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又名「月泉港」,位于福建九龍江下游三角洲九龍江的出海口,現今漳州龍海縣海澄鎮。該處江面開闊,「外通海潮,內接山澗」,「一水中塹,環繞如偃月」,故名「月港」。是古代福建四大商港之一。它與東南亞、印度支那半島以及朝鮮、琉球、日本等47個國家和地區有直接貿易往來,並以呂宋(菲律賓)為中轉,與歐美各國相互貿易,在我國外貿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月港水陸交通便利,經濟月復地廣闊,不僅包括九龍江流域,還可以延伸至汀州、贛南、湘南以及閩北、浙江、江淮等地。月復地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糧食、水果,素有「魚米、花果之鄉」美譽。經濟作物有甘蔗、水果(荔枝、龍眼、柑桔、蜜柚、香蕉)、木棉、煙草、茶、花生、黃麻等,馳名中外。明代的礦冶、制糖、制茶、紡織、陶瓷、造紙、造船等手工業比較發達,尤以紡織為最。當時漳州產的天鵝絨、漳紗、漳緞、漳絨等,皆暢銷國內外市場。其他如鐵銅器、牙雕等手工藝品也是不可多得的外貿重要商品。
每日間往來船只不知凡幾,商貿發達。月港輸出貨物主要有︰絲綢、布匹、瓷器、茶葉、砂糖、紙張、果品等;輸入有︰香料、珍寶、番米、椰子、綠豆、番被、番藤席、草席、番紙、番泥瓶、番鏡、火炬、粗絲布、西洋布、漆及皮貨、礦貨等。雖然政府並不鼓勵海外貿易,並且有時候還有政策管制,但是自古的民間對外貿易就沒斷過。尤其是明清時期,隨著歐洲的興起,購買需求上升,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貨物,在歐洲擁有巨大的市場。
近些年來,由于西方殖民者東侵,南洋各地均為其控制,中國領土澎湖列島和台灣也遭侵略,並屢次進犯福建沿海,月港海外貿易受到極大危害和削弱。
前幾年,鄭成功擊退了荷蘭殖民者,控制了澎湖列島和台灣海峽才使得西方商人老實了許多,但是此時月港貿易卻是一蹶不振,來到月港貿易的海外商人更是大為減少。幸好清廷此時還沒有實行禁海、遷界政策,否則在福建沿海將再也看不到一艘海船來了。
「這里就是月港啊,果然繁華,不愧被稱之為‘小蘇杭’啊!」耿精忠一行人一路走馬觀花,他發現此地果然商業氛圍濃厚,近兩百年的發展使得它比得上內地任何一座大城市里的繁華地段,甚至猶有過之。
隨意的在街頭逛著,閑暇的打量著港市的繁忙景色,這里的商鋪大都都是兩層閣樓形式的建築,門臉整的很大,上面都掛著大大的牌匾,牆壁側邊還懸掛著表明商號的幌子看起來很是氣派,但是一般經營的貨物卻較為單一,旁邊一條不過十余米寬的小河上來來往往盡是一種尖頭小船,或是載著各種貨物或是載著三五客人,乘坐小船居然也可以一直開到各家店門口,十分便利。河道另一邊的街道也一眼望不到頭的各式各樣的幌子,各種店鋪鱗次櫛比,街頭上的行人行色匆匆,摩肩接踵,仿佛是跟過節一樣。
一路看過去,生絲行、綢緞行、瓷器行、茶行、酒行、果品行、米行、冰糖行、藥材行、鐵器行等等,只看的他目不暇接。給他的感覺像是深圳特區,處處能感受到月港的繁華!
「阿虎,到地方了嗎,車馬勞頓了幾天該好好歇歇了。」此時天色已經漸漸黑了下來,耿精忠扭頭對阿虎問道。
「爺,就在前面了,吳管事早已提前派人包下了一座院子,足夠咱們住的。」
「嗯,差事辦得不錯。」
不一會,一行人已然進了一座大宅院,典型的三進三出,房屋足有十幾間。
「阿虎,趕緊派人去酒樓叫幾桌酒席,各位先生休息好明天去找西洋商人搭乘海船!」
「我立刻著人去辦!」
阿虎出去不久,斕曦的貼身丫鬟春竹便匆匆走了進來,打個萬福,便輕聲道︰「爺,公主遣婢子來問,爺是否要先行洗浴?」
「嗯,我一會就過去。」原來斕曦在得知耿精忠要出趟遠門,便強烈要求一起跟來。耿精忠考慮到把自個兒的女人整天關在家里也不是個事,人都應該享受自由,所以就帶著她一起出來了。這一路上斕曦可是高興壞了,她是肅親王豪格的女兒,打小也算是在馬背上長大,向往的便是自由自在,可滿人進了中原學起了漢人的規矩,大門不邁小門不出的,真是憋得她好不自在。
听的這話,春竹不由一喜,忙展顏笑道︰「奴婢這就去告訴公主。」
一番鴛鴦戲水,好不痛快。沐浴更衣後,耿精忠便陪著斕曦小酌了幾杯,之後便擁著斕曦沉沉的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眾人洗漱完畢便奔著碼頭而去。因為自明朝起就一直實行禁海政策,因此都是西洋商人主動來到中國進行貿易,在月港有專門供西洋商人停泊的溪尾碼頭,那里全是來自歐洲各國的商人。
月港的情形比耿精忠想象的還要繁華,沿途航道上往來的船只如蟻群密密麻麻,遠不是運河以及長江黃河上可以比擬的。往來的船只多是滿載貨物的海船,大部分都是東方硬帆海船。由于受季風影響,此時正是海貿旺季,西方商船大批來到中國進行貿易。這還是在戰亂影響下的貿易,真不知十幾年前又是如何一番光景。
不等耿精忠感慨完,他們也已經到達了目的地。
「爺,到了,這里有那麼多的西洋人,我們應該找誰啊?」阿虎看著這來來往往的人群,疑惑的問。
「時常夸你聰明現在怎麼倒糊涂了!這里的船隊都掛有號旗,看看哪個西洋船隊最大咱就找誰!」
「對啊,還是爺英明!看看,看看!哎,那邊,爺左前方掛著紅叉叉的那個船隊最大,怕不是有十幾艘大船!」
「那是英格蘭商船,船上掛的是他們的國旗就像皇宮的龍旗一樣。」耿精忠看周邊護衛對西洋一點都不了解,就繼續講解︰「咱們東方只有皇帝或者欽差出行才能懸掛龍旗,其他要麼是軍旗要麼是官府的牌匾。而西方每個國家都有統一的旗號是為國旗,代表著他們的國家。下次看到不同的西洋旗號你們就得知道那是不同的國家。」
在耿精忠的印象里直到孫中山先生創建了民國才有了正式的國旗,其實在第一次**戰爭後,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便上奏慈禧太後,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那時才確立了中國第一面國旗,是為黃龍旗。
「不對啊,爺,那邊那英什麼國的西洋商人好像在和人吵架!」
「走,一起過去看看。」說著,帶頭朝著英國商船停靠的那一邊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