個萬園之園就成了大清皇帝主要的辦公場所,而在每年最炎熱的季節,皇帝還移居離京師一百多公里的承德避暑山莊。咸豐帝的生活習慣已經被唐寧手下的中國情報負責人徐榮村打探得清清楚楚,一旦出事,唐寧估計咸豐帝最有可能逃到避暑山莊,伺機再看看要不要逃往滿清的故都盛京。

而唐寧在新加坡訓練的華人軍隊300人,人數雖少,卻足以在沒有主力軍隊情況下成為可怕的特種部隊,而且能夠喬裝成平民深入直隸重地,利用無線電報通訊,給皇帝以致命一擊。

唐寧又看了一眼那幾個字——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個想法似乎越來越有趣了。

這也許是唐寧在不搞得大清國天下大亂的情況下改變大清的唯一可行的途徑,一旦這樣的行動失敗,那就很可能導致軍閥混戰,當然唐寧有信心獲得最終的勝利,只是這麼一來社會的動蕩那就太劇烈了。

這些都是大人們的事,孩子們嘛,還是老老實實地干些事實比較靠譜,他比較贊賞有實業夢想的孩子。其中有一個孩子特別喜歡計算機,他相信將來計算機能夠改變一切,真是個有遠見的孩子。這種事當然會發生的,別忘了唐寧是犯了什麼天條才被流放到這個時代的,計算機不僅能代替人類做很多事,最終還有可能把整個人類取而代之!當然了,這一切都只會慢慢地發生。生產力是一切的源泉,而機械自動化又是生產力之中最重要的一環。

吃飯,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有一個孩子就說,他的夢想是發明一個自動做飯的機器。他不僅有這個夢想,還真的天天跑到廚房去看廚師們是怎麼做飯的,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機器代替人工。

說不到做飯啊,也許中華料理是其中最復雜的一種藝術,要是能把中餐給機械化、標準化了,將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能夠大幅提高喜歡中餐的人的就餐成本。唐寧的興趣被這個孩子的夢想激起來了。

首先,煮飯的機器是很容易實現的,電飯煲嘛,原理不過就是在鍋底增加一個溫度監控器,當煲里的水被蒸干這後,鍋底的溫度會超過100度,監控器發現之後會自動斷電。唐寧更希望發明大型的自動煮飯機器,這麼一來,他的旗下工廠的大型食堂的生產力一下子就上一個台階了。歐洲人喜歡的烤面包機當然也很重要,對唐寧來說卻不重要,他不太喜歡吃面包,有選擇的話還是盡量選擇吃米飯,從小習慣了這種口味。

自動炒菜機器這倒是比較有挑戰性。其中有一個麻煩就是調味料、蔬菜與肉類的混合食譜需要的火候是不一樣的,可以說有無數種組合。先不要說如何炒,如何用機器切菜、切肉、切魚都是一項浩瀚的大工程呢。只能一樣一樣地來解決。比如,先解決健康衛生的魚類的自動烹飪吧。因為魚肉所含的飽和脂肪酸比較少,所以它要比禽畜類的肉要健康,也是唐寧比較喜歡的一種食物。

唐寧的思緒已經飄到如何殺魚上面了。殺魚兩大步驟,一為刮魚鱗,二為去內髒。魚的形狀類似兩個圓形交疊之後重疊的部分,兩個圓形分別旋轉就能產生貼近魚身弧線的刮蹭曲線,這個問題就大致解決了,至于力度什麼的,自是有試驗人員去做。內髒嘛,可以用真空吸塵器的原理,巨大的吸力估計可以把內髒一股腦兒吸走。

吃魚最麻煩的是魚刺,最好能有機器把魚刺弄走。這個可以嘗試用精細的鋼梳把魚肉從魚骨和魚刺上刷下來,再用一層硬質的網過濾小肉粒,將魚刺全部擋住。

純粹的魚肉可以捏成魚丸做湯,也可以重新壓成魚片為下一步的煎炒烹炸工序做準備。

大家在用魚做食材的時候有一個共識,不管是海魚還是河魚,它們都有一種難聞的魚腥味兒。海洋魚類生活的海水中含有高達3%的鹽類,海水屬于高滲液體;而動物細胞生存的內環境最佳鹽類滲透壓水平要求低于1%。為了維持體液平衡,海洋生物必須用足夠的有機化合物填充細胞,以高膠體滲透壓來對抗海水的高鹽滲透壓。這些有機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氨基酸,富含氨基酸正是海洋生物讓人產生鮮味感覺的主要物質;一類是胺類,具體就是氧化三甲胺。氧化三甲胺本身無味,但魚死後,氧化三甲胺會很快在魚內細菌和某些黴的作用下轉化成三甲胺,三甲胺分子就是帶來魚腥味的「罪魁禍首」。

