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領主府,他便加快了步伐來到了那個偏僻的小巷里,就在這時候,卻有一位商人模樣地人從一家魔法用品商店里走出來,並匆匆忙忙的從他的身邊走過,從初級魔蜂王傳感的圖像可以看出,那只裝有樣本書籍的獸皮袋子,就隱藏在這商人的背包里。
李大明並沒有理會這個從他身邊走過的商人,而是轉身走進魔法用品商店選購了幾件魔法飾品之後才離開。
在離開時,他還是回望了這家魔法用品商店一眼,看到這家商店的招牌上寫著的,是「阿文斯萊」魔法用品商店這幾個大字。
他也沒有尾隨跟蹤那名商人,初級魔蜂王已牢牢的鎖定了那名商人,根本就用不著他去尾隨,只要他把兩人之間的距離保持在初級魔蜂王的感應距離內就行了。
見那人買了一張前往拉奈爾鎮的船票,李大明等那人上船後,遂也<拿錢買了一張相同的船票。
過不多久,大船便離開了大上海城的碼頭,駛向了海峽的對面。
一路無話,等大船上岸後,那人就飛快的離開了拉奈爾鎮的碼頭,來到了鎮上一個小型的魔法用品商店里。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建設,拉奈爾鎮已基本上恢復了其原有的規模,而且隨著聖卡留申島的地位的提高,距離聖卡留申島最近的拉奈爾鎮,也隨著商人的增加而日漸繁榮起來,其發展的速度,早有超出其原有規模的勢頭。
他不是不想收回哥倫比亞和拉奈爾鎮,只是他現在還沒有收回這一城一鎮的實力,不僅是他,就連莫爾特帝國也沒有收回這一城一鎮的實力,據他所知,現在的莫爾特帝國和阿曼帝國,也正在為這一城一鎮的歸屬問題鬧地不可開交,莫爾特帝國派到聖卡留申島上要他的使者。更是絡繹不絕,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伊沙貝爾才沒有因為他裝病「重傷昏迷」而大做文章,明眼人都知道他裝「重傷昏迷」,就是為了避免去莫爾特帝國的帝都。
不過,他也不會放棄這一城一鎮的所有權,只要實力足夠了。他隨時都會收回這一城一鎮,所以在與密爾頓等人的交往中。他對哥倫比亞和拉奈爾的問題是避而不談。
在密爾頓和伊沙貝爾的面前提這一城一鎮,根本就起不了任何作用,教廷不會為了他而出兵攻打阿曼帝國,不會為了他而出兵攻打哥倫比亞,所以他說什麼都是沒用地。
他抬頭看了看那商店的招牌,卻看到了「萊斯文阿」魔法用品商店這幾個大字,他想了想。馬上就發覺這兩家店地店名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兩家店的店名,都是由「阿文斯萊」這四個字組成,區別就在于這四個字的秩序不同而已。
不愧是教廷,整個拉奈爾鎮被打成一片廢墟也就是不久之前的事,而在拉奈爾鎮慢慢得到恢復的同時,教廷的情報觸角,也跟著延伸到了這個小鎮上。
那人把獸皮袋交給了一位掌櫃。兩人進入一間密室交談了一會之後,那商人便離開了這家魔法用品商店往碼頭方向走去,看樣子,可能是要乘船回聖卡留申島。
一匹魔飛馬從「萊斯文阿」魔法用品商店的後院里飛馳而出,那只裝有樣本書籍地獸皮袋子,駭然就背在魔飛馬上的那名騎士的身上。
魔飛馬飛快的往哥倫比亞城飛馳而去。而在魔飛馬所看不到的高空中,李大明也在一邊監視著地上的魔飛馬,一邊往哥倫比亞方向飛去。
在距離城門不遠的地方,他緩緩的從高空中降落下來,然後不急不慢地往哥倫比亞的城門走去。
由于形勢緊張,此時的哥倫比亞城已經實行了軍事管制,平民入城,都要接受嚴格的檢查,所以這時的城門口,已排上了長隊。
他把身上的礙眼之物都收進了儲物手鐲里。然後不緊不慢走近城門。混入了一個正在等待士兵檢查地商隊里。
守衛城門的士兵,是阿曼帝國的士兵。這一點,從士兵身上穿著的制式盔甲的式樣上就可以看的出來。
士兵對平民的態度很不好,稍不如意就是拳打腳踢,在毆打平民的過程中,有的士兵甚至還動用了武器。
李大明混入的那個商隊,好象是聖卡留申島商業協會地商隊之一,商隊地隊長,是一位身材矮胖的平民,長著一頭土黃色地頭發。
這位隊長跟一位長官模樣的人在城牆下交談了一會兒,之後又把一個裝錢的獸皮袋子塞進了長官的盔甲里,那長官對士兵一揮手,于是,士兵們就把商隊放進了城內。
在入城的那一瞬間,李大明看到那騎著魔飛馬的騎士也來到了城門口。
騎士騎著魔飛馬直接來到了檢查出入人員的柵欄口,然後掏出一塊魔法木牌交給了那位長官。
那長官看了看魔法木牌便揮手把騎士放進了城門。
並沒有回頭,但那隱藏在獸皮袋子里面的初級魔蜂王,卻清晰的把騎士入城後騎馬飛奔的圖像傳感到了李大明的腦海里。
騎士進入了一家掛有「文斯萊阿」的魔法用品商店,過不多久,在商店的後院里,又有一名騎士騎著魔飛馬往城門方向飛馳而去。
看著騎士背上那鼓鼓禳禳背包,李大明就猜測騎士的背包里,除了裝有「樣品書籍」的那只獸皮袋子之外,應該還有幾個裝著其他機密函件的獸皮袋子。
「是時候動手了!」之所以拖到現在,就是要讓人捉模不到他的真正用意。
他緊隨著騎士混到了城外,在城外的樹林里,他戴上防風頭盔往騎士離開的方向追去。
信使被殺,教廷的情報組織肯定會追查原由,如果信使被殺時,身上只有一個需要送達的機密函件,那麼,這個機密函件,就很有可能是信使被殺的致死原因。
如果李大明在「樣品書籍」上岸後就動手,或者是信使離開拉奈爾鎮時動手,調查信使致死原因的人,馬上就會懷疑「樣品書籍」就是信使的致死之因,馬上就會聯想到信使之所以被殺,很可能是與信使所送的函件有關,是有人不想讓「樣品書籍」被送達到教廷的總部,這樣一來,這殺害信使的凶手,不就立刻浮出了水面嗎?
如果在信使身上還有其他機密函件時動手,情況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