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百里楓需要解決的就是軍演之事。
春季是太祖當年建國之時,所以每隔五年的軍演都會在春季的京郊校場上進行。軍演之上會做小規模的軍事演習,一是為了紀念太祖的戰績,二是為了時時保持士兵的戰斗力,三是為了威懾鄰國。所以每到此時,也會邀請別國使者來此觀看。當然,真正最核心的力量也是不會白白地暴露在他國人面前。
不過依照慣例,還是要在春季軍演時展示國家的軍事力量強大。
百里楓之前從未插手過望雲城的軍備。一是不想太過惹眼,二是想要日後出了差錯可以順利月兌身。因此她在望雲經營多年,手下竟然沒有一個可以在這方面利用上的商鋪。
不過她手下無店鋪可用,不代表別人沒有。
去歲冬日來望雲的柳掌櫃,正是柳國公府的人。
柳國公——府是大晉建國時便得的爵位,世襲三代。三代之後便是要降等襲爵。不過之前一任柳國公曾經在皇帝遇刺時替皇帝擋了致命一擊,早早地便死了。皇帝為了撫恤,便又加了一代,所以便是世襲四代。這份榮耀可不小。傳到現任柳國公手中,已經是第四代。
盡管祖上曾有榮耀,但奈何後人無用,這一老牌權貴也算是日漸沒落,漸漸地在朝堂之上沒有了話語權,被新起的權貴擠到後邊。
但柳國公府卻難有東山再起的勢頭。因為柳國公只有兩個兒子。長子資質平平,日後難有建樹,不過是混日子罷了;次子天資聰穎,但可惜體弱多病,不良于行,是撈不到爵位了。
雖然知道自己不能承爵,但柳二公子卻不偏執,一心一意地做生意,為維護府中的面子而努力賺銀子。
雖然以權貴後人的身份從商會被人背地議論,可別人也不得不承認,他是個聰明人,沒有他做不成的買賣,賺不到的錢。自打百里楓楓記商號的名聲闖出來之後,就有人好事,稱這兩人是大晉的財神爺,美其名曰「南柳北楓」,或者是「南碧北朱。」
而今這個所謂的「南柳」來了望雲,百里楓會不打對方的主意嗎?
有道是,強龍不壓地頭蛇,楓記雖然不及柳國公府,但柳二公子並沒有來望雲;而望雲又是她常年待得地方,要想算計柳記,並不是異想天開。
楓記沒有朝廷中心的勢力支持,沒有經驗,但是這些條件,柳國公府都有。
被人忽悠而來望雲的柳掌櫃不會想到,真的有人敢打柳國公府的主意。
柳掌櫃之前「收留」了一個逃兵,從他的手里得到了一份勁弩的圖紙,拿到了來到望雲的第一筆來自軍隊的大買賣,這件事情讓他被東家——柳二公子夸獎了。
柳掌櫃覺得自己撿到了一個寶貝。那逃兵看著瘦瘦小小不起眼,但會的東西還真不少。因為他自稱祖上是有手藝的老匠人,是入了軍籍的匠人。而他自己因為生在戰亂之時,所以甚至都沒有戶籍。
柳掌櫃從弓弩一事上得了甜頭,便還想要接更多的生意。
而這次軍演,會需要一大批軍備,更給他提供了好機會。因為望雲這邊,他可以拿到大量的好皮子和鐵礦原料。依照現如今大晉的情況,這兩種是最常用的原材料。以前在南方那種地方,因為商家多,賣家少,所以價格高;但他現在來了望雲,在擁有了這些優勢之後,他就有了機會。
柳掌櫃想要得到東家的賞識,他就一定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事實上他果然也在抓住這個機會。
每次軍演,都會需要大量的兵器軍備,而且幾乎都是要求新制的,所以數量不小,準備的時間也長。
這一次軍演,是新帝登基以來的第一次軍演,這對他來說是個十分重要的事情,他一定會借助此次軍演展示他作為新皇帝的能力,尤其是要向朝臣和別國使臣示威。
在大軍的軍備制造方面,因為質量要求嚴格,所以管事的不僅辛苦,而且還很難撈到油水。也因此這一項事情便沒有被雲王爺的皇親宗室一派搶到手,而是落在了楊首輔一派手里。
這個結果也讓楊首輔一派很滿意。畢竟朝廷上爭權奪利,一時誰在上風都算不得致命的大事。但軍隊軍備這種事情上若是出了差錯,那可是會有亡國滅族的可能,他們這些實干派也不願意把這麼大個風險放在對方手里。
至于撈不到油水這種事情,他們也做過不止這一件了,便也不那麼在乎了。好在他們私底下少不了一些富商的支持,不然日子也會過得艱辛。
但實際上,柳國公府背後的依仗卻是雲王爺的皇室宗親一派。他們若是想從這次的軍備上面分一杯羹,可是有些難。
賑災糧被劫一事發生已經有半個月,朝廷在追查劫匪之事,也在想辦法弄到另一批賑災糧。但可惜各地的商家大戶為了那許諾的爵位,早就盡自己最大的財力籌備糧食,手中可動用的錢糧已經不多了。所以這一次緊急籌糧,短時間內籌集到的糧並不多。
望雲城這邊的商戶還有些蠢蠢欲動,但一想起之前黎凡讓百里楓委婉地跟他們說的事情,便也就收了心思,比照著之前捐的數額減去一半。這樣一來,這一次的糧食籌備雖然比不上之前多,但好歹也算是彌補了之前被劫走的那部分糧食。
但盡管糧食補上了,可朝廷被損害的威嚴卻是補不上的。
「現如今,雖然看著家國平安,可還是總有隱患。」
黎凡看了眼百里楓,絲毫不奇怪她會有這樣的想法。能把生意做到她這個地步的商人,不可能是目光短淺的愚昧之輩。
「隱患是早就有的。當初大雍覆滅,中原四分五裂,只怕沒有一個國家是能安生的。而先皇又匆匆打下燕國,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直到現在,只怕國庫依然是沒有補上這一部分的,不然也不會因為賑災糧而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