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文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第一百二十七章真正的月復黑(二)
薩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馬拉雅山脈北側,地處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游河谷平原,作為西藏自治區首府,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總面積29518平方公里,總人口為54.05萬人,生活著藏、漢、回、滿等30多個民族。拉薩市平均海拔3658米。全年多晴朗天氣,降雨稀少,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歷史最高氣溫29.6c,最低氣溫零下16.5c,年平均氣溫7.4c;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時間在3000小時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譽。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拉薩以風光秀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俗民情獨特、名勝古跡眾多、宗教色彩濃厚而聞名于世。改革開放以來,拉薩市的「城市知名度」不斷提高,繼被評選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之後,2005年被「歐中國際旅游論壇」評為「歐洲游客最喜愛的旅游城市」,布達拉宮被評為「歐洲游客最喜愛的旅游景點」,2006年又入選全國30個避暑之都,排名第12位。拉薩境內蘊藏著豐富的各類資源,相對于全國和自治區其他地市,具有較明顯的資源優勢。拉薩現有土地4427.67萬畝,其中耕地為80.74萬畝,林地162.93萬畝,牧草地3168.13萬畝和若干其他用地。拉薩市(Lhasaity)位于西藏自治區中部稍偏東南,轄7縣(當雄縣、堆龍德慶縣
城市風情
以布達拉宮和八廓街為中心的拉薩新城,北至色拉寺,西至堆龍德慶縣。縱目眺望拉薩城,郵電大樓、新聞大樓、拉薩飯店、西藏賓館及各色建築物星羅棋布,互為參錯,連連綿綿,一片新輝。站在布達拉宮頂上俯瞰拉薩全城,整個拉薩市區到處是一片片掩映在綠樹中的新式樓房,唯八廓街一帶飄揚著經幡,蕩漾著桑煙。在這里,密布著頗具民族風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著來自藏區各地的人們,他們中許多人仍然穿著本民族的傳統服裝,那仿佛從不離手的轉經筒和念珠顯然表明佛教實際上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拉薩北部當雄全縣和尼木、堆龍德慶、林周、墨竹工卡部分區鄉屬藏北草原南沿,水草豐美,牧業興旺,盛產牛羊肉類、酥油、牛絨和羊毛;中部是著名的拉薩河谷,南部屬雅魯藏布江中游,為西藏較好的農業區之一,盛產青稞、小麥、油菜籽和豆類,「拉薩一號」蠶豆更是飲譽中外的良種。拉薩周圍具有經濟價值和醫療作用的地熱溫泉遍地,堆龍德慶縣的曲桑溫泉、墨竹工卡縣的德中溫泉享譽整個藏區。
2012年9月19日,「2012幸福城市市長論壇」在拉薩舉辦。[5]根據央視的調查,幸福感排名前十的省會城市(十大幸福之城)拉薩排名第一;休閑時間排名前十的省會城市(十大休閑之城)拉薩位列第五。拉薩市已連續6年被中央電視台《經濟生活大調查》評為「中國幸福城市」,位列居民幸福感前三名。[6]
拉薩河是拉薩市的母親河,對拉薩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拉薩市民很熱愛這條河,每到周末或節假日,成群結隊的拉薩人或開車或步行到拉薩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帳篷,或釣魚、或戲水、或沐浴,喝著酥油茶,吃著從家里帶來的各種美食,盡情享受拉薩的燦爛陽光與閑情逸致,很像漢族的野炊。
拉薩河發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馬溝。流經那曲、當雄、林周、墨竹工卡、達孜、城關、堆龍德慶,至曲水縣,是雅魯藏布江中游一條較大的支流,全長495公里,流域面積31,76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區流量287立方米/秒;海拔高度由源頭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此河屬于融雪和隆雨類型,水量的大小隨著溫度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而變化。
