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帥見張倫過問,哀嘆一聲道︰「本帥是當今天子的御弟不假,可皇上是太宗一脈,本帥是太祖一支……」
張倫見說,驚嘆一聲,道︰「原來這樣?」接著又問︰「這麼說‘燭光斧影’的事情元帥知道?」
趙元帥見張倫這麼來問,呵斥一聲,道︰「你小子話真多?這些年從未有人在本帥面前提到‘燭光斧影’的事,你小子老狗記起陳套子哪?以後不許提此事,快和羅天下去休息!」
張倫知道自己惹元帥生氣了,唯唯諾諾躬身施禮,道︰「末將該死,不該提元帥的家事!」
趙元帥若有所思︰「家事就是國事,國事也是家事!」
一邊說一邊擺擺手,讓趙玲燕領著張倫、羅天上客棧歇息。♀
趙玲燕和張倫、羅天走後,趙元帥心情難能平靜,「燭光斧影」的傳說非常清晰地映像在他的腦海中。♀
自宋太宗趙光義主事大宋江山後,「燭光斧影」的只言片語不允許朝堂和民間傳說。
但哪里有壓制,哪里就有反抗,不讓說的事情竟然被傳得沸沸揚揚,一百多年來,從未停止過。
正因為有那個百年解不開的謎團「燭光斧影」,太祖的六世孫趙鼎城才做了一介平民。
可就是這個平民,卻在苦難中奮起,苦讀詩書,中了紹聖進士。
中了進士後的趙鼎城查史翻傳,終于理出一個頭緒——「燭光斧影」不是傳說,而是百年解不開,也不敢解的懸案,無數事實證明,他的祖宗趙匡胤是被其弟殺害的——
公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
因之,趙匡胤的死因有幾個野史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湘山野錄》中的記載︰開寶九年10月,一個雪夜里,趙匡胤急召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經是深夜,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光義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趙光義受遺詔,于靈前繼位。
第二個版本是《燼余錄》中的記載︰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調戲花蕊夫人,驚醒了趙匡胤。趙匡胤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了地。于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
第三個版本是《涑水紀聞》里的記載︰太祖去世時已是四鼓,宋皇後叫內侍王繼恩把皇子趙德芳叫來。王繼恩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于晉王,就找來趙光義。趙光義進宮後,太祖的宋皇後問︰「是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答︰「晉王來了宋皇後驚詫莫名,後來突然醒悟,哭著對趙光義說︰「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給你了
第四個版本是說︰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是他母親杜太後的意見。杜太後臨終時,曾對趙匡胤說︰「如果後周是一個年長的皇帝繼位,你怎麼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義都是我的兒子,你將來把帝位傳與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綱啊!」趙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于金匱里,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也就是趙光義「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據。
以上四個版本漏洞百出,一百多年來,大宋的官員和百姓一直都有諸多疑問︰
第一個疑點是︰「燭光斧影」之夜,按照宮廷禮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里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夜宿宮里。
太監、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
忙亂的人影、奇怪的斧聲,以及趙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告訴人們,這是一場起先策劃的血腥謀殺。
第二個疑點是︰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後的旨意,本該傳趙德芳,卻傳來趙光義?倘若事敗,不是殺身之禍麼?這種說法,只不過把篡位的罪過加在一個太監身上而已,同時掩蓋了殺兄的罪行。
第三個疑點是「金匱之盟」的真偽︰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後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4歲,正值壯年,他的兒子德昭14歲了。即使趙匡胤幾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遺下7歲孤兒群龍無首的局面。
杜太後一生賢明,怎能出此下策?況且「金匱之盟」是趙光義登基5年後才列舉證人、公布出來的。
為什麼不在趙匡胤死時,堂堂正正公布出來呢?趙光義顯然是心中有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