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月回個城是件很麻煩的事情,只要不是當天去當天回的,出去一趟都得場子里開具放行證明(這實在是怕你一跑沒影啊!),走到哪孝道都是頂頂重要的,李家有家里的急電,很快就拿到了放行證明。
李家的老家位于魔都和杭城之間的一個小村莊,離最近的鎮也就七八里的路程,從省城出發,坐著綠皮火車趕了2天2夜的路程到了魔都,再從魔都坐上小客車往鎮上趕。江南的初秋沒有塞北寒冷,處處花紅柳綠,和風怡人,一如侯府書房中掛著的水墨畫。等人到村口,整個村子的人像看猴戲似的全出現了,有的假裝不經意的走過,有的站在院子里神神秘秘的偷瞄,在沒什麼娛樂的年代,流言是很有市場的,七大姑八大姨的沒事坐在一起就聊一些東家少了粒棗,西家缺了根蔥的事,自從知道李爸從北邊郵了個包裹回來後,大伙兒都等著看李家四口子回來是個什麼場景。
「喲,瞧這一家子灰頭土臉的,也沒見過得多好啊?怕是打腫臉充胖子唄!」村長媳婦翹著個二郎腿坐在門口,閑閑的磕著瓜子。
「行啦!就你惟恐天下不亂的,你什麼時候能給我少惹點是非啊?」村長白了老婆一眼,趕忙朝一家四口走去,他前天就收到農場傳來的信了。對于老太太的病他也是萬萬沒有想到的,他哪知道例行檢查個包裹,就被婆娘傳的有鼻子有眼的,家里有個不省心的婆娘,當爺們的自然得幸苦點,希望這事能盡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明啟兄弟吧,我在這等了你兩天了,老太太怎麼也不肯去醫院,這不,還在家里躺著呢!我早上還去看過了,病情已經穩定了,接下來就是用營養品吊著的事了。你第一次回來吧,我給你帶路,趕明兒得閑了,可以帶你四處逛逛,看看家鄉的變化!」
鬼子打魔都的那年,在魔都教書的李勛老爺子帶著幾個學生投奔大後方抗日,中間幾十年南征北戰的就再也沒回過,李明啟也是跟著部隊長大的,還真是第一次到這里。整個青山村是個多姓雜居的大村,因背靠後面的小青山而聞名,說是山,不過是個小山包,只是在這平原地,一個小山坳也是稀奇的,李家祖上就曾一度認為是這山包保佑了自己子孫及第登科。李家的祖宅就建在村委的山坳口,只一個一進的小宅子,青磚黑瓦在村子里也算是頭一份了,村人對文化人多少還是敬畏的,並沒有把祖屋沒收,只是把後院劃了出來供村里的五保戶居住。
見到佷孫和佷曾孫的李太姑女乃女乃解了心結,當晚就能下地了,真真的只需要營養品保養了。一經分別物是人非,十年的離散,只靠著信件和電報維系,當年襁褓中的女兒李清也已經快10歲了,李媽摟著女兒哭的泣不成聲,李老太太則是抱著李峻嘴里不停念著乖孫啊乖孫,李明啟則在書房里向老爺子匯報了這幾年的生活和工作,只有李瑜乖乖的坐在床前逗太姑女乃女乃說話。李太姑女乃女乃很是信佛的,李瑜一個閃神不經意露了句禪語,李太姑女乃女乃立刻抓住了,只是一把年紀了,也了悟了些機緣,並沒有表露什麼,到後來在和李老爺子聊天點評幾個晚輩時,很鄭重的提醒道小妹是個有大造化的,福澤深厚。
第二天,李爸提著一袋水果和一條大前門去了村長家,李瑜沒有跟去自然不知道談了什麼,只是到晚上,新的流言就出爐了,流言的中心思想就是︰李家去北邊確實遭了很多罪,所以大難之後有後福啦,你羨慕嫉妒恨啊?可以啊,你也學他們往死里苦個幾年吧,看有沒有機會撞個好造化。看別人受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輪到自己?還是算了吧,有福不享是笨蛋!流言傳到李家,不過一兩個鐘頭的事,版本已經翻了好幾翻,有李明啟被上頭領導看中的,有李峻被某大員相中收為義子的,有李瑜被送給某某國家領導人的孩子當童養媳的,總而言之翻身指日可待,等到離開的時候,村里人看李家的眼神那是相當的討好和敬仰啊。
李家所有人都很高興,尤其是李老太太。剛來村里時,老太太心里是一萬個不高興的,李老太太原是在根據地時經組織介紹與李勛結合的,幾十年下來上頭沒個公婆日子過得非常愜意,沒想到臨老了回鄉下還要伺候姑婆,兒媳婦丟下不會走路的孫女跟著兒子去了邊疆,在北邊生的孫子自己一面也沒見過,只看了巴掌大的黑白照片,現在好了,總算看到自己的孫子了,老太太的信滿足了。當然也有不高興的人,就是李清大小姐,女乃女乃見了弟弟疼的跟眼珠子似的,當然了,他是男孩子,自己也就不計較了,可太姑女乃女乃對妹妹也好過自己,好容易在女乃女乃面前表現一下和弟弟的親近,弟弟口中卻做一個小魚兒和我怎麼怎麼地,右一個我和小魚兒怎麼怎麼地,心里就一個煩字,只好賣弄在學校里老師交的功課,我現在上二年級了,你個小屁孩還沒上學,總比不過我了吧,哪知一首詩剛起了個頭,李峻就 里啪啦的搶著背了,樂的女乃女乃笑得見牙不見眼,于是李清郁悶了。
自那次一不小心打了個禪機後,李瑜也警醒了,本著少說少錯不說不錯的原則,蹲在一旁努力扮演著標準的1歲小童,凡是都只打哈哈賠傻笑,除了李太姑女乃女乃一如既往的喜愛外,還獲得了李老爺子的喜愛。等到離開的時候,李太姑女乃女乃在全家人的詫異下,將手腕上的一串菩提子佛珠月兌給了李瑜,這可是老太太最喜歡的什物,跟了她近一個甲子,就這樣給了個啥都不懂的毛丫頭,李老太太和李爸李媽表示不理解,李老爺子心里卻是雪亮,李清卻嫉妒了,誰也沒想到老人這一隨心的舉動造成了一年後的家庭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