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妃大冬青與端順柔貞這二位皇太子妃都先後回了大東丹國。
德妃是听從了自己的叔王大諲譔告誡先行一步逃走的,遠離了京都是非之地。
大諲譔知道,自己的渤海國雖已滅亡,但是,反抗的聲浪從未停止過,而且一斗就是很多年。這讓大契丹國十分傷神,過于操勞。
唯有耶律德光對渤海人實行懷柔政策,總之,對待渤海國臣民好一些,才可保得一方平安。
所以,大諲譔之計算得上一石二鳥。
即可保得住德妃大冬青之安全,也可保得住渤海國庶民之安全。
但是,大諲譔的思想的確有些簡單,耶律德光可不這麼想。他不殺大冬青竄逃之罪,不是怕大諲譔等人造反,而是有一個更大的陰謀。
端順柔貞這二位皇太子妃回到了大東丹國,遠離了耶律德光的視線。雖然遠水終究解不了近渴,但是,耶律德光知道,端順與柔貞是母後的娘家人,自己的大姨述律籣的女兒。她們即使有什麼不滿情緒,可也不敢興風作浪,因為,他們的母親就在述律皇後之手,世上有哪位女兒會不顧母親之安危做出以卵擊石的蠢事呢?
為了穩住大東丹國運,耶律德光決定以新皇之身份,晉升端順為大東丹國皇後,讓她來執掌大東丹國政,也免得皇太子不在時,顯得群龍無首。
主持晉升皇後儀的不是大東丹國王,而是新皇耶律德光。不知這算不算僭越權利,但是,東丹王就算知道了也無可奈何?
此時,大東丹國王耶律倍被皇太後述律平及新皇耶律德光軟禁了起來,就連自己的儀衛也被掉換了。
晉升皇後儀這場面,熱鬧非凡,搞得大東丹國鞭炮齊鳴,熱鬧非凡,比過春節還熱鬧。
端順穿著皇後吉服,手里攜著耶律阮緩步上前,端坐在鳳椅上,耶律阮也被安排到了離端順不遠的椅子上。
大家一定要問,耶律阮明明是柔貞妃與耶律倍的長子,為何端順妃做了皇後,要拉著耶律阮充當她的兒子?
不知大家可否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古言。既然端順做了大東丹國皇後,豈可無子呢?所以,柔貞妃甘願把自己的兒子獻與皇後姐姐,圓滿了皇後姐姐的心願。
禮官崔禮光手執詔書慢慢展開。
「大東丹國人皇王詔︰‘大東丹國人皇王甘露元年十二月三十日,升原配端順為皇後,欽此’」!
端順起身向耶律德光行了個半蹲禮。
眾人驚詫︰「人皇王下詔,他人呢」?咋只見到大契丹國的新皇耶律德光來此」?
崔禮光環視四周,意思讓大家肅靜。
崔禮光繼續念道︰「述律皇後之胞姐述律籣長女端順,侍與大契丹國皇太子、大東丹國王、人皇王耶律倍十余載,生子耶律阮。
初,事父母以孝聞。友兄姊,睦弟妹以悌聞。其溫文婉淑有如此也。
尊祖宗,奉翁姑。太祖及病,則終夜不寢,臨庖視膳,殷勤左右。其誠敬有如此也。
常以家訓告誡子孫,服用中儀,組織有訓,其慈教也。淑德美行,無所不周」。
端順听得腦袋瓜子有些發麻,怎麼這些詞語听起來好似哀冊中的話語?古人雲「蓋棺定論」,自己真的有那麼好嗎?
此時的耶律德光,哪有什麼心思管著端順晉升為大東丹國皇後之事兒?他的眼中浮現出渤海國幾年前攻打大契丹國遼州時的情景。
那時,李存勖攻取大梁,梁帝朱友貞嚇得是六神無主,哭哭啼啼。手下那幫子臣僚,平日里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到了關鍵時刻,也都嚇得尿了褲子,不知所措。這幫敗家子竟偷偷地把傳國玉璽也偷了去,送給了李存勖。朱友貞見亡國在即,先是自己滅門,殺了全家,然後自刎而亡。公元923年,五代十國的第一個朝代自朱溫起家到朱友貞滅國,共十六年。
李存勖率大軍來到大梁城下,還沒等攻城,兩朝的文武百官就打開城門,跪拜請罪。
李存勖在梁朝文武百官的前呼後擁中,進入大梁城,成為了五代十國第二個朝代——後唐的皇帝。
正在這時,耶律羽之派人來報。
「報,渤海國派兵攻掠遼州,搶掠庶民財產,殺我大契丹庶民」。
原來,李存勖攻取大梁時,渤海國使臣正好也在大梁。見到中原易主,就巴結著李存勖,要為李存勖做點啥事兒。
李存勖求之不得呀,李存勖滅了朱梁,準備一統中原,可他的身後還有大契丹,這可是個隱患呀。見到渤海國使臣,便有了主意。何不要求渤海國助自己一臂之力,在側翼擾掠大契丹國?以實現自己一統中原之夢想?
渤海國使臣回國後,連忙向大諲譔國王進行了匯報。
中原易主,我們要討好新主子,不僅要按時納貢,還要出兵騷擾大契丹國,以利于中原新主子李存勖一統中原。
耶律德光為此很透了渤海國,想到中原投誠的盧文進先諫一言︰「李唐滅了朱梁實屬偶然,並非因為李唐實力強大,而是因為朱梁的腐朽。李存勖僥幸取勝,沾沾自喜,這樣的人怎可成大事」?
皇太子耶律倍對盧文進的說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李唐滅了朱梁,雖有其偶然性,但也有著必然性。李唐與朱梁長期對峙,才有了今日之結果,怎可說是純粹的偶然呢」?
諸位可還記得老晉王李克用臨終時交給李存勖的三支箭嗎?一只滅燕,一只亡梁,一只直指大契丹。
現在,李存勖手中只剩下一支箭了,那就是我大契丹國。
渤海國掠我遼州,殺我防御官張秀實,搶奪我庶民,這些就是我大契丹滅他渤海國的道理。
現在渤海國終被我大契丹國所滅,因為李存勖忙著一統中原,還無閑暇來攻打我大契丹國,可是,這萬惡的渤海國,終究不是什麼好地方,我要把它化為灰燼,了卻心願。(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