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高年級的男生從姑娘們身邊走過,他們一邊回頭看,一邊評論著喬希。雖然他們盡量壓低了聲音,喬希還是隱約听到了一些,喬希的臉不由地紅了起來。郝英萍看到喬希有些不自在,就說︰「你害什麼羞,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他們贊美你漂亮,你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他們說你比校花還漂亮,這個校花一定是高年級的一個女生。看來你來後,這個校花該退位了。喬希,上帝對你太偏愛了,把你塑造的近乎完美了,很難找出不足的地方。別說是男生見了你會動心,連我都有點心動了。你美得都讓人有些嫉妒了。」
郝英萍開朗直爽,又沒什麼城府,把心里想的全說出來了。青春本身就是一種美,六個年輕的姑娘走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活潑開朗的郝英萍不時發出陣陣的歡笑聲,更是引來了人們注意的眼光。喬希就是這幅畫面中最精彩的部分。喬希剛來學校還不到兩天,同系的所有男生就差不多都知道這個上海來的美麗女孩兒了。
姑娘們剛走到禮堂門口,米老師就迎了過來,說︰「表演節目的同學就不要往禮堂里坐了,直接去後台就行了。」
米老師把表演節目的三個姑娘帶到了後台,後台有不少的學生正在準備忙亂著。一個十分漂亮清秀的女孩子吸引了喬希的目光,她穿著一身合體的湖藍色套裙、一頭烏黑柔順的長發披在肩上,是那樣的美麗灑月兌,有著一種說不出的韻味。喬希心里暗暗贊嘆道︰好一位優秀出眾的女孩子呀!
那個女孩兒也用一種欣賞的眼光一直看著走進來的喬希,米老師一直走到這個女孩兒的面前,說︰「曉雲,這是我們班的三名演員。喬希、蘇榮和郝英萍。這位就是今天晚會的節目主持人陳曉雲。」
听到米老師的說話聲,陳曉雲才從喬希的身上收回了目光。听完了米老師的介紹後,陳曉雲笑著遞給喬希一張打好的節目單,說︰「這是今天晚會的節目單,你們看看節目的順序,好好準備一下。」
等到禮堂里的座位都坐滿了,還有一些同學陸續走進來,有的同學就和別的同學擠在了一起,有的同學則自己搬把椅子坐在了過道上,而有的同學只能站在禮堂的後邊了,最後來的那些同學卻連禮堂也進不來了,只好站在門口和窗戶邊了。這個禮堂對這所全國著名的醫科大學來說,顯得有點太小了。
陳曉雲走到了舞台前面,用她那動听悅耳的聲音宣布聯誼會正式開始了。在這所著名的醫科高等院校里,真是人才濟濟,有不少的文藝愛好者。這些天之驕子們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還有不少能歌善舞的文藝人才。聯誼會的氣氛一直很熱烈,這些大學生們表演的節目一個比一個精彩,禮堂里雷鳴般的掌聲就沒斷過。
喬希的節目是排在第十五位,這時節目差不多已經表演完一半了。陳曉雲上台報幕,她朗聲說︰「下面由我校八三級新生喬希同學為大家演奏著名的小提琴曲《梁祝》。這本來是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因為條件所限,就讓喬希同學給我們獨奏吧。」
陳曉雲在台上表現得落落大方,又風趣幽默,很會活躍舞台氣氛,是一個很有組織能力的姑娘。隨著陳曉雲的報幕聲,喬希拿著琴走到了前台。有很多別的系的同學沒有見過喬希,喬希一上台,他們都感覺眼前一亮,他們知道,在他們學習的這所高等院校里,又多了一位美麗而出眾的女孩子。
隨著喬希雙手的嫻熟配合,一首優美動听的小提琴曲流淌在大廳的每一個角落,人們都被這美妙的音樂陶醉了。台上喬希用整個身心拉著這首曲子,她的手時緩時急,臉上的表情隨著音樂的內容變化著。人們目不轉楮地看著台上的喬希,他們覺得從視覺和听覺上都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
等喬希拉完了曲子,台下的人們還目不轉楮地看著她。孫波鈴第一個鼓起了掌,她的掌聲驚醒了大廳里的觀眾,大廳里響起了晚會上最熱烈的掌聲。一些男同學哄叫著,不讓喬希下台,晚會的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陳曉雲把走向後台的喬希又攔了回來,輕聲說︰「你會唱歌嗎?你再給大家唱個歌吧。」
台下的觀眾們看到陳曉雲把喬希攔回了台上,掌聲更熱烈了。
陳曉雲對台下的觀眾說︰「我們讓喬希同學給我們唱支歌吧,她的歌聲一定也很動听。」
喬希看到台下的同學都熱情地望著她,陳曉雲也小聲鼓勵著她,她的情緒也高漲起來,用英文唱了一首美國歌曲。這是一首歌頌友誼的歌曲,曲調歡快而輕松。喬希的嗓音圓潤甜美,很適合唱這一類的歌曲,她那流利的英文吐字,把這首歡快的歌曲演繹得完美動听。這些大學生們都能听懂這首歌的英文意思,有不少同學還知道這首英文歌曲,他們被喬希歌聲感染了,有些同學隨著歌曲的節奏拍起了手。等喬希的歌聲一落,大廳里再一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有的男同學竟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使勁地拍著雙手,把兩只手都拍紅了。全場的觀眾都被喬希征服傾倒了,他們都非常佩服這個剛剛入校的女孩子。
聯誼會後,喬希成了學校的名人,差不多全校的學生都認識了這個剛入校門的上海姑娘。有時候走在校園里,會遇到一些喬希不認識的同學和她打招呼,還向她介紹自己,喬希成為了校園里最具吸引力的姑娘。
開學不久,學校里的26個上海老鄉喬希就全認識了。在大學校園里,那些學生們都是來自全國的各個地方,同一個地方的學生能聚在同一所學校里是很有緣的一件事情。他們都在家鄉的時候,彼此誰也不認識誰,到了這遠離家鄉的異地他鄉,他們卻聚在了一起,所以在校園里很時興認老鄉。老鄉之間走得比較近,在生活上彼此很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