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到底沒死成,王熙鳳秉承著同為王家女的最後一絲香火之情,拿賈璉的帖子給她請了個太醫,當然是不敢直說給無品庶人瞧病的,而是假借了自己的名頭。那太醫大約也是看出病人年紀不符了,雖然給瞧了病開了藥,但是卻沒收王熙鳳命人準備的厚禮,冷冷的拒絕了,掂起藥箱子板著臉走人。
在王臥床的這段時間里,賈母因為極力維護賈寶玉的權益而失去了賈赦對她最後的耐心,被早已虎視眈眈的邢趁機奪走了內闈大權,王熙鳳因為受王連累,再不敢炫耀能力了,低眉順眼的給邢打下手,凡事不敢擅專,一天往榮禧堂跑十幾趟,逐項請示不斷。
揚眉吐氣的賈赦欲要驅逐賈政一家,召來賈氏宗族所有排的上號的成員,預備公開分家。卻先被一干嚇破膽的族人要求分宗,言下之意,竟是想跟東西兩府都分割干淨。一個個直言不諱︰「祖宗擲下的功業,弄出事來了,不知道飛到哪個頭上,大家也好施威。」賈珍直氣得直眉瞪眼,說分宗就分宗,把他這個族長置于何地?而且他現在失了世爵,要再分了宗,以後他還上哪里去耍威風?
賈赦倒是沒有異議,反正他這一房爵位仍在,雖然是每況愈下,但總算沒丟;官職也在,雖然賈璉只是捐的同知,一天衙門都沒進過,但是大小說出去也是個官不是,那些十年寒窗的士子們累死累活也才一個七品;府邸也在,雖說被大觀園佔去了一大塊地方,但是正好可以用這個借口攆走老二一家。于是,賈赦左想右想,都覺得分宗是個好主意。
賈璉表示無所謂,他認為自己只要堅定的跟隨老爹努力勾搭林家就足夠了,為此,他特別囑咐過王熙鳳多次,讓她務必好好照顧未來會成為林家的迎春,自己也在能想起來的時候弄些小東什物命人送進去討好一下,弄得迎春十分受寵若驚。
賈蓉更加無所謂,他對族長之位完全沒有幻想,分宗更好,省得他看賈珍得瑟。賈薔從小跟著賈蓉,凡賈蓉說好的事兒,他一定說兩個好,于是也贊成。
如此一來,賈氏嫡系四支,賈赦、賈蓉、賈薔都投贊成票,賈政反對無效,賈珍因為是現任族長,故而沒有投票權,賈母因為是女眷,又是這一連串事件的當事人,故而連知情權都被剝奪了。等她知道的時候,賈氏長老已經上門來要求驅逐賈政了。
賈母堅決不干。雖然因為還款的糾紛已經沒那麼疼賈政了,但是對于賈政的附屬品——賈寶玉,賈母還是寄予厚望的。一年多來的每況愈下不但沒有打消她對通靈寶玉的信任,反而愈加狂熱。她堅信,能夠復起賈家,讓她重登高台的只有賈寶玉。因此,她堅決不允許把賈寶玉挪出公府去。
賈赦給她鬧得頭疼,便猶猶豫豫的準備答應讓賈寶玉在他家里住到成年。幸而這話還沒出口的時候,連哭帶嚎的王就連滾帶爬的打上門來,抱著賈寶玉死活不肯松手,只說絕對不會和兒子分開。
這一下,賈赦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答應留下賈寶玉了。他要不走,王氏肯定不走,王氏不走,賈政也不可能走,等于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了,他會同意才見鬼呢!
邢對賈寶玉無感,但是堅定排擠王,其實如果有可能的話,她甚至想連賈母也一起攆走,只是害怕會損名聲才沒敢提議罷了。
迎春的同情是面對探春的,這陣子家里鬧得沸沸揚揚的,連她久居外祖家里都听了個完整,可想而知,身為處于風暴中心的二房女兒,探春的日子該有多麼難過。都是從小一起長大的,迎春十分不忍心在自己享受著榮華富貴和天倫之樂的同時看著受苦受難,雖然說當她受苦受難的時候,探春正在王和賈母面前小有寵愛。
相比之下,惜春考慮的就更加簡單了。賈珍因為近期先後失去了世襲爵位和族長之職而十分暴躁,東府里整天哭號連天,人獸避走,惜春雖然已經有一年多沒有正經回國東府了,卻也听說賈珍有意舉家遷回金陵。他無官無爵在京城不好混,可是回了金陵卻還能做土霸王。惜春對金陵毫無印象,但在京中卻有寵愛的外祖母的舅舅、舅母、表哥表姐們,因此執拗的不肯離開。一連跟賈珍吵了數天,賈珍這時候才恍然想到,他並不是全無靠山的,他現場的外家表妹如今高居中宮,這樣的大好關系,豈不比西府里不成器的元春好用的多?
