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正正經經說話的時候,往往語無倫次,貌似听者不知所雲;自己很懊惱也頗費解。某人歸結現象,稱那樣的「迷罔」為「青春期困惑癥」。18歲上下的男生,迫切期待著出落︰擁有完美的形象,如健壯的身材、英俊的外表;尤其想博得一副「好口才」。不好意思,還多方了解去了,道是︰這個時期的男生處在人生的第二次「學舌」,語言表達能力試圖反映「成熟的性」,什麼隸屬「性的第二特征」
不過,曾祖母夸贊別家孩子,關切了會說︰「嘴巴巧的。」「挺會說話兒」。她艷羨嘛,別拐彎抹角說咱「嘴笨」還真忍心。還有,俗語「好漢出在嘴上」,可見口才多麼為人所重。某一方面,祖母也時常委婉的修正我,比如咕噥一句︰「夠嗦的,小子家說話那樣討厭的。」一次,我跟祖母抱怨說「為什麼別人老誤解我。」祖母笑說︰「我怎麼知道。」想了想又說︰「你不能不听別人的閑言碎語嗎。別人就是說一說你,解解悶兒的,說好說歹說過就忘記了。你放在心里時,人家正吃得香睡得美哩。」琢磨一下,不無道理;別人可以不為「對他人的誤解」負責,我作為「他人」卻背上包袱,真的搞笑了。
漸漸的,對「古董販子」的名聲我不在意了,甚至如果有人以為我「耍陰謀詭計發財」,理性的我也可以一笑置之。曾祖母在我耳邊嘮叨最多的一句︰別和人不一樣、別和人太不一樣。「不一樣了有危險」,那是曾祖母的直覺,她懂什麼「人生哲學」呀,不過「無知的人也有過人的智慧和感悟」,我的曾曾祖母雖然不識字不讀書,而她好像100多年來就沒有過困惑。
去年夏天見了父親一次,破天荒問他︰「爸爸,都知道房地產有泡沫,為什麼還趨之若鶩買房子。」父親沉吟了一下,笑道︰「大家的泡沫破滅了,大家頂著。就怕的是,只有一個人的泡泡破了。」我恍然大悟了,勒個屁,原來還是「人以類聚」,無人不怕孤獨、擔心被「類」疏離。顯然,「在群之中」不會有很大風險,然而太平庸了「風險雖小,期望也低」,于是就努力「出類拔萃」一點。呵呵呵,這就是人生「趨同求異」的奧妙所在吧。
對哲學有興趣的人,有著天然的悲哀,因為他比別人多了困惑。我又莫名其妙了,如此感慨真夠別扭,獨坐冥想不如耍耍雙節棍的。我想把今年的發財歸結算賬在我的「聰明才智」上,反復衡量都不搭界,何必厚顏無恥呢。走運就是走運,有什麼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