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車輛緩緩通過外門、甕城,慢慢月兌離鬼子的魔掌。
這個順利的結局有點出乎劉倩雪意外。至少,應該和上次在警備司令部營救她一樣,再有一場浴血奮戰,拼死殺出重圍。
面對劉倩雪投過來疑惑的眼光,「玉蘭」輕聲解釋道︰「為了營救你,延安方面請示共產國際,不惜動用日本***在日本大本營高層內線,搞到了日本南京警備司令部內部詳圖以及特別通行證,行動才會這麼順利~」
中華門外門口。
「中華門」三個大字依然清晰可辨。在大字旁邊,是一排木籠,幾束強光照在木籠上,可以分辨得出,那是一個個人頭!
此時,劉倩雪身邊的「茉莉」和「玉蘭」眼中都包含熱淚,對著木籠,舉手敬禮。「茉莉」更是緊咬紅唇,雙目通紅。
前面的司機和副駕駛上的警衛,也重復著同樣的動作。
劉倩雪輕聲問道︰「他們是誰?」
「玉蘭」哽咽說道︰「他們全是‘軍統’皖南站的行動隊員。按照分工,一但鬼子發現我們營救行動,他們負責主動開槍將鬼子引開,掩護我們~其中隊長,就是‘茉莉’的未婚夫,代號‘獨狼’!」
劉倩雪覺得自己右手一片濕熱,只見「茉莉」串串熱淚落在她的手上。
「對不起!」劉倩雪愧疚地說。想不到為了營救她,有那麼幕後英雄冒著風險默默付出,有那麼多志士不惜慷慨赴死。
「沒什麼!比起您來,我們所有的犧牲都微不足道!」‘茉莉’哽咽但真誠地說。
劉倩雪伸出雙臂,輕輕地將「茉莉」和「玉蘭」輕輕摟在一起。
這一刻,劉倩雪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不屬于他自己的了。
2「費盡周折,我終于回到了後方。在嚴格保密之下,我在軍醫醫院順利拿除那個孽胎,在醫生的精心調養下,身體逐漸復原,但即使這樣,我也徹底失去了做母親的權利,對于一個女人來說,這是多大的心酸和悲哀!
承蒙蔣夫人垂憐,為保護我的名譽和**,清除了我過去的一切檔案,重新賜名‘玉梅’,想把我留在侍從室,做夫人的貼身秘書。
但我覺得,我只是在民族危難時刻,盡了一個中**人的本分。為了救我,國家動用了全部資源,十多位黨國精英,不惜犧牲,將我從鬼門關救出,我不能獨享其功,並由此攀龍附鳳。我只想隱姓埋名,從事我擅長的翻譯工作,繼續為抗戰貢獻我一份微薄之力。夫人見我態度堅決,就親自向王聰慧校長推薦,所以我才來到特訓班,繼續學業。
經過那場劫難,我已經萬物皆灰,但我不能自行了斷,因為我知道,我的生命是十幾個忠誠義士給予的。就在我深感前途渺然之際,上天垂憐,卻把你再次送到我面前!雪華,你可能不知道,當我第一眼看到你,就如一顆石子,打破了內心一池死水的寧靜,泛起了陣陣漣漪。
因為愛你,所以我千萬百計逃避著你;因為愛你,所以我才努力學習,想超過你;因為愛你,所以我才會義無反顧地和你同生共死。直到那天在刑場考驗,我是多麼希望他們能真的將我和你活埋在一起呀!
雪華,也是因為愛你,我才讓這對你的強烈思念,想成全你和紅梅。雪華,我最親愛的人呀!我已殘破之身,苟活在世間,如果說你是我生命的依靠,我多麼希望這封信不會被你看到,但時局依然是山河破碎,風雨飄搖,我身為軍人,我怎能知道會如何生死?
雪華,其實,你生性秉直,而官場復雜,並不適合與你。尤其是‘軍統’,由于地位特殊,內部更為險惡,你那天斷然拒絕加入‘軍統’,我是真心為你高興。但即使這樣,雪華,你還要處處小心,收斂鋒芒。
如果我有幸能陪你一生一世,仗著我和夫人的特殊關系,別人也許不敢難為你。但我如果不在,你可能會處處受到刁難排擠。紅梅是個善良的好姑娘,你和她在一起,我會很安心。
滕箱里我留了3萬元法幣。這是軍委會給我的特別獎勵的一部分。其中,4萬元,我以‘薔薇’名義捐給了為救我犧牲的軍統烈士遺屬;3萬元,我以‘玉梅’名義捐給了國防經濟委員會;剩下的3萬元,就當我給你的陪嫁。雪華,你不是喜歡從教嗎?那當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後,我們就拿這筆錢,去你家鄉,開辦一個學校吧。梅霞不止一次,向我描述過雷江的美麗和安寧。我很期望能有這麼一天,白天在課堂向孩子們傳授知識,傍晚,和你相依相伴,靜看夕陽西下,雲卷雲舒~雪華,我的摯愛!我多麼希望,這封信永遠存放在藤箱里,存放在我的心底,你永遠看不到。我也真誠希望,你能和紅梅有個孩子,彌補我不能做母親的缺憾。我不在乎什麼名分,只要能讓我陪著你慢慢變老。直到有一天,死亡的冰冷從指尖驟起,你的手,依然是,我感受的,人間最後的余溫!」
情意綿綿,情真意切。這是一個女人用心的泣血訴說。字字句句,都撩撥著魯雪華的心弦。
看完最後一個字,魯雪華頭腦里頓感一片空白。他的眼神求助般地看著機窗外的雲海,既然現在他已經在天上,那麼,他能見到天國里的玉梅和紅梅嗎!
可惜,除了藍黑的天空和無邊的雲團,什麼都沒有!
他覺得一陣陣發冷,本能地將信箋緊緊地貼在心口,感受著玉梅帶給他的最後氣息。
法幣下面是一張嘉獎令,還有晉升命令和一枚4級雲勛章。
皮箱的最下面是還有一張未經裝裱的宣紙。魯雪華拿出來,展開一看,一株鮮艷的紅梅撲面而來,旁邊是工楷大字︰玉有精魂品自彰,梅揚傲骨斗清霜。
但魯雪華眼楮落在旁邊的小字時,他的目光立即凝固了︰贈女兒玉梅。宋美齡民國29年秋作,蔣中正手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