于是,特地拉下臉來求惜春,讓她去給疏通疏通。豈料,惜春一向最是看不起這個荒yin無度的哥哥,又深惡東府的骯髒,想也不想就給一口回絕了,而且還很不客氣的警告他,不許他去騷擾皇後表姐。賈珍給氣了個倒仰,揚手就想扇惜春幾個耳光,手剛抬起來,就被惜春身邊一個木皇後指派來的宮中老嬤嬤給掐住了手腕,死死的捏著,疼的賈珍連連求饒,方才知道如今的惜春早已今非昔比,別說像那樣想訓就訓了,弄不好再過兩年,他都得跪迎才能有幸見上一面了。
這倒不是賈珍憂思過慮,而是前幾天,皇後的堂妹,木三老爺家的嫡長女木靈芫在及笄禮上接到聖旨,被今上賜封靈曦郡主,指婚忠烈侯林學士,太上皇厚愛,欲親自主婚,一應禮器鋪排均有內務府按級打造,只待林家出孝後由欽天監則良辰吉日就行了。賈珍還記得,他初听此信兒的那天正好是被一堆長老逼著讓賢的焦頭爛額之時,當時,他滿心憧憬著惜春作為皇後的表妹也能得個殊榮,他也好有個依仗,當然,最好是皇後能想起他這個嫡嫡親的表哥來,直接給他封個一品二品來炫耀炫耀才最妙。結果,依仗沒得來,反連憑仗都被惜春給斷了,竟是任他雨打風吹,不肯管了。
要說這賈珍,當初秦可卿身份不能見光的時候他猶能狐假虎威狗仗人勢;西府元春封妃,他這個隔出好幾服的堂哥就敢自封國舅爺,為何親表妹身為皇後,他卻反而不敢因此而耀武揚威了呢?
這都要功歸于木老的鐵血手腕,自從當初他為了得到秦可卿而無視親祖父的孝期執意給兒子娶親之後,木老派了人來,當著婚宴上半個京城的賓客把他罵的狗血淋頭,在眾人面前宣布,木家與賈珍永遠斷絕一切關系,倘若賈珍敢登門,或是在外假借木家一人一物,立刻打斷狗腿。木老做事手段狠辣,不留後路,就連賈珍那個早就躲進道觀里去燒鍋爐的爹都被人堵在門口罵了三天,直到耳鳴頭暈,迫不得已沖出來賞了賈珍一頓板子才算完事。賈珍在床上趴了倆月,從此怵了木老,再也不敢往上貼。為此,他後悔了無數次,要是早知道二十多年前隨著母親去送過滿月禮的小毛丫頭能當上皇後,他說什麼也不會放開木家這條金線的。唉,有錢難買早知道啊!
