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要當天後 第一卷 第十七章 考較功課

作者 ︰ 有點小懶

一大早,琳琳就被孫媽媽送到了姥爺家,說是要考較琳琳的功課有沒有拉下,琳琳揉了揉迷蒙的大眼楮,在跟姥姥問好後,便走進了姥爺的書房。

一進書房就看見姥爺坐在藤椅上,拿著本論語在看,琳琳見狀立馬打起精神走到姥爺面前站好,姥爺透過書頁用余光看了一眼,看到琳琳一副乖寶寶的樣子,心里暗笑起來。

琳琳抬眼用余光偷偷的看了姥爺一眼,心想,今天的姥爺很嚴肅。自己要小心一點。

「咳‘姥爺清了清嗓子。「琳琳,這出去的二個月可有完成姥爺布置的功課啊。」

「恩恩」琳琳都有認真學習哦。琳琳連忙點著可愛的小腦袋說。

「恩,那姥爺可是要考考琳琳了。」姥爺一本正經的說。

「好的,姥爺您問吧!」琳琳自信的說。

看著琳琳自信的樣子,姥爺倒是有心要考倒琳琳了,如果琳琳知道是這樣的結果的話,肯定不會再這樣說的。

「那麼琳琳論語全部都背下來了嗎?」。姥爺嚴肅的問。

「是的,琳琳都背會了。」琳琳點了點頭答道。

「那就開始吧,給姥爺把《論語》第一篇背一遍吧。」姥爺點點頭說道。

「《論語》第一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在古色古香的書房內琳琳站在書桌前,搖頭晃腦的背著,清脆的童音回蕩在書房內,如果換上古裝的話,就好像交錯了時空,回到古代一樣。姥爺眯著眼楮愜意的的坐在椅子上,滿意的看著琳琳。

沒一會兒,琳琳就背完了。琳琳期待的看著姥爺,滿臉上寫著快夸獎我吧!姥爺看著這樣的琳琳,「咳」了一聲,點點頭說︰「還可以,但是琳琳光背沒用,理解里面的意思了沒。」

「姥爺,您問吧!」琳琳顯得很是自信的說著。

「好,《論語》第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什麼意思?」姥爺問道。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琳琳搖頭晃腦的解釋道。

那這一句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是什麼意思。姥爺問道。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麼。大的車沒有車的邊際,小的車沒有車內的凳子,那怎樣行駛呢?」琳琳解釋道。

就這樣爺孫倆越問越投機,從《論語》內容的意思到《論語》的意義。

琳琳覺得《論語》這本書里面涵蓋了很多方面的內容,琳琳有時也覺得有些晦澀難懂,但是琳琳將它分為這麼幾塊學習的,首先琳琳說說學而篇,第一點孔子所講我們要樹立一個正確的學習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孔子贊揚的顏淵就有這種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

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讀書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于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針對冉求在學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思想,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

在這里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巴拉巴拉琳琳滔滔不絕的說著自己的見解。

姥爺听著不時的點頭,有時也插入自己的見解,越聊就越對琳琳的學習進度滿意。

所以,琳琳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因為孔子認為學習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听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

關于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出來。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路》)也就是說當官時有余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後有余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了學與用的關系,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體現了學習與應用的關系,也體現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師培養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于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琳琳做著總結說道。

而姥爺則是越听越覺得驚訝,沒有想到琳琳已經進步到這個地步了,對于《論語》有了這麼透徹清晰的理解。姥爺心里想到。

對面站在書桌前的琳琳,期待的看著姥爺,舌忝了舌忝嘴唇,想到自己光興奮的說了,現在才反應過來自己好渴。看著一臉沉思的姥爺,琳琳好奇的看著,不知道姥爺在想什麼。難道姥爺沒有認真听,虧我還這麼認真的講。琳琳想著便委屈的噘起了小嘴。

當姥爺回過神來的時候,就看見琳琳一臉委屈的站在那里,連原本明亮的大眼楮也變得霧蒙蒙的,姥爺一看心疼極了,忙安慰道,「琳琳講的棒極了,姥爺真是太吃驚了,咱們琳琳真是小天才啊。」姥爺小心的說著。

琳琳听了,也就不糾結了。「姥爺,琳琳渴了,琳琳想要喝水。」撒嬌的拉著姥爺的胳膊說。

姥爺一听,連忙拿起茶壺,給琳琳到了一杯茶,琳琳忙端過杯子喝了起來,看樣子真是渴極了,連著牛飲了3杯茶,琳琳不淑女的用手擦了擦嘴。

姥爺在一邊看著琳琳喝茶的樣子,心想著,這孩子就算很渴,也不用這樣喝茶吧!我的上好的碧螺春啊。姥爺心疼極了。

琳琳喝好之後,抬頭看著姥爺,正好看見姥爺心疼茶葉的表情。琳琳哼了一聲,噘起了小嘴,委屈的說︰「姥爺,不喜歡琳琳了,連茶葉都比琳琳重要。」

「哪有,琳琳是姥爺最喜歡的。琳琳是最重要的。」姥爺連忙陪著小心說。心想這孫女可真是讓人又愛又恨啊。

就這樣,爺孫倆說著說著,時間過得很快,孫爸爸孫媽媽一起來接琳琳回家了。

就在這時,琳琳突然想到自己不拍戲了,那不就是又要去幼稚園了嗎?想到這,琳琳就一頭黑線。自己可不可以不去啊。恩,還是上學好了,再過幾個月自己就要五歲了,時間也差不多了。就趁現在和爸媽商量吧!琳琳思量著。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生之我要當天後最新章節 | 重生之我要當天後全文閱讀 | 重生之我要當天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