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門第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皇帝也沒有權利封賞這樣的誥命。
小陶氏的親妹妹是當今皇帝的新寵貴人,深得皇帝寵~幸,不斷的吹枕邊風,為姐姐求侯府嫡妻之位,皇帝也沒有敢應允。
穩固江山。禮法最重要,皇帝不會因為美人撼搖自己的江山,那只是昏君干的蠢事,一點兒都不能馬虎。
現皇帝是老皇帝的兒子中打天下功勞最大的,是獨一無二的皇帝人選,也是開國皇帝。
天下美人何其多,不單單是陶貴人美壓三千後~宮佳麗,陶貴人雖美,抬舉她也是聯姻手段,陶家的兵權,盛家的兵權,陶貴人就是人質。
沒有開國皇帝會有痴迷美人的嗜好,穩固江山才是開國皇帝的頭條大事,現皇帝的處境比開國老皇帝的處境還難。
這個皇帝不但戰功赫赫,心數也是多多,在`.``眾多皇子皇孫中奪得了這把龍椅,光憑戰功也是辦不到。
御~人之術最重要,陶盛二家聯姻,各掌十萬兵,如果二人聯手,就是皇家大患。
選陶貴人進宮,小陶氏成了平妻,很好的離間了盛偉岸和陶謙勛。
因為大陶氏是陶謙勛的親妹妹。
皇帝想的很多,控制領兵將帥,但不能打擊了他們的忠心。
大陶氏失蹤幾年,兩位將軍都沒有得到消息,自己一個君王,背著他們搞君易臣妻,豈不是成了一個混世魔王,讓臣下怎麼看這個君王?,他是不可能被一個貴人擺布。
所以他不會讓小陶氏如願。
小陶氏雖然假傳聖旨進了一步,可是她不甘心,侯府的嫡妻之位她勢在必得。
盛錦妍的這個舉措,震撼了朱婆子,一個懦弱無能,失親受氣,沒有一點兒反抗精神的軟柿子,竟然設計起報復人。
讓她理解不了的同時,也是警鈴大作。
朱婆子作惡多端,是個成精的人物,在小甄氏的面前就是個紅人。
這點事她要是看不透,怎麼能把前世的盛錦妍致死?她跟去王府,是盛錦珠的壞水壇子。
想起前世的種種,盛錦妍覺得朱婆子是個魔鬼級別的人物,只要有朱婆子存在,就沒有她的好。
這次掉進荷花池的事件,她是沒有記憶的,都是阡陌的描述。
盛錦珠和庶妹林姨娘的生女盛錦華,古姨娘的生女盛錦鳳,三個人強拉盛錦妍去觀園景,這個軟弱的性子被強拉了去。
幾個人從來都不願理她,自己失去了母親也是很自卑,失母長女,沒人教養,世人都會看不起,侯府的人都不待見她。
自卑的心理支配,她都不想見人,一個個對她的藐視,她都記在了心里。怎麼會願意和她們共處?
她面藹,下不來臉拒絕,任由人擺布。
這一次的落水,失去了少女的靈魂,倒讓這個成熟漂浮的靈魂找到了寄托,她們的陰謀給了她一個重生的翻身機會。
壞事變好事,這就是她們自作孽的報應吧?給了自己這個冤死的人一點公道。
人算不如天算,就是這個道理吧?還是自己冒險爭取的,才有了這樣的好結局。
盛錦妍美美的笑了。
冬月快步走來,巴掌大的小臉通紅,額頭有津津的汗跡,桃紅的褙子襯托她臉更紅,掐腰的綠裙子隨風飄起來。
冬月的五官倒是精致,比冬葵白淨斯文,小陶氏給她的丫環沒有一個丑的,這就給盛錦珠嫁進王府準備的助力。
前世跟她進王府的都是小陶氏的人,只有阡陌一個是自己的人,小陶氏設了很多計謀要把阡陌弄走,是自己哭哭啼啼才留下阡陌,還是被她們算計死了。
冬月進了屋子,根本就不拘禮數,沒有給盛錦妍行禮,也沒有溫柔的聲音,情緒還是很急躁︰「夫人叫小姐去蕪正院。」說完,她的面色更急︰「小姐!你快點兒!」
盛錦妍睨住她的眼神兒,雙眸射出寒光,看得冬月一個激凌。
大小姐這是怎麼了?眼神怪怪的,眼里沒有了懦弱,寒氣為什麼那樣人?
冬月震撼了靈魂,心里一陣發虛,她可比冬葵心眼多,浮面沒有冬葵的狂傲,也沒有冬葵那樣的莽撞,她的狠可是陰狠,出頭的事都是指使冬葵,冬葵就是她的一桿槍。
她跟朱嬤嬤是一路貨,前世在王府沒有少陰她,她性子雖柔,對自己這個小姐可沒有耐煩的時候。
阡陌給盛錦妍重新梳洗,盛錦妍收拾利索,她不會狼狽的見人,小陶氏叫她去不知是什麼事,前世叫她去見可是在她出嫁前。
盛錦珠比她小幾個月,可是盛錦珠的生活條件好,十三歲就發育的像十五六歲及笄的大姑娘。
是姐姐的盛錦妍,過的什麼日子?吃的是殘羹剩飯,穿的是盛錦華和盛錦鳳穿剩的,盛錦珠穿剩的還不惜得給她穿。
盛錦華盛錦鳳比盛錦妍小了一周多,人家也比她高,她們都有親生母護著。
林姨娘和古姨娘,前者是盛老太太的表姨外甥女,一個是老太太賞給盛偉岸的通房丫頭,都有點架托兒,她們的生母都討老太太歡心,小陶氏還沒有達到目的,自然不敢得罪老太太,欺負兩個姨娘和姑娘。
盛偉岸不在家,老太太天天到佛堂禮佛,手里的念珠團團轉,根本就不管盛錦妍的死活,好像不問世事的人一樣。
陶勝利和盛萬里聯姻,大陶氏將將進門,盛萬里就戰死沙場,老太太鄧氏還沒有四十歲就成了寡~婦,悲悲切切,哭哭啼啼,沒有一點兒好臉色給兒媳婦。
大陶氏就那麼一直忍著。
鄧老夫人就扒眼兒也看不上大陶氏,盛錦妍兄妹都跟著倒霉。
可是老太太是極深沉的性子,並不說出來為什麼?
小陶氏心數極深,善會察言觀色,洞悉老夫人不喜大陶氏,她就在老夫人跟前百般討好,知心的比親生女兒還體貼。
老夫人就是多麼的夫貴妻榮,她也是一個骨頭摻肉長的人,也是凡胎,喜歡奉承拍馬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