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寶卷終于肯踏入皇後宮,還千載難逢道出「謝」字,褚令璩強壓異常欣喜的情緒,客氣著,「臣妾萬不敢當‘謝’,替皇上分憂解勞是臣妾的責任,皇上有什麼需要的地方,臣妾一定鞠躬盡瘁,萬死不辭。來人呀,為皇上沏茶。」「不必。朕還有事,在皇後這兒恐怕不方便。」蕭寶卷的事情,就是膩煩了山陰公主,找幾個新鮮女人玩樂去,有皇後她們在,恐怕確實不大方便。遙望蕭寶卷遠去的背影,長久不曾喚起,剛剛染上臉頰,褚令璩的神采,變得黯淡無光。
「喬兒,翠兒。」褚令璩叫自己的貼身宮女,不行動,看來是不行的,即使希望不大,也要拼力一博,否則處境還不知道會怎樣艱難,「你們一個到王美人那去,叫她跟她的孩子一齊過我這兒來一趟;一個出宮,到我娘家,讓我娘進宮找我,就說是我的意思,對外人講我想我娘。」「是。」宮女喬兒*、翠兒不敢怠慢,立刻行動。
有人行動得更早。潘太妃宮中,嫂子潘夫人這一次是被潘太妃特意請到宮里來的,潘太妃不遮不掩,把身邊人都打發出去,直接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思,「嫂子,皇上和我與皇後共同頒下詔書,全國大範圍廣選美女,要是被皇上相中的,就留在宮中陪王伴駕,有可能封美人,封嬪,封妃,甚至皇後之下,後宮萬人之上喲。」
「呃,這樣啊。」潘夫人不置可否,她心里卻另有一番意見。就如潘太妃所言,蕭寶卷後宮無數,還要普征美女?女人們還不大多數空守宮閨,至老至死呀,甚至很多當宮女的,要干活一輩子,直到累死為止吧。好人家的女兒,但凡有個法子,誰舍得送進這個火坑呢。——說皇宮是「火坑」,只能在暗地里,千萬不可以吐露出這樣的論調。
就拿高高在上的潘太妃來講吧,現在雖然稱得上很得勢,家人都跟她沾光,可是,以前她與先帝又恩愛過有幾回呢,還不是每天一個人長伴孤燈獨自眠,幸虧撫養蕭寶卷與山陰公主,才出其不意,跟著新帝登基走運,爬上來,統領後宮。她個人的生活,表面上風光,實際還不是一團糟。現如今的褚皇後又怎麼樣,也不是徒有其表,空掛個好听的名號。更何況別的宮婦。
當潘太妃的面,潘夫人只不過不好這樣講話,必竟潘家受的是她的恩惠。
潘太妃想的,和潘夫人可不一樣,她有她的小算盤,打的哥哥嫂子的小女兒,自己佷女潘巧兒的主意,「巧兒今年15歲吧,听說我們巧兒小模樣長得不賴,應該給她找個婆家,最富貴莫如皇宮,不如就讓她進宮來陪伴我吧。」潘夫人心里「咯 」一下子,找婆家與陪伴潘太妃聯系到一塊,情況可大大不妙啊,「不知道太妃所說的陪伴,是哪種陪伴法,經常進宮來住幾天,還是做太妃的宮女?」她偏偏要裝傻充楞。
「我看我們親上加親,趁皇上這次海選美女的機會,巧兒也算一個,讓她做皇上的女人吧。」潘太妃才不給潘夫人打馬虎眼的機會,並且寬慰她,「你放心,有我在,巧兒吃不了虧的,一進宮,我就讓皇上給封妃,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這怎麼可以呢,潘巧兒從小嬌生慣養,沒有見過世面,不懂得爾虞我詐,與鑽營;雖說漂亮,卻比不上後宮女人們多情,善媚,即便有潘太妃扶持,空守個妃,哪怕就是皇後的名號,有什麼用。外面早就傳揚,定論,蕭寶卷昏庸無道,yin奢非常,與妹妹山陰公主最近還有一腿,實在並非良人之選,跟他?還不如嫁個如意郎君,知冷知熱,恩恩愛愛過一生好。潘夫人沉默不語。
潘太妃就是要讓更多女人,最好是自家佷女,收住蕭寶卷的心,別再與山陰公主糾扯不清,那樣的話,整個後宮,甚至蕭寶卷,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對自己娘家也只有百利而無一害呀,一舉幾得。潘夫人怎麼就不明白呢,真是女人頭發長,見識短。她卻不得不耐住性子,盡量征得人家生母點頭同意,進而勸導︰
「嫁個普通人,雖說不受氣,卻要一輩子受窮。嫁到好人家,就算是正房,女人也就那兩年好日子,再過一兩年,男人三妻四妾的,平常事,還能好到哪兒去。進了宮,我安排皇上跟巧兒一塊住,只要懷了孕,再母以子貴,大齊朝就等于是我們自家的,有什麼不好。宮中地位高的皇後妃嬪膝下都無子,倒有幾個小丫頭,只是一跟宮女差不多的王美人,為皇上生下個兒子蕭誦,她就是干活的宮女,子憑母貴,他好不到哪里去。我們潘家的將來,還是很有盼頭的。」
話雖如此,也有道理,可潘夫人還是猶豫不決,主要是蕭寶卷這個皇帝,讓人實在不敢有信心,潘巧兒一定能生出兒子,封太子,並且最後登基嗎?有誰說得清楚,那可沒譜,別什麼都得不到,再空歡喜一場,只搭進去孩子一生的幸福,「這個,我實在做不了主,還得回家問過老爺,你的哥哥,與巧兒自己。」
皇宮中有蕭寶卷最器重的長輩潘太妃,潘家人對女孩兒進宮陪王伴駕尚且如此噤若寒蟬,就不用提民間那些普通百姓,如果不是被迫無奈,哪里有自願的道理。
潘太妃的話也不大好听,跟潘夫人商量,本來是給哥哥嫂子他們面子,她一個太妃,是做得了主的,就象蕭寶卷一樣,想要哪個女人,都隨便,「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有誰膽敢不從。更何況,這是一舉幾得的大好事。不要不懂得眉眼高低,不識抬舉,「我听你們的好消息,過幾天把巧兒送進宮就是,要盡快。」這哪里是听別人的好消息,明明就是勉強,逼迫嘛。
潘夫人也沒辦法,真不敢跟潘太妃這位小姑子較勁,人家可是高高在上的太妃呀,「是。」結果,兩個人最後鬧得不歡而散。即使不歡喜,潘夫人臉上,也不敢表露太多不滿情緒,只得愁腸百結,面帶難色。這樣的臉色,給誰看呀,自然很快被潘太妃打發走。潘太妃自認哥哥嫂子潘巧兒都不可能違抗她的意志,她也確實是為自家人好,到時候他們就會感念她的大恩大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