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工部賈侍郎修繕琢持殿,佔地比這王爺府總好大個十數倍,大殿比這小屋子高了兩三層不止罷!也不過一年,修完了,皇上也用,各部大人也用。費用也不過支取那麼些兒,民伕們有皇家工錢領,還各各歡喜。帳目也極清楚。這里頭的能耐,傳信女官是不太懂,就知道一件是,是鋪琉璃瓦的討巧方法,她告訴唐太守︰
琢持殿的附屬建築也是利用舊屋翻新。原來的瓦片顏色舊損了,且跟新瓦成色不搭。賈侍郎就在原來瓦面鋪個架子,另加琉璃瓦,可以省去撤舊瓦的時間。
傳信女官把這法兒教給唐太守之後,唐太守大喜,連忙謝過傳信女官。但唐靜軒也參與此事,听後有點疑惑,問︰「這樣啊。我又听說琉璃瓦面這樣光滑,工人如何落腳?」雲舟恰在此時也傳話進來道︰「要在瓦上加瓦,得另支架子以便攀援,是道大工序,算起來跟撤瓦加瓦也差不多了。」
傳信女官也覺疑惑,她邊上的一位老宮女這才說出來︰若要一片一片瓦鋪,必須在屋頂外再搭攀援架。這法子很不好。為了趕時間,賈侍郎著工人們先在地面上扎出瓦架,每架一行、十來片瓦,固定得當後,整個架子擱上原來瓦面安置,比一片片鋪設可省一半工時。但這樣鋪的瓦,並沒有真正嵌在屋頂椽面上,其實不能擋雨。風雨來時,主要還靠原來瓦片阻攔。琉璃瓦只是起了裝飾作用。
這個主意真叫人嘆為觀止。于是雲舟原樣畫葫蘆抄去用。
唐靜軒略表疑惑︰「規制允許這麼做?」
傳信女官已向唐太守道不是︰「別怪我多嘴。」
「這怎能怪典執呢!」唐太守很吃驚。
「典執」是宮中的女官職位。他以職位來稱呼,是表示敬重的一種稱呼法。其實典執只有從七品。品階雖低。伺候皇上娘娘的,就該敬重。如果拿家法來比擬,現成有句老話︰「老太太屋里的一只貓、一只狗,也該格外尊重!」
唐太守敬著傳信女官,就是敬皇家威儀。
傳信女官謝過他,但是提醒他︰「賈大人主修一事,載了工部冊子,請了御筆認可,存入上書房——」
「哦!」唐太守恍然大悟。
原來賈侍郎修建得雖然又快又好,但是得罪了唐家的利益。他賢能、就比得人家無能了;他省錢。就比得人家鋪張了。所以在宮廷維修一項上大賺特賺的唐家。就恨起賈侍郎來。而禮部跟唐家抬杠,聲稱要把賈侍郎維修琢持殿一事記入史冊。唐家大佬怒了,放出怪話︰只听說史冊要緊是記載安國興邦的大事。而土木工程只是雕蟲小技而已。過份注重居室與銀錢,甚至是人心頹喪的前奏——故且不說是亡國吧——難道當今的史官的筆。就喜歡記銀帳和牆瓦了嗎?本朝沒有其他更重要的事可記了嗎?
賈侍郎很識相。不願被卷入論戰中。于是極力推讓。他建殿的始末,最終只載于工部流年冊中,和其他普通冊子一樣。經由當今皇上崔珩認可之後,作為檔案,存于上書房。
這檔案,唐太守都沒資格看呢!女官能看見。所以說天家屋子里的一條狗,都比外頭的一條龍有價值。
唐太守又有些埋怨京里的族中大佬們︰太張狂啦!有風使盡舵。跟侍郎搞、跟史官搞,弄得連個女官來說句話都顧忌,多不合適?
女官還在解釋,希望他不要听見主意來自賈侍郎,就不開心。她可不是賈侍郎一派的!她是真心想給唐太守幫個忙……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唐太守連聲道。又是道謝、又是送禮。最終氣氛更融洽了。女官又給唐太守送了個大人情︰今年要解給朝廷的緞銀,其實唐太守可以先支著使。
所謂緞銀,其實是錦城原本盛產綢緞,所以歷年都要有一批綢緞進貢。後來宮里對綢緞的需要量大增,進貢壓力增大。當時先帝很體恤民情,覺得不如由宮女自己織綢緞算了,請錦城派師傅教。可惜桔逾于淮而化為枳。原料運進宮里由宮人織,總是不對勁。于是先帝也算大手筆,索性派出一批人到錦城,就像「官窯」似的,搞了個「御用織坊」,就在當地制作綢緞,本意是供宮里所需,但後來產能過旺了,就也做一批民用品來銷售,得銀解繳京城。
說起來是體恤民情的大好事,但開布店的老沙曾一語道破天機︰什麼呀!搞了我們的機子、征了我們的熟手,他們派人管了,織出的東西,賣了的錢歸他們!
今上仁慈寬厚,老沙說這麼句話,沒有立刻被錦衣衛抓起來。不過錦城的人民還是很忠心的,立刻紛紛投給老沙白眼,叫他別說了。
總之這「緞銀」的例就形成了。每年都要有一定數額的銀兩繳往京城。如果銀兩不足,那就追究當時的織坊管理人的責任,似乎跟地方官沒關系。但織坊管理人被追究責任時,總是連哭帶叫的把有的沒的都扯上,往往就把地方官也扯下水了。
你要問怎麼能扯下水麼?那多容易!什麼?身正不怕影子歪,夜半不怕鬼敲門?嗐!管理一個地方,你當簡單嗎?一年三百六十日,五花八門的應酬,總得有些不好上台盤的東西。被咬出來之後,跟織坊管理不善有沒有關系?誰在乎呢?總之這太守也就當不長啦!
唐太守之所以能當得長,正因為他總能保證織坊年年繳足緞銀。于是上頭相信此地秩序井然、民風安靖。地方官也就能得到表彰,可以連年的坐下去了。
唐太守乍听支取緞銀,是很吃驚並且不敢的。他可以在其他款項中挪用、虛報,但是該解給朝廷的銀子不解足,總覺得……
就好像一個廟祝,可以把祭過神的豬頭撤下來自己打牙祭,但如果一開始就沒把豬頭擺上去?總好像哪里不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