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弟姐倆在村長那里並沒有呆多久,實際上,自從听了村長的話後,招弟幾乎就一直處于震驚中。
西南多山多瘴氣,大多數都是那種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山里也多凶猛的野獸,所以才會導致地方極大,卻沒有什麼人煙。
當初進來開荒的人,都是從平地慢慢向里面推進的,與帶隊的官差關系好的,孝敬夠的,自然早早的能夠停下落腳,唐國本國的人大多都在前面就安排的差不多了。
留在後面的,自然是官府承諾了會多給些錢糧然後還有些權力才願意進山的,越往里走條件就越差,招弟她們這個村子,差不多就是最後的那一批的其中之一。
其實她們這個村子,據招弟觀察,不但有河不說,平坦的地方也是很有一些的,之所以會變成最後一批,只不過是因為,地理位置實在有點差,周圍全被山圍著,交通問題太差,導致村子想發展也難。
如果算直線距離的話,她們這個村子距離城里和鎮上都是應該很短的,但是全都被山阻隔了,才會讓距離無限延長。
進城這里還比去鎮上近,不過是因為這個村子並不是這個城所屬,去鎮上都是沿著山腳走出的路,自然比直接從這里翻山過去要遠的多了。
趙明遠和弟弟都是在燒制陶器的陶窯里做學徒,說實話,這門手藝可以說是方圓百里最不愁銷路的了,到這里來的人,長途遷徙之下,所需的生活用品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精明的商家一開始專注于人們急需的碗、盆、水缸、壇子等到市場飽和大家差不多都安定下來了,手里也有了可以動用的錢想讓自己生活的更好一點了,就開始燒一些精細的東西。
當然,還有一些聰明的人,繞過了這些,學了另一些。
趙明遠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的人,做學徒的,也不過是听起來比較好听一點,實際上,就等于是個免費替師傅干活的長工,「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有點手藝的人總是敝帚自珍,把自己吃飯的本錢捂得緊緊的,總是要考驗來考驗去,才會從指縫里漏點給徒弟。
當然,日久見人心,到最後通過他的考驗了,才會選擇性的把技術傳給一兩個弟子,這最後月兌穎而出的,大多都肩負著給師傅養老的責任的。
趙明遠去的時間相對來說,沒有別人長,但是他聰明又能吃苦,自己心里眼里都有活,不管是什麼苦活累活,他都願意去幫忙。
別人想著怎麼學習師傅的技術,他東幫忙西幫忙的,倒是把怎麼建火窯給悄悄的學會了,師傅不教精細的東西沒關系,他就學粗的,把一個物件從泥到變成器物的過程全都弄懂後,琢磨著把別人不太看重,又費不了什麼時間,只要有力氣不需要大技術的先給自己學會了。
腦子活,嘴巴甜,待人接物頭頭是道,又肯下死力氣干活,不怕吃虧,這樣的人,要是出不了頭簡直天理不容,所以他才會這麼快的就到了城里師傅的店里賣東西了。
呆在城里自然消息靈通,他就是十多天前听到了一個消息,又小心打听確認後,下定了決心,辭了工,回家來跟村長商量的。
說是商量,其實已經定了下來,不然辭了工已經斷了自己後路了,難道不成還能厚著臉皮又回去嗎?
這邊雖然山多,但是大的平原也還是有的,不過沼澤也不少,因為當初這里沒有什麼人煙,自然城的規模也不大,招弟曾經去過的那個城就是以前有的。
可是隨著十來年過去,隨著人口的增加,環境也改造了不少,招弟她們所屬的縣城,也是開荒的人來了之後定下來的,因為初始什麼都沒有,也不過就先建了些房屋先暫時辦公,但是,城池一直都沒有建的。
前面幾年,是體恤百姓需要時間開荒,(不過,不體恤也不行啊,連吃的都沒有,還能顧得上來修城,餓都餓死了,沒人那還有什麼呢?)後面,則是朝廷有了想法,規劃的比較大,所以服役的民工做的都是一些準備工作。
現在,趙明遠听到的消息是,開荒成果不錯,西南這邊也漸漸的繁榮起來了,投入開始見了成效,朝廷自然要鞏固自己的成果,不說別的,以前沒人看得上的地方,現在麼,卻有了讓人爭搶的資本,那麼該修的,該配備的,都該到位才是了。
听說國君將西南劃為了彥王的封地,並準他所請,讓他自己選看的上的地方建王府,不知道彥王怎麼想的,居然以前早就有的城池不選,選了這近山的地方,得,沒建的城現在直接把範圍擴大了五倍,周圍只要是不太大的小山也會全都平掉,這可是個大工程了。
這邊的山有大有小,有些山丘也並不很高,而且這邊山多土質並不相同,適合栽種的,一年一年的,挖出來的梯田成為了獨特的風景。
而有些山都是不適合栽種的粘土,但是,適合燒制東西啊,小一些的山,這些年取土取下來,早成了平地了。消息一出,不少人都起了心思,取土燒磚砌牆,取掉土的地方自然平了出來,還不用費時費力費錢單獨去平了。
趙明遠就是抓住這個時機,要自己弄一個燒制磚瓦的磚窯,建城、修房,要用的建材簡直多了去了,連續幾年都不愁銷路,更何況,現在不少人家手里有了錢,也惦記著修個青磚大瓦房傳給子孫,這是多好的一條財路啊!
村長讓她們來倒真是好意,想著她們家里全是孩子不易,又沒個貼補的,不過她們家里有著全村唯一的一頭牛啊,這個時候,倒是可以來拉土送磚什麼的,是個兩相得利的事情。
招弟真是佩服這時候的人了,沒有現代化的工具,全靠手抗鋤頭挖都有這想法,終于明白她那個世界的愚公怎麼能夠有那麼牛的想法了,沒有做不到,只要想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