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傳說 一些後面會用用到的名畫(洛神賦圖)

作者 ︰ 天堂的孩子

《洛神賦圖》《洛神賦圖》是顧愷之根據三國時期魏國曹植的名賦《洛神賦》的內容創作而成,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存的《洛神賦圖》畫卷雖為宋代摹本,但它較為完整地保留了顧愷之的若干藝術特點和魏晉六朝時期的畫風,被稱為最接近原作的畫卷。《洛神賦》是以曹植與嫂子洛神甄氏(曹丕之妻)之間纏綿而淒涼的愛情為原型而創作出的神人之戀的纏綿淒婉的愛情故事。賦文通篇言辭美麗,人物描寫細膩傳神,動人心魄,令讀者感動。顧愷之有感于此,于是便依賦文而作出傳世名作《洛神賦圖》。畫作一出,便成為千百年來歷史上最有影響力和最為世人傳頌的名畫。《洛神賦圖》,為絹本設色,采用連續圖畫形式畫成長卷,長572.8厘米,寬27.1厘米。畫面通過曹植和宓妃(洛神)形象的反復出現,描繪兩人之間的情感動態,形象地表達了曹植對洛神的愛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願的惆悵之情。

畫卷開首展現出,在暮色蒼茫中,曹植與侍從們站立在洛水之濱遙望滔滔河水。他寄予著苦戀美麗的洛水女神,漸漸出現在平靜的水面。洛神模糊的身影昭示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無限惆悵。曹植在原詩賦中用「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形容洛神在水上飄忽往來的情景。仿佛見到思念已久的洛神,遠處凌波而來的洛神,衣帶飄逸,動態委婉從容,目光凝注,表現出關切、遲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動。

下一幅畫面中,曹植依然站在岸邊,表情凝滯地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那梳著高高雲髻和被風揚起的衣帶,使水波上的洛神猶如飄飄欲仙來自天界。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的情懷。整個畫卷洛神與曹植一再踫面,日久情深。無奈之下纏綿悱惻的洛神,最終駕著六龍雲車,在雲端中漸漸遠去。「文魚警乘」,「玉鸞偕逝」,「水禽翔衛」,旌旗飛揚,形成畫卷的最*,這場詩人的夢幻,經過畫家的妙筆,把人們引進了神話世界。

卷末畫曹植回到岸上,坐于洛水之畔,終日思念,最後依依不忍地離去。這其中哭笑不能,欲前還止的深情令人心動感人肺腑。這是畫中最為感人的一段描繪。漸漸離去的洛神回過頭來,凝神幽思地望著曹植,表情是那麼地萬般無奈,似帶有深重的哀怨和嘆息;而曹植則靜靜地坐在那里,他的侍從也都默默地站著,連同周圍的草木也一動不動,似乎曹植是無動于衷,然而透過他那平視的眼神,分明表現出一種「相見爭如不見,多情還似無情」的落寞心態,周圍的寂靜烘托出他的孤獨和無奈。畫中兩人「憑君莫語傷心事,盡在含楮不語中」。

《洛神賦圖》畫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麗身姿,表露她「若往若還」的矛盾心態。奇異神獸具有強烈的神話氣氛和浪漫主義色彩。其人物神情刻畫生動,主題內容突出,手法寫實。線條簡練飄逸,色彩典雅鮮麗。整個畫面環境富于裝飾性。顧愷之的藝術成就,體現了東晉時期中國繪畫的最高水平。對當時或後世畫家具有重要影響。原作描述的是詩人情場受挫,未能與所愛的人結合,而通過神話寓言,在想象的空間中讓自己與洛水邊美麗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釋放自己對失去情人的傷懷和思念。畫卷較好地傳達了原賦的思想境界,在畫中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傳達的思想。它是書畫意境中的另一種毫不遜色的《洛神賦》。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運用神話題材,通過夢幻境界,先描寫洛神的面貌,姿態和裝束,而後寫詩人的愛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動,把洛神多情的性格刻畫的十分突出。最後寫到由于「人神子道殊」,洛神含恨贈而去,給詩人留下失意追戀的心情,有容厚的悲劇色彩,藝術魅力很強。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鴻蒙傳說最新章節 | 鴻蒙傳說全文閱讀 | 鴻蒙傳說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