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生活面面觀 第一卷 正文217 孩子心性

作者 ︰ 一文錢員外

第216章內容為昨日偽更,今日修正了,大家看到這一章時,可以回頭再點擊看一下(至于訂閱費用問題,並不影響)。因個人問題,導致更新不及時,給大家閱讀帶來了困擾,請大家原諒。謝大家理解。這周如果身子再好點,我會加更一大章,算是給大家賠禮道歉吧。

文簡興高彩烈地回來,一個勁兒向姐姐夸耀自己今日隨著大舅所學到的,比如甚麼畫片,手卷,又是甚麼砑光等等,他現學現賣,說得手舞足蹈,文箐是根本沒听明白。只是弟弟這般高興,也給她驅走了心中的惆悵。

文簡說沈撰很笨,大舅都生氣了,他還沒學會,需要自己在一旁提點。然後提到沈顓,也只片語帶過,說大表哥只顧自己在那兒洗畫,都不招呼自己,活該他也挨訓了。

文箐听著弟弟有頭無腦地一些話,也約略了解到沈貞吉不在自己面前的是另一副樣子,可以說是一個嚴父。他外表看上去似乎十分隨和,內里卻是嚴謹認真的人,在他作畫,裝裱等活計時,那是半點兒不馬虎的,要求十分的嚴苛。沈撰年幼,不過是見著父親與哥哥在做這項活計便也動了心思,想玩一玩,哪里想到,他一說要學,沈貞吉便立時嚴格要求。可他不是個能坐得住的人,頑皮好動,裝裱可是講求細心。于是,沈貞吉一教再教,屢教,可沈撰仍是不時犯些意想不到的錯,差點兒將一幅畫毀了。于是,沈貞吉發怒,將小兒子趕出了書房。

沈貞吉喜大兒子,覺得他那般,便是听話,孝順,但凡大人說的什麼話,在沈顓那邊都是言听計從,從來沒有半句疑問的。可沈撰卻大不一樣,時不時地闖些小禍,害得家中上下都訓斥他幾句。兩兄弟對比鮮明。

事實上,在小一輩中,沈顓以懂事听話出名,不過他平素更喜調弄蘭花,或者一個心思地鑽到棋盤中;而堂弟沈周更喜字畫一些,似乎是將兩個長輩沈貞吉與沈恆吉的愛好遺全了。只是家中,沈顓即是嫡長孫,打小受到的關注也多,故而很是得沈老太夫人于氏的喜愛。沈顓言詞不多,太夫人極喜這個性,道是這個曾孫十分沉穩內斂。

文箐帶著文簡去給于氏請安,在門口時踫到了一個女子,後來才曉得,按輩份來說,文箐該稱她表姐,不過是沈家族人罷了。可這人,行路風風火火,一反沈家人的小腳,一雙天足邁出門檻,文箐還好奇呢。卻听得這人快嘴快舌地笑道︰「啊呀,這就是令顓弟念念不忘的表妹啊,差點兒沒認出來。」

她身後跟著的是華婧,忙替文箐介紹道︰「這是族中的姍姐。」文箐那時還沒听明白是「三」還是「珊」呢,只忙著行禮,道︰「表姐好。」見她發型,是個婦人的低髻,插著一只木釵,衣著倒是十分整潔。想來是二月份回娘家,恰逢太夫人生日,于是過來拜賀。

華姍上上下下打量著文箐,對華婧笑道︰「幾年不見,如今文箐倒是出落成一個真正美人兒。顓弟長得俊秀,你們二人若是站到一處,可不正是天造地設一雙。華婧,你這弟妹,可是把你我都比得沒法見人了。」

華婧其實長得也十分漂亮,只是她向來習慣低頭垂首,于是有了一枝曲梅的婉約氣質,卻少了一股玉立之態。

華婧很高興別人夸文箐,尤其還夸了弟弟,稍微矜持了一下,笑道︰「我這表妹,那是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的,你可莫要眼紅……」

華姍佯怒,假「哼」了一聲,道︰「你如今倒是得意了。當日,文箐那句話,誰個曉得是對小牛兒說的,還是對你弟說的,又或者是對我那小堂弟說的呢。」

小牛兒,是沈周的小名。說及此陳年舊事,便是六年多前,文箐被周夫人帶回沈家探親,結果那時的本尊活潑好動異常,見沈家有人娶親,幾個孩子包括沈顓,沈周,還有華姍的弟弟等在一塊玩著。小「文箐」那時便說自己要做新娘子,「要嫁于你」,只是這句話卻不知是對誰講的。姜氏听了,動了心思,雖然文箐是妾室所生不是周夫人親生,卻已養在她名下,旁人也說不得。周夫人喜沈顓十分听話的個性,「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也認為佷兒十分不錯,二人便一說合,竟就把這事定了。齊氏落後一步,便也恭喜大嫂與大姑子。

所以說,沈顓打小受人寵愛,卻沒成為一個驕矜的人,這得歸功于姜氏這個好母親。姜氏常常把「長子」責任掛嘴邊,不時教導他,最常說的一句便是「顓兒听話」,于是竟讓他性格中從小就打上了「听話」的烙印,他打略懂事時起,更力求讓自己滿足家中人的期望,而家人見他如此,其他也不再多要求。于是他的兩個愛好,竟得也了眾人的大力支持。

偏偏有人不喜歡這種「沉穩」,那就是文簡。

文簡在這種情況下,突然曉得姐姐要嫁給大表哥沈顓,便不高興了。到了沈老夫人壽誕那天,他想起這事,便噘著嘴,呆呆地坐在床上。直到文箐讓小玉幫他檢查一下衣袍可穿得整齊了。