拉薩河流域內大部分為山地,山峰高聳,坡度陡峭,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念青唐古拉山脈必育有規模不大的現代冰川,流域右岸支流大部發源于冰川,左岸支流大都發源于湖泊或沼澤。
拉薩河在林周縣唐古以上河谷呈「V」型,以下至墨竹工卡縣河谷變寬闊,寬約1—1.5公里,開始有河心漫灘出現,漫灘上植被良好,該段河道較規正,兩岸分布三級連續的階地︰三級階地高出河水位40—50米,其表部為厚50—80厘米的砂表土,生長著茂盛的草類,是天然良好的牧場;二級階地高出河水位20—30米;一級階地高出河水位10—20米,大部分已被開墾成耕地。
沿河兩岸是河谷沖積平原,寬度達1—10公里,耕地面積約57萬畝,這些地區,氣候溫和,地勢平坦,土質較厚,水源充沛,是西藏糧食主要產區之一。
拉薩市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地理坐標為東經91°06′,北緯29°36′。氣候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比四川省成都市多1800小時,比中國最大的東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時,在全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美稱。
3行政區劃編輯
拉薩市于1960年設市,現轄堆龍德慶縣、尼木縣、曲水縣、林周縣、達孜縣、墨竹工卡縣、當雄縣和城關區八縣(區),64個鄉(鎮、辦事處),269個村委會(社區居委會)。全市行政區域東西跨距277公里、南北跨距202公里,總面積29518平方公里。[9]
各區縣簡介︰
城關區面積525平方千米,人口181991人。轄7個街道、4個鄉︰沖賽康街道、八廓街道、吉日街道、吉崩崗街道、札細街道、公德林街道、嘎瑪貢桑街道、蔡公堂鄉、納金鄉、娘熱鄉、奪底鄉。區政府駐吉崩崗街道。郵編︰850000。代碼︰540102。
林周縣面積4099.94平方千米,人口58426人。轄1個鎮、9個鄉︰甘丹曲果鎮、春堆鄉、松盤鄉、強嘎鄉、卡孜鄉、邊覺林鄉、江熱夏鄉、阿朗鄉、唐古鄉、旁多鄉。縣政府駐甘丹曲果鎮。郵編︰851600。代碼︰540121。
當雄縣面積10234.45平方千米,人口43534人。轄2個鎮、6個鄉︰當曲卡鎮、羊八井鎮、格達鄉、寧中鄉、公塘鄉、龍仁鄉、烏瑪塘鄉、納木錯鄉。縣政府駐當曲卡鎮。郵編︰851500。代碼︰540122。
尼木縣面積3265.99平方千米,人口30394人。轄1個鎮、7個鄉︰塔榮鎮、麻江鄉、普松鄉、卡如鄉、尼木鄉、續邁鄉、帕古鄉、吞巴鄉。縣政府駐塔榮鎮。郵編︰851300。代碼︰540123。
曲水縣面積1623.94平方千米,人口33159人。轄1個鎮、5個鄉︰曲水鎮、達嘎鄉、菜納鄉、南木鄉、聶唐鄉、茶巴拉鄉。縣政府駐曲水鎮。郵編︰850600。代碼︰540124。
堆龍德慶縣面積2671.64平方千米,人口45551人。轄2個鎮、5個鄉︰東嘎鎮、乃瓊鎮、羊達鄉、古榮鄉、柳梧鄉、馬鄉、德慶鄉。縣政府駐東嘎鎮。郵編︰851400。代碼︰540125。區號︰0891。
達孜縣面積1361.38平方千米,人口26723人。轄1個鎮、5個鄉︰德慶鎮、塔吉鄉、章多鄉、唐嘎鄉、雪鄉、幫堆鄉。縣政府駐德慶鎮。郵編︰850100。代碼︰540126。
墨竹工卡縣面積5492平方千米,人口44958人。轄1個鎮、7個鄉︰工卡鎮、扎雪鄉、門巴鄉、扎西崗鄉、日多鄉、尼瑪江熱鄉、甲瑪鄉、塘加鄉。縣政府駐工卡鎮。郵編︰850200。代碼︰540127。[10]
4人口編輯
2009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1.53萬人,增加1.69萬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非農業人口)21.14萬人,增加0.76萬人,鄉村戶籍人口(農業人口)30.39萬人,增0.93萬人。
