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其實挺愛交際串門開飯局。上至皇帝,下至庶民,逢年過節都愛搞個宴會。
吃飯局首先是坐的問題。
唐代已經出現了大桌子大板凳,但是,一般只用在比較隨便的場合,(唐代有一點很有意思,就是宮廷比外面還隨便一點),比如郊個游啥的。而且要注意的是,唐代的大板凳,凳面非常寬,兩尺左右吧。為哈那麼寬呢,因為唐代人坐板凳,不是垂足坐,而是跪坐在板凳上,或是散腿盤坐在板凳上——人家是把板凳當有腳的席子坐。
比較正式的場合呢,大家還是坐席子、席子前面各自放個案幾。這是唐代主流宴席的標準配置。
所以,去參加這樣的宴席,你第一個要注意的是啥呢,是在台階下月兌鞋——不然大家穿著鞋踩來踩去的,這席子還腫麼坐啊?
如果你是貴客,主人會領著你走東邊的台階(不夠貴的話,你就自動滾西邊去吧,尤其是自家親戚,走東邊那就是笑話),然後呢,倒著小碎步往上走,就是一只腳上了台階,另一個腳跟上,兩只腳並立了,再上下一個台階,這叫「聚足」(怕客人跟不上的意思),一步一個台階,那叫「歷階」,不禮貌。
這都是古禮,唐代不是所有的宴席都會講究這一套。但踫見講究的,你就忍著吧。
好了,登了堂,你該入席了。
古人在宴會上坐席子,其實獨席並不常見,一般只有地位最尊貴的,家里死人有喪事的,以及父母親生病的,這三種人會坐獨席,有專席、異席等專門的稱謂。
通常來說,席子比較長,會是一張席子上並排坐四個人(如果正好五個客人咋辦?最尊貴的單獨坐一席)。
古人對座次非常講究,一般來講,如果在室內坐席,比如七八人,分四個方向坐著,那麼以西邊的席子最為尊貴(所謂「東廂坐」「東向」,就是面向東邊的意思),在鴻門宴之類的史料記載里,經常會有項羽東向坐,意思就是說他自高自大,坐了最好的位置。其次是北邊,所謂南向坐;再次南邊,最次東邊。
但另外一種情況,就像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的,在長長的大殿上,東西兩溜坐著人,皇帝坐在最中間,這種也是符合古禮的,所謂「東向西向,以南方為上」(《禮記》)。芙蓉宴就是這種安排,東邊和西邊兩長溜各放著八九張席子,每張席子上坐四個人(同一席上,越靠近南邊位子越好),主人坐在正南邊。
那麼這種情況下,首席,就是西邊最靠近主人位的那一席,東邊最靠近的是次席,以此類推。
古人上席子,是不能直接從前面過去的,那樣很不禮貌,必須雙手微微提起下裳或者裙子(好像叫「捉裾」),小步走到席子的後面,從後面走上自己的位子。
而且還不能老坐著,當地位尊貴的人走過,或者前來敬酒的時候,必須離開席子,伏地行禮,叫做避席,以示尊重——武則天當政後,女人們就不用醬紫沒事老趴著了,行萬福禮就好。所謂男跪女不跪。
如果是跟人答話這類的情況,則是長跪而起(也叫膝席),腿部還是跪姿,但上身直立起來,表示尊敬——可是如果尊者來敬酒,你也長跪,那就是很不禮貌了,古代有些血案就是醬紫發生的。
喝酒時,主人敬酒,稱為「相酬」,一般有一酬之禮,三酬之禮。唐人敬酒時,要把指甲伸到酒里,叫做「蘸甲」,然後往空中彈啊彈啊,表示很禮貌。
主人一酬之後呢,客人們可以互酬——就是按照座位,依次互相敬酒,跟傳花似的。
男人們喝H了,主人還會下來依次敬酒,像唱歌一樣的吟著詩(是吟喔,不是念),勸你喝酒,你也要吟回去,這是一般性的H(在唐代不會寫詩怎麼混啊),更H的時候,嗯,還要跳舞。這叫以舞相屬——李世民就經常這麼干,這是古代的交誼舞。不會跳?你自己看著辦吧。
女人的宴會,歷史上沒有記載,估計差不多,因為像太平公主就在宴會上跳過舞……
好了,吃飽喝足了,最後端上來一個盤子,一邊是漿,一邊是酒,你一樣喝了一口,表示味道都不錯……婢女看傻了,「娘子,這是拿來漱口的……」
宴會結束,講究的人家還要送禮——對了你沒看錯,主人給客人送禮,這才符合古禮。
所以,在唐代參加飯局認真不錯,有吃有拿,唉,就是麻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