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縣的大戶多數都逃往去了府城或是其他地區。臨安縣存糧和救濟糧有限,不只是臨安縣,災區的各縣救濟糧都有限,尤其是他們重災區。糧食由朝廷救濟,可是水怎麼辦呢。縣令沒了辦法,只能請張成代為轉達臨安縣現在的情況,希望李青能出手幫助。
李青听張成說難民的事,給臨安縣縣令寫了一封信。
信上的內容是︰他只管當初的承諾,管衙門里所有人的吃喝;其他百姓他是無能為力。但是他有一個建議,就是讓縣令公開縣里的存糧和官府賑災下發的糧食。李青地界現在拿出一百擔糧食和一百擔水出售,難民可以拿著戶籍到縣衙處登記,凡是有地契房契的人,可以拿房契地契換取一定的糧食和水。
也可以用房契地契作為抵押,借糧食和水,但是抵押換取的會比較少,而且抵押有風險,如果一年內還不上,抵押物就會歸李青所有。有戶籍沒有房子和地的,可以賣身,只要是八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的壯年,都可以賣身。
他們賣身還可以換取糧食和水給家里人。如果一家人有壯年不想與家人分開又想要賣身的,可以拿房契地契,或是糧食錢財買‘賣身的名額’,一個賣身的名額算一老的和一小。也可以是你自己賣身,賣身後不要任何錢糧,一個賣身人可以帶一老一小。算是賣一送二,不要賣身錢。
臨安縣縣令看到李青的書信時,發呆了半盞茶的時間。臨安縣縣令說道︰「李青小友不愧是能建立李青地界的人啊」。
李青寫信的時候,張成就在一旁,當時他就有勸李青別這樣做,這樣不是佔百姓便宜麼。他們就設個粥棚做個善人多好,李青沒跟張成解釋,就讓他照辦。張成沒想到縣令大人既然答應了。
縣令能不同意嗎,現在看來是李青佔了便宜,可是這旱災要多久才過去,李青能救災多久,憑什麼一直救濟他們。如果李青突然停止救濟,難民會不會造反鬧事。人要死的時候,是不會管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李青這樣做,加大了自己的財力和人力,又保障了臨安縣災民的吃食,簡直是一舉兩得。
臨安縣縣令頒發了一道命令貼在城門處,還讓人時不時的念給大家听。窮苦的百姓都要餓死渴死了,听到有人願意買他們回去,帶著戶籍去了縣衙。
縣衙主簿核對了戶籍,沒有問題的,就按照李青說的,賣一帶二的方式,給那些人開具了證明,寫上了一家的信息。賣好的人就先住在縣衙,滿了十人,張成就派人趕著馬車把他們送回李青地界。
不願意賣身的人就拿銀錢地契換取糧食和水,李青的家底在無上限的增加。
王文生在李青地界大門處嚴查這些人的證明,然後安排他們的住處。原來村子里的人,都住到了山上。村子里現在住的只有民兵團,守在各處哨崗的人是就近住的。剩下的房子都被李青征用了,就給新買來的人住。被買來的人看到有如此好的待遇,心里更放心了。
李青地界之前不願意配合的那八戶人家又開始鬧上了,他們也沒有水了。李青在上游河道干涸的時候,就切斷了水源。張族長找了兩天,李青都以上游水源枯竭為由給他堵了回去,而且還讓他們去上游查看。李青現在用的水,都是私人的,是自己家的存水。各家都有存水,只不過是多是少罷了。
張族長等人都後悔了,但是當初李青說的明明白白,日後如何都不會再管他們。而且人家也說了,建設工程全部人都參與了,就是年歲大的也都是在家給年輕人帶孩子或是給大伙做飯。憑什麼他們什麼都不敢,就想得到照顧,李青從來不養閑人。
張族長等人都消停了,這次見李青救助這麼多的難民,張家族長又帶人去找李青。意思是你連外人都幫了,我們兩個村子都算是親戚,怎麼就不管呢。
李青說道,」他們是全家賣身的,而且是有要求的,你們不信可以去城門看看,是縣令大人發布的。我放寬條約,如果你們願意全家賣身給我,我可以管你們,或者是你們可以拿房契地契換取食物和水。而且你們只有這一次機會,我只能買下兩百戶,太多的人我也養不起,好好考慮吧。「李青說完,就讓人把他們請走了。
李青地界的那八家人,除了張族長家和李興家是拿房契地契換糧食和水外,其他六家是全都賣身給了李青。他們覺得賣身比全家人渴死好。
張族長和李興兩家拿著糧食和水逃出了縣城,他們認為逃出徐州府就可以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次旱災遍布了河南道和淮南道七十幾個州,哪里是他們想象中的這樣簡單。
李青買了兩百戶的下人,所有人都交給了李貴管理。全部人先要經過吳天的訓練,訓練合格的,八歲以上的人參加防守,八歲以下的孩子的和老人被送上了山上。孩子進入少年民兵團,守上山入口,成年的守李青地界。老人在山上照看山地,洗衣做飯。
這些災民老人上山看到一片綠油油的山林,地里還種了糧食。所有的全都被黃色的油紙蓋住了大部分,難怪他們在村里都沒有發現。大片的油紙綁在樹枝上,田地上。樹上的水汽會順著油紙滴落到樹下的桶里,滴落到外面的就會被土地吸收。山上還有一排排被油紙蓋住的小水溝,最讓人吃驚的是,蓋在油紙下的水溝里面還有水。
在他們住的山寨上面,還有一處莊子,那處才是這山里被油紙蓋的最嚴實的地方,他們猜測水應該是在那里,但是那里是不被允許去的,如果有人擅自過去,是要全家被趕出李青地界的。
他們上山前就知道,這里都是李青老爺的。他們雖然沒有見過李青老爺,也知道李青老爺是個大善人。村民們只要提起李青,就能感覺到對他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