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種種的表現來看都使肖揚明白了一件事情,秦王贏政要開始發動兼並戰爭了,整個秦國都以這個目標而運作了起來。
肖揚回來的時間正好是下早朝的時間,當肖揚正好趕到大殿之外時諸臣也從大殿內走了出來。
諸臣看到了肖揚也沒有太過驚訝,想必在之前也知道了一些肖揚要回來的消息,諸臣都對著肖揚打了一聲照顧,而肖揚也一一回了個禮。
不過到是沒有那位大臣上前與肖揚交談,不是他們不想而是這個時間不行,肖揚現在回來明顯就是要先面見秦王做一個報告,他們可不敢將肖揚攔在這里攔著。
肖揚與諸臣打完照顧以後便走進了大殿,入眼便看到了端做在大殿寶座之上的秦王贏政。
贏政依舊是那幅模樣未變,身上的服飾依然是一身黑色長袍上刺著一條血紅色的長龍,唯一有所改變的就是他的雙眼越發炯炯有神,給人的威懾力更加凝重,上位者的氣息越發的明顯。
說實話肖揚不想回咸陽城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不想見秦王,肖揚很討厭有人用一種上位者的樣子面對自己,即使贏政是因做了這十幾年的秦王才培養的也不行。
再加上每次與他相見都有一種很尷尬的感覺,明明自己的真實年齡比其還大一點,可卻莫名的多了一個便宜父親。
「參見王上。」見是不想見可應該有的禮節還是必須得遵守的,這是肖揚當初選擇這個身份時就要面對的。
「這次你除了去陰陽家外還去了道家與鬼谷,對嗎?不知道你此行到底有什麼收獲。」
秦王依舊平淡的問道,仿佛這天下之大沒有什麼事能使其驚慌失措,可以說現在的秦王已經是一名很合格的王者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沒有一絲稚女敕的表現,王者的氣質由內到外都時刻展現著。
「陰陽家其它的人也不足為懼,不過陰陽家的這一任家主東皇太一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人物,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應該是諸子百家中最強的人。」
「且此人讓陰陽家投靠我大秦也是有一定的目的,所以陰陽家對大秦的忠心度還有待考慮。」肖揚既然回來做報告自然就要將陰陽家給托出來,起碼也不能讓陰陽家好過。
「這個我心里也清楚,我也沒有打算真正信任陰陽家,只要不觸及到我大秦的跟本利益,我也不會對他們怎麼樣,起碼現在陰陽家的辦事效率還是很不錯的,就算要對陰陽家動手也還不是時候。」
「你繼續說說道家與縱橫家的情況。」贏政將手放在下巴上模了兩下說出了這番話。
「道家的道術玄妙無比,就連陰陽家也只不過是當初的道家所分裂開來的一系。」
「不過正因為這使道家在百家中的實力大為削弱,不止陰陽家離開道家自成一家,就連道家本身也被分為了天宗與人宗兩派。」
「且它們所信奉的是順應自然,提倡清淨無為、知足寡欲,道家對于我們大秦的帝業應該不會產生什麼不良影響。」
「縱橫家的這一任鬼谷子好像並不熱衷與為官參政,而且依據百家所立下的規矩,再過幾年這一任的鬼谷子就要退隱,對于帝國的大業應該也不會產生什麼影響。」
「並且這三家應該都清楚天下的大勢,他們都有一些星卜之術,有可能在百家中也只有他們三家在現在就明白天下大勢。」
「也正因此陰陽家才會投靠我們大秦,我也因此而斷定道家與縱橫家不會干擾大秦的帝業。」肖揚自信的說出了自己的判斷依據。
「你分析的很好,你在陰陽家與道家也呆了一段時間,說說陰陽家與天宗、人宗之間的關系怎麼樣吧!」贏政到最後還是更關心陰陽家,听到了肖揚的話後他明顯是對陰陽家產生了一些想法,想要要道家來遏制陰陽家。
而這正中了肖揚的下懷,肖揚說了這麼多話就是為了等他這一句問話。
「因為陰陽家是從道家月兌離出來的,故而陰陽家不論是與天宗還是與人宗的關系都不好,不過天宗與人宗之間的矛盾也很大。」
「甚至在有些方面天宗與人宗的矛盾,比道家與陰陽家的矛盾還要深。所以王上若是想以道家來遏制陰陽家的話,還是從天宗與人宗當中選擇一個比較好。」肖揚期盼到了自己想听的話後,便組織了一下語言。
「那你的言下之意有應該如何呢?到底是天宗符合我大秦的利益,還是人宗符合我大秦的利益。」贏政說出了自己的目的。
「我覺得還是天宗更符合我大秦的利益,人宗對于我大秦並沒有多大的好感,而且相比于人宗,天宗與陰陽家的矛盾要比人宗深一些。」
其後贏政便問了一些關于這三家的實力情況,肖揚一一都為贏政解答了,只不過肖揚也不會將所有的事說出來,只要說的七分是真實便夠了。
贏政好像也很滿意肖揚的回答,就沒有追究肖揚當初多拖一年的事,不過也沒有給肖揚什麼獎勵。
肖揚回到自己的府邸後,便將在自己離開的三年里所發生的一些大事都向田議了解了一番,說實話這三年里秦國還是發生了許多的事。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秦時明月里的主角天明馬上就要出生了,他可是貫穿整個故事始末的主要人物,肖揚必須得關注他才行。
還有兩件事分別是贏政將羅網交給了趙高,與蒙恬正式步入朝堂之上,這兩個人可都是在劇情里佔了很大戲份的人物,于情于理肖揚都得多關注他們一點。
這倒不是說其它的事沒有這兩件事重要,只是因為其它的事與劇情並沒有半毛錢的關系,這一次的主線任務是影響劇情,這些事不影響劇情與自己的利益,那就讓他們順其自然的發展就夠了。
「這三年只讓你呆在府中辦事,也沒有讓你出去過,也是辛苦你了。」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