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根據對城鎮住戶的抽樣調查,城鎮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4元,比上年增長8.4%;城鎮居民人均總支出14371元,消費支出11083元,比上年增長6.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149元,比上年增長11.18%。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城鎮市屬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人數13108人,領取養老保險金人數3740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9374人,上繳失業保險金1050.5萬元;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和退休人員為28077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濟人數10609人。
2010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5.9萬人。
2011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7.61萬人。[1]
5歷史沿革編輯
古代
史籍上第一次出現「拉薩」二字,見于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贊所立《噶瓊寺碑》,其中有言︰「神聖贊普先祖松贊之世,始行圓覺正法,建拉薩大昭寺。」由此可見,拉薩的城名,已經出現了近1200年了。
大約公元1世紀前後,高原上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經過多年的和戰,又集結成若干個部落聯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聯盟、阿里地區的象雄王國和雅魯藏布江以北的蘇毗部落聯盟最為強大。這時,拉薩河的古名「吉曲」已經出現。拉薩所在地則被人稱為「吉雪沃塘」,意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壩子」。[11]
那時吉曲河流域先後屬于蘇毗部落聯盟中的達甲沃和赤邦松兩個王族統治。公元7世紀初,雅隆部落首領朗日松贊率兵北上,成為整個吉曲(拉薩)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贊把營盤設在墨竹工卡的甲瑪崗山溝,在這條長長的南北走向的山溝中,建造了幾座宮堡,他的兒子、吐蕃王朝締造者松贊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瑪溝的強巴明久林宮堡中。
傳說這位少年王子征戰路過吉雪沃塘時,時值盛夏,風和日麗,只見周圍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勢寬坦,雄偉壯觀。同時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連象雄,東接多康,地處雪域中樞,交通方便,物產豐富。他做出了遷都吉曲沃塘的重大決策。
松贊干布先後迎娶了尼泊爾尺尊公主、唐朝的文成公主,為兩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分別供奉了釋迦牟尼八歲和十二歲等身佛像。大昭寺建成後,為紀念山羊馱土建寺的殊勝之舉,寺廟取名山羊幻化廟,城市也改名為「惹薩」,意為「羊土城」。
公元8世紀,赤德祖贊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將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像,迎請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養祭祀儀軌,在紅山和藥王山之間修造了稱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進入拉薩的大門。
自從金城公主將小昭寺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這尊佛像成為整個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絡繹不絕。緣于這尊至神至聖的佛像,「惹薩」又改名為「拉薩」,意為「神佛之地」。