可是這樣的良機,賈珍又不想放過,便力逼著賈蓉去跪求惜春。賈蓉不肯,被他當面啐了一臉,賈珍還欲耍三品將軍的威風,又命奴才來啐他,被賈蓉一腳踹翻了他的心月復,冷笑一聲,甩手走人。賈珍又驚又怒,破口大罵了半日,回房去把被貶前最後搶回來的一個小妾折騰個半死。
這下捅了馬蜂窩,那小妾原就是個倔強性子,經此侮辱,竟然一狠心投繯自盡了,還在第二天的大天光下被人發現,連遮掩都不能夠。尤氏哭哭啼啼,撲到賈母跟前求主意,被懷恨賈珍在心的賈母冷酷拒之門外,還額外派人出去奚落一頓,又威脅說要報官,大義滅親跟不孝子孫斷義。尤氏大恨,索性撕破臉去以牙還牙,悄悄命俏麗丫鬟去哄騙了賈寶玉,將他引至停靈間,「不巧」看到了青面赤目的女尸,當場嚇成了半痴半呆。賈母哭,王氏嚎,賈政罵,東西兩府鬧成一團。
賈母哭號著命人捉來賈珍,又打又罵,王更是被摘了心肝一樣,披頭散發沖上去抓撓賈珍,就連素日天天把「打死這個孽障」掛在嘴邊的賈政也怕僅剩的兒子一命嗚呼使他老無所養而跳腳怒罵,又吼著去找太醫,只是,如今二房哪里還有請太醫的資格呢?最後還是賈璉被王熙鳳央求著給請了個坐堂的大夫來,診了一回,只說是嚇著了,給開了受驚的湯藥。賈母急急叫人去煎了,又讓人送錢到家廟里作法事收驚。饅頭庵的淨虛老尼得了信兒,趁亂上門毛遂自薦,說自己最擅長給小孩招魂受驚,被王誠心誠意的送了若干銀子,又從賈母那里騙了不少,心滿意足的胡亂做了一場法事算交差。
隔了一日,寶玉的寄名干娘馬道婆也得了信兒趕來,搖頭晃腦說是算到寶玉近日有災,特地來消災的。賈母和王聞言,急忙請進去,讓她去看寶玉。馬道婆進了屋一瞧,只見寶玉先是雙目緊閉,不省人事,睡在床上,渾身火炭一般,過了沒一會兒,突然身子一挺,離床跳起,口內亂嚷亂叫,說起胡話來了。賈母、王等一擁而上,或摟或抱按住寶玉,一個個都哭得抖衣而顫。
馬道婆裝模作樣嘆息一回,向寶玉臉上用指頭畫了一畫,口內嘟嘟囔囔的又持誦了一回,就說道︰「管保就好了,這不過是一時飛災。」
賈母、王急忙追問︰「災從何來?可有解法?」
馬道婆閉目合眼,搖頭晃腦掐算一回,好半天才笑道︰「這個容易,只是替他多作些因果善事也就罷了。再有那經上還說,西方有位大光明普照菩薩,專管照耀陰暗邪祟,若有善男信女虔心供奉者,可以永佑兒孫康寧安靜,再無驚恐邪祟撞客之災。」說完,掰著手指給賈母數了一遍別的人家都供奉了多少,最闊氣的乃是南安太妃,據說一天是四十八斤油,一斤燈草,那海燈也只比缸略小些。賈母一邊听一邊搖頭嘆氣,她的私房憑空少了二十萬兩,哪里拿得出如此手筆呢?王更是灰著臉大哭不已,她許多年來或偷或藏或弄假得來的私房俱已被賈赦搜走,眼下除了娘家帶來的嫁妝和每年的月錢、分紅一無所剩了。
賈政更直接,張口就道︰「兒女之數,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強者,他這病出于不意,百般醫治不效,想天意該如此,也只好由他去罷了。」王一听,哭得更凶了。
最後卻是賈赦,拿了錢出來,命馬道婆去點一日五斤燈油,一兩燈草,給闔府的小孩子一同祈福。馬道婆念了一聲︰「阿彌陀佛,慈悲大菩薩」。笑容滿面的接了銀子去了。
此後幾天,仍是亂紛紛的鬧騰不休,賈母厚著臉皮去四王八公一系家里請了許多人來幫忙,有些人礙于情分,有些人礙于血緣親戚,或多或少都幫了些忙,紛紛七言八語,有的說請端公送祟的,有的說請巫婆跳神的,有的又薦玉皇閣的張真人,種種喧騰不一。隨後,王子騰先來瞧了一回,次日王子騰也來瞧問。接著小史侯家,邢弟兄輩並各親戚眷屬,凡抹不開面子的都來瞧看,也有送符水的,也有薦僧道的,總不見效,只是也沒有更壞,後來竟還見些效驗。賈母王自是大喜,折騰的更歡快了,指使著兩府都忙得亂轉。就連賈珍那,也因為尤氏心虛,故而出力不少。
就在這一團混亂中,賈璉帶回了大觀園的最終歸宿——被譽為本朝第一好命的內閣侍讀學士林殷玉,在繼郡主未婚妻之後,又收獲了郡主一枚——前巡鹽御史林如海之女林黛玉,被太上皇以「肖似早年夭折皇女,端敬仁懿皇後之獨女七公主」為由,認了義女,封為慧玉郡主。破格賞賜宮中庶出公主規格的車架、朝服、用器,最後,賜予全京景致最具風情之府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