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上官攸站到她身後,望著拂曉而來的盞盞紗燈,壓低聲音,「是該做兩手準備了,不若當真從諸王的幼子中擇一扶立上位,您垂簾听政,方能穩定局勢,等待陛下歸來。」
听到上官攸篤定的口氣,凌妝眼中一熱,最近一段時間,她反反復復做過多種猜想,這一刻,卻通過別人堅定了自己的信心。
她回過頭,薄暮透進了窗欞,燈火卻跳躍在她的眼底,萬千輝煌,一言難盡︰「先生認定了陛下無事?」
「陛下的能耐臣再清楚不過了。」上官攸目光炯炯地直視她,「便是全軍覆沒只余一人生還,那也必定也是皇上,何況還尋回了十幾個幸存者?」
他不僅對鳳和帝的能耐有信心,對這位皇後,也有信心。
眼前這位看似弱質縴縴的女子,有一股別樣的親和力,當她頭戴鳳冠,身著霞帔立<于五鳳樓上,他恍惚覺得,只要她在,這皇後之位,非她莫屬。
目中的幽芒凝聚成堅定的光,凌妝重重點了一下頭︰「不錯,那日殿上突聞噩耗,一時亂了分寸,如今細細想來,我心並無悲苦,他定安好,只是漂到了太遠的地方一時無法回來。」
他走時把江山托付給了她,她只能用盡全力去守護,去等待。
凌妝素有感恩之心,別人對自己如何,是好是壞,點點在心。
容汐玦一開始就沒有嫌棄她的過往、她的出身,不僅將她從淤泥中拔出來,甚至不吝將天下最好的東西都捧到她面前,將身邊最榮耀的位置留給她。凌妝從不會掛在嘴上相謝,但是心里卻一直記著,現在,輪到她守護他的天下了。
可是,面對聲望、武功、手段、城府皆一等一的,天生的貴冑律王,自己如今剩下的這點底子,最終能有幾分力量抗衡呢?
或許,也只有盡人事,听天命了。
「你從中軍里找一部分人化作商人,秘密乘船去找,不論是一年還是十年,必定要找到皇上為止。」
上官攸要的就是這句話,道聲︰「遵旨。」,退在一邊。
凌妝並沒有仔細與他商量幼帝的人選,因為本朝有國立長君的明文規定,除非自己有兒子,那就另做別論。憑著自己的聲望強要去垂簾听政,倒還真是弱了一些。
其實原本只要律王不出ど蛾子,她臨朝稱制,他輔政為王,朝局穩定,天下太平,未嘗不是好事,但世間事,本不見得能事事如意。
唯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淹。
經過幾日的廷議,大臣們的爭論已經達到白熱化。
唐國公張紹年和燕國公劉通已公開要擁立律王為帝,朝中支持的佔大多數,反對的不過就是上官攸等極少數幾個而已,剩下的就是一聲不吭,誰贏跟著誰的。
原本可能會有更多的人听皇後意見,但劉通一站明立場,很多中立派也覺得律王正是最好的人選,他們一表態,鳳和黨委實有些勢單力薄的意思。
翰林院掌院兩位學士聯袂上了一道文采洋洋的奏折,四六駢儷,極言擁律王為帝的好處,對其的贊譽甚至凌駕于鳳和帝之上。
凌妝看了氣得心肝發顫,卻又不好發作。
事實上容汐玦確實比較漠視文臣,他只要各機構按部就班地運行不出錯,心思就不會放太多在治理天下上頭。
而律王,以往只知他才貌雙絕,是京都女兒的夢中情郎,細究之下才知他關心民生疾苦,關心宗室福利,更會參與許多清談之會,平日溫雅孱弱的形象成了最好的掩飾……
仁德君王,天下共推。
天下又有幾個人會去深究統治者的仁德是不是裝的?
凌妝手執翰林學士的制書,心潮翻涌。
那一場瘟疫自己救了西軍的將士,律王卻救了京畿數十萬百姓,真可謂棋高一著。
這樣一個出色的人,從前竟無人看出他的野心,可笑可笑。
「臣有本奏!」殿上一聲洪鐘般的聲音響起。
隔簾一看,正是工部尚書王易芳。
這王易芳其實算得上永紹黨,永紹帝登基時就做了戶部尚書。只是其人保守謹慎,還能盡心于本職,頗有些實干,故而更替到鳳和朝還能擔任個工部尚書。但是衛國公凌東城以國丈公爵之尊卻掌著工部右侍郎的職位。雖說凌東城並不會掣肘他,但他心里十分膈應,在衙門里明明是老大,卻活生生變成了老二,這種感覺要多酸有多酸。
故而,自唐國公提議「扶正」律王以來,王易芳簡直在夢中都笑醒了。朝中大部分還是順祚帝手上留下的老臣,律王爺當初侍奉在先帝左右,與文臣們更多應酬往來,比方說先帝七十歲以後,每年年底的賜書賜畫,都是律王代筆,臣子們再一答和,這不就成了「以文會友」了麼?
雖然隔著簾子,但凌妝瞧著王易芳的臉色也知道他要奏的是什麼,只做不知,緩聲道︰「近日陛下失去音訊,眾卿想必與我一般憂心如焚,不過紛紛擾擾奏聞頗多,王愛卿要奏的若非工部的急事,那便罷了。」
王易芳想好了紛紛揚揚一大套說辭,怎肯罷休,就要爭辯,李興仙已道︰「皇後已有話在此,王尚書還要怎樣?」
李興仙此人很有一股陰氣沉沉的氣勢,京城里有傳言,道他比上官攸更狠更毒,王易芳縮了縮脖子,有點猶豫。
永紹時期他們可是見識夠了西軍的強勢,余威仍在。
不想唐國公張紹年長子南軍都督征蠻將軍張輔國朝李興仙一笑道︰「李將軍,陛下甫一登基,就曾昭告天下,里頭有‘廣開言路’一條,听說還是你跟韓國公共擬的,怎麼連六部尚書,在朝堂上都沒有說話的權利了?」
方才是凌妝阻止王易芳開口,張輔國對著李興仙說這話,分明也不將皇後放在眼里,阿史那必力就有些忍不住,踏上一步。
張輔國冷冷斜著阿史那必力,似恨不得他立刻動手。
鳳和帝不在朝,當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