位于拉薩北郊5公里河谷邊緣的曲貢新石器遺址距今約為4000—5000年,海拔3690米,該遺址出土了1萬多件文化遺物和大量獸骨,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拉薩河谷已有人類活動。曲貢遺址下層中還出土了一枚銅鏃,銅鏃呈扁平形,經鑒定原料為冶煉所得,表明當時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經開始跨入青銅時代。
拉薩城始建于公元7世紀,之前這里叫臥馬塘,是蘇毗部落管轄的放牧場。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全藏,將政治中心從山南轉移到拉薩,建立了強大的吐蕃奴隸制王朝,並修築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最初的布達拉宮等寺廟宮殿。傳說松贊干布驅使山羊背土填塘修建大昭寺,人們便以「惹(山羊)薩(沙土)」作為這一城市的名稱,在漢文古籍中稱「邏些」。隨著佛教的傳入和興盛,前來朝佛的人日益增加,于是圍繞大昭寺逐步建立旅館、商店、民宅、官府,形成了一條環形的八廓街。因為佛教的興盛,藏族人民把這個城市視為「聖城」,于是「拉薩」(意為聖地或佛地)之名便取代了原有的名稱。
史事件
城市緣起︰朗日松贊進軍吉曲河流域
大約1世紀前後,西藏古代歷史開始有了一些模糊的輪廓。這是由先民一代一代口耳相傳,然後被吐蕃王朝的史家記載在典籍上面的。
據說當時高原上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藏族史書稱"十二小邦"或"四十小邦"。"各小邦地方,各有小城寨"。經過多年的和、戰,又集結成若干個部落聯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聯盟、阿里地區的象雄王國和雅魯藏布江以北的蘇毗部落聯盟最為雄強。這時,拉薩河的古名"吉曲"已經出現,被稱為"吉曲考"(拉薩河流域)的地方已經為人所知,現在拉薩所在地,已經被人稱為"吉雪沃塘"(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壩子)了。
7世紀初,雅隆部落首領朗日松贊率兵北上,渡過雅魯藏布江,在赤邦松王族下面的娘氏家族等的策應下,佔領赤邦松領地,一舉成為整個吉曲(拉薩)河流域的主宰。
公元633年,一個美好晴和的夏日,年輕的贊普松贊干布,率領他的臣屬、侍衛,跨上雄勁剽悍的駿馬,從墨竹工卡加瑪溝的強巴林行宮出發,像一團團急風吹動的彩雲,朝著拉薩所在的方向,飛馳而去。馬蹄敲打著拉薩河邊堅硬的大地,發出山搖地動般的巨響,好比擂起一面面勝利的戰鼓。
那時候,拉薩河並不叫拉薩河,而是叫吉曲河,意思是歡樂幸福之波;拉薩也不叫拉薩,而是叫吉雪沃塘,意思是吉曲河下游的牛女乃壩子。當時吉雪沃塘只是一片人跡罕至、野獸出沒的荒原。松贊干布無論行軍打仗,還是和議會盟,都特意在吉雪沃塘停留三天兩日。有時在原野縱馬馳騁,射獵野牛、雪豹和熊鹿;有時跳進吉曲河的清波碧浪,在河水中暢游;有時登上峻峭的紅山之巔,久久凝望吉曲河谷流域雲飛霧走、雪山起伏的壯美風光。這里南北兩側山巒環抱、水草豐美、氣候溫和,有適合于人類居住的、方圓幾十里地的盆地,更有吉曲河從東到西滾滾流過,提供了無盡的水源。河的北岸有紅山、鐵山、磨盤山,3座岩蜂拔地而起,像雄鷹展翅,又似獅子躍空,如同3座天然堡壘。而且這里交通方便,地理適中,東鄰大唐,西通波斯,南面是印度和尼泊爾。松贊干布早就看上了這方水土,謀劃著統一雪域高原後,在這里建立一座永久性的王城。這一天,他率領臣僚部屬趕往吉雪,就是要實現他多年的夙願。
加瑪溝離吉雪沃塘並不太遠,快馬只有不到一天的路程。當晚,他們趕到目的地,君臣在紅山腳下搭帳宿營。第二天清晨,藏王帶領幾個大臣,親自到沃塘各處踏看。他發現在今天納金鄉所在的地方,吉曲河分成南北兩股河道,在平野上任意奔流漫延,使很多地方變成了沼澤和河灘。他命令大臣征集周圍的軍民百姓,修築堤壩,堵塞北面河道。吉曲河的主流順著南面山坡奔流而去,使北面大部分地方變成干爽平坦的陸地,以後的拉薩城就建立在這片土地上。他還發現,無論是吉雪沃塘壩子還是南北兩側的山溝,都是土地肥沃、牧場優良,便命令娘氏等幾家貴族把自己的部分奴戶,遷到這里來開墾田地,放牧牛羊馬匹。拉薩北郊的娘熱鄉,就是當年貴族娘氏移民定居所在,這個名字從松贊干布時代,一直保留到了下來。
理,組織力量修築和加固河堤,疏通市區水道,營造民房,整修八廓街,多次修葺大昭寺、小昭寺,保護布達拉宮廢墟上遺存的古建築,管理各個寺院和佛事活動場所,組織講經布道活動,建立密宗院,編纂歷史和宗教著作。後人懷念他們的功績,將萬戶長拉杰果瓦奔的塑像供奉在大昭寺神殿諸佛之中。
作者有話要說︰一會兒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