活鮮海魚通常沒有多大魚腥味,而魚死後時間越久體內三甲胺含量越高,腥臭味就越濃。淡水魚類體內通常不含有氧化三甲胺,為什麼仍然能聞到魚腥味呢?淡水魚的腥味實質上是一種「土腥味」,尤其那些以污泥為食物的鯰魚、泥鰍等深水魚類更加明顯。水底污泥中生長的藍綠色藻類,會產生土臭素和甲基異冰片,這些物質主要存在于魚的身體兩側皮下的「紅肉」中,土腥味就來源于此。

知道了魚腥味的來源,那麼選擇和保持水產品的鮮活度自然最重要。其次,對于海產品,一是將魚殺死並清除內髒後,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盡量清洗掉外露的、可以向外揮發產生魚腥味的氧化三甲胺;二是用檸檬、醋、番茄等含酸的食物或調料來破壞氧化三甲胺,不讓它轉化成三甲胺。淡水魚除了沖洗以外,還要盡量去除掉魚皮和月復內「紅肉」,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當然,作為一種較為強烈的味覺感受,足夠強烈的酸味對于其他味覺能產生一種掩蓋作用。因此,無論是海水魚還是淡水魚類,酸味物質都可以用來「去腥」。

很多的廚師或者家庭主婦做魚料理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自己家里搞一搞自己吃當然無所謂,但是大規模地做魚肉美味,不可不知其中的科學原理。將來唐寧的魚料理烹調機器將是一整套的烹飪解決方案,絕不允許在這方面出紕漏。

至于混和食材的火候問題,可是有三種解決方案。第一、同時采用兩種加溫方式。一種是熱傳導,這種方式易于將蔬菜煮熟,另一種是微波加熱,這種方式易于將肉類煮熟,烹飪工程師將根據菜譜來制定規範,調節兩種方式的火候,以達到兩種食材同時煮熟的完美火候。

這種有趣的能力源于微波可以達到離食物表面至少幾厘米的食物內部,對這些部位同時加熱。這不同于電烤箱的紅外線或可見光,它們只能到達這些固體的表面;也不同于普通炊具,它們只能從外向里傳輸熱量加熱食物。這是因為微波爐的熱能產生于液態水之類的極性分子的自由振蕩。當這些物體被置于微波傳播空間中,在微波高頻振蕩的電磁場作用下,物體中的電極性分子的方向會隨振蕩電場一起振動,一個分子的固有電磁場被改變並影響鄰近分子,于是分子們也會有共振。

第二種方案就是通過把食材疊放在不同的層,如︰把需要最高溫度的調味料放在最底層,在電爐里這里大概產生130度的高溫,足以把蔥香、蒜香等爆出來,而第二層溫度為120度,可用于放置食肉,第三層溫度最低,為110度,放置蔬菜。

第三種方案是將不同的食材分開烹飪然後混和。這種烹飪方式很直觀,不過有一點不好,這樣做出來的食物因為食材的味道沒有混和,需要用攪拌的方式再弄一弄,至于是用機器鍋鏟的方式還是像水泥攪拌機一樣的旋轉方式,還得實驗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飯館吃飯巨貴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人工貴,而食堂里不好吃的原因是因為廚師偷工減料,有了代替大部分人工的機器來主導「快餐」行業,將解決很多上班族的大問題。說不定不止是在大食堂里解決這人問題,大公還可以將快餐連鎖店開遍全球,而且是中華料理快餐,一舉改變美式快餐這種沒有品味的東西長期佔領國際市場的歷史局面。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維多利亞的秘密最新章節 | 維多利亞的秘密全文閱讀 | 維多利亞的秘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