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見趙玲燕這麼來說,正要開月兌,卻被張倫一把推開,張倫面向趙玲燕道︰「趙姑娘不要難為羅兄弟,這事和他無關!」
這麼說著提高嗓音道︰「守城校尉人不地道,黑頭皮上榨油,仙鶴腿上挖肉,蒼蠅飛過也想擰一條腿下來,要訛詐本將軍錢財,被末將一刀砍了
張倫說著,眼楮邁向姚啟和納罕,道︰「哪兩個守軍可以作證,請姑娘詳問……」
姚啟听張倫這麼來說,立即跑過來向趙玲燕唱過肥諾,道︰「張若平不擇手段訛詐過往客官錢財,今日算是踫上真神嘍!」
納罕接上姚啟的話︰「上次西夏奸細馬歸元進城,送給張若平兩張價值千金的灘羊皮,張若平就給他們放行了!」
姚啟又道︰「今晚上本不該張若平值夜,可這廝想揩油水,睡在城門口那間房子里守株待兔!」
納罕插上話︰「張校尉訛詐這位爺的錢財,這位爺不給,兩人爭執起來,這位爺才誤傷了張校尉……」
姚啟和納罕加鹽調醋地言語一番,將一切責任全推到張若平身上。♀♀
趙玲燕見罪魁禍首確實是張若平,便讓軍士將他尸體弄走,爾後對張倫、羅天道︰「我們上元帥府,你們當面向元帥交代……」
已是夤夜時辰,邊關元帥府的中軍大帳里依舊亮著燈光,此刻的趙元帥正在挑燈夜讀。
紹聖進士雖然做了武將,但深夜讀書的習慣沒有改變。
一本《過吳論》,使他如醉如痴,趙元帥對那個著書者賈誼佩服得五體投地。
賈誼盡管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性命,可一本《過吳論》卻給後人留下太多的思考。
《過吳論》從各個方面分析了吳王朝的過失,旨在總結吳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鑒。
這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
上篇先講吳自孝公以及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代人的苦心經營等。
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造成一種語言上的生動氣勢;之後則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貌似強大的吳國覆滅,在對比中得出吳亡在于「仁義不施」的結論。
將《過吳論》細讀一遍,趙元帥浮想聯翩︰吳之亡誠然和「仁義不施」有關,可我朝幾代皇帝都是仁義的典範,尤其是仁宗皇帝,治理國家長達50多年之久,國泰民安,四野殷富,但周邊戎狄卻不斷尋事,先是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再是黨項人建立的夏國,與大宋兵刃相見上百年,邊境百姓苦不堪言,究其原因,都是重文輕武帶來的惡果。
重文輕武是趙鼎城的祖宗趙匡胤提出來的,盡管對鞏固政權好處多多,但文臣苦讀書,武將不練兵成了潮流後,邊防軍備日漸薄弱。
遼國和西夏還有南邊的夷狄,就是抓住中原王朝重文輕武的弱點舉兵犯境。
遼國的蕭太後,夏國的李元昊,是火中取栗的梟雄,他們都是野心勃勃,想從中原這塊大蛋糕上切一份羹。
戎狄一犯境,朝廷便著慌,文臣武將全被遣派第一線,範仲淹、趙鼎城這樣的秀才也不例外,成了首當其沖的將領。
自宋太宗「北伐」大敗後,宋庭和遼國的軍事形勢極不利于宋。
宋真宗即位後,遼不斷南下騷擾,宋軍屢遭敗績,彼于奔命。
朝廷內外,憂慮重重。宋真宗改變策略,調運民間防御力量加強邊防的措施,取得了很好效果。
加上李繼遷在1004年初被吐蕃人箭射而死,西北形勢暫時緩和,朝廷有時間騰出精力對付遼國。
遼聖宗舉兵南下攻宋,有轉移內部矛盾、鞏固統治地位的因素;而宋廷以硬對硬,狠狠敲了遼國一棒子,最終形成澶淵和盟。
澶淵和盟前的遼國有內憂,宋庭卻是內部穩定。
澶淵和盟前的遼軍騎兵極其強盛,尤其是鐵林軍,幾乎沒有勁敵。這是草原民族的優勢。
但澶淵和盟前的宋庭由于推行重文輕武國策,兵雖不少,數十年之間經常打敗仗,士氣非常低落。
鐵腕兒宰相寇準力挺宋真宗「親征」,目的就是鼓舞士氣。
遼軍號稱二十萬一路南下,很快到達橫跨黃河的澶州,離開封只是咫尺之遙;遼軍一旦越過黃河,則無天然屏障,佔領宋庭帝都,易如反掌。
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以寇準為首的主戰派策劃的澶淵之戰,無疑具有左右乾坤的作用。
其實澶淵之戰宋遼雙方僅進行了小的接觸戰,宋軍小勝,即簽定和約,歲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共30萬匹兩。
打勝仗還給人家賠償,這不把事情顛倒了嗎?其實宋庭不是傻瓜,他們算過賬,只要不再打仗,少量的賠償(應該是饋贈)很劃算。
30匹兩是什麼概念呢?和約簽定的次年(1006),宋年收入總計為6373余萬(貫石匹兩斤),真宗末年(1021)達萬(金銀錢米絲綿等二十項合計)。
其中綢絹綾布等紡織品為近1500萬匹,銀為88.39萬兩。
短短15年時間,宋朝的經濟總量就翻了一番還多,足見和平對經濟的發展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