文簡怏怏不樂地道︰「姐,大表哥不好玩。」他這幾日,由著沈撰與沈周還有沈昭陪著玩,基本上就沒顧得去找沈顓玩,另一個原因也是玩不到一塊去。好不容易隨沈撰去找了沈顓兩次,不巧的是,沈顓正在打棋譜,每到這個時候,他早就沉迷其中了,半點兒不理身外之事。故而,文簡在他屋里,兩次受了冷落,認為大表哥不喜自己,那自己也犯不上去喜歡他。等沈顓抽出時間去找他們一干小孩時,他們卻已玩在興頭上,而沈顓也不會去玩這些小小孩的把戲,在一旁瞧得無趣,便索性又回屋忙自己的。

這事兒,要是放在席韌身上,他隨著父親周旋過一些世事,在人情世故上吃得開,所以當初雖與文簡只呆了幾日,卻讓文簡留下了很深印象,偶爾,也與姐姐提及︰席大哥與小柔妹妹現在可好?

要是小黑子在,文簡就算不玩某些事,都會被他攛掇著鬧到一塊去,二人在一起時,打打鬧鬧,那是極其熱鬧。哪怕是陸二郎,都留給了文簡很深印象,因為那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之一。

文箐不知弟弟的這些心事,她此時心里想著的是給于氏的壽禮,雖然是讓大家都說「好」,只是不知是真好還是假好,畢竟那只是一個太平車。這個太平車,卻是她委托郭良買的。要說郭良隨周同身邊見多識廣,尤其是玩物方面也成了半個小專家,辦這些事倒是沒花兩天功夫就給買了回來。文箐讓他一下子買了四個,魏氏、劉氏,方氏還有于氏,一人一個。這也算是尊老吧。

她現下沒有人幫著出這些主意,這次來沈家送禮,又欠了三嬸李氏一次情,李氏打點了一些拜壽的禮品,道︰「雖說分了家,只你們年小,但凡你哪家親戚要來往,還是與嬸子我說一聲。我好歹也能幫你出些主意。畢竟不能丟了周家臉面。」文箐的禮送出去,雖說是代表文簡,可實際上,他們年幼,終歸還是落實在周家的體面上。李氏雖不喜文箐,也曾打過主意不想管這些事,想讓文箐出丑;可又怕她出丑,另外,但凡能讓文箐欠自己人情,她便十分得意。

那天的拜壽對于文箐來說,乏善可陳,因為于氏還躺在床上呢。只是沈肇不論是宴會上,還是拜壽時,都沒出現。但沈博吉有過外室,並且有私生子一事,捂是捂不住的,還是如風一般急速地在親戚與鄉鄰間傳了開來。

到了二月初六,文箐卻想歸家了,因為阿素也要隨祈五郎返山西了。另一則便是因為沈肇在,結果孩子們之間鬧了好些十分不和諧的事來。文簡回屋,也譏笑他,竟是忘了當初在杭州時他對沈肇曾有過同情,被沈家孩子聯合一致排斥沈肇,或者說有事沒事還要去挑釁。

趙氏討好沈家,便只想著多做活計,可她也不過是會些北地的飯菜,便想著做蜂窩包子給這些小孩,希望能讓大家接受沈肇。可孩子吃歸吃,吃了之後,照樣尋沈肇的事。趙氏帶著沈肇不離左右,可孩子要起心思,那也會尋事,只遣了趙氏離開,獨留下沈肇,便對他發難。

沈肇唯以沉默反抗。

可他這種態度,加上他那倔強的眼神,只會讓其他孩子更惱火,于是便動了手。這里打一拳,那里踢一腳,嘴里罵著︰「野種」。孩子小,不懂得他們這麼罵,其實是罵沈博吉。

文簡雖不去打沈肇,可是他與華庭親厚,自是感情上偏向表哥。華庭說自己母親因為沈肇他娘而傷心不已,前些日子都病了好久,春節沒過好,這一切都是因為沈肇來了,要不然不會有這些事,便要文簡幫著他一起鄙視沈肇。他對文簡講的是︰他不是我姆媽生的

文簡在屋里學著華庭那般十分輕蔑地罵沈肇的話,文箐听了,有些生氣。可是她卻沒法與弟弟說清這些事,只讓他不參與。可是她不說,文簡卻又活在矛盾中了,有幾分難過地問道︰「姐,那咱們也不是母親生的,是不是……」

他話還沒說完,文箐卻難得地生氣了一回,緊擰眉毛,喝道︰「文簡,莫要跟著說人胡言亂語你這是從哪里听來的話?你……」她又氣又急,不知該與弟弟說甚麼好。文簡說懂事又不懂事,正是與人學樣的年紀,但凡听到的便有著跟了說的沖動,或者看到的便會暗里記在心中。

文簡從來沒被姐姐大小聲過,一時吃了一嚇,便哭道︰「我……」他哭哭啼啼地說是定旺家的那幾個野小子說的,說他是妾生的,娼ji生的……

文簡不懂什麼是妾生的,昨日問華庭,才曉得原來就是說不是母親生的。他腦子轉得快,別說年小,可該有的思維還是有,于是心里就尋思著︰若是母親也生了一個哥哥或弟弟,那自己是不是就和沈肇一般了?他越想,便越難過,一度將妾生子與私生子就混淆了,想到了定旺家的人罵自己,聯系到了沈肇的事上,一時之間,十分自卑起來。當然,那時他還不懂什麼叫自卑。

文箐是好一陣言語哄勸,才算是听明白文簡難過的事。在某些方面,他認為自己與沈肇差不多,所以不和其他表哥一般去欺負沈肇;可是另一方面,他又認為自己得表哥們喜歡,與沈肇不一樣,所以便暗里學著表哥們的話來譏笑沈肇,以此昭示自己與其不同。至于將這些事說與姐姐听,他認為這一切既新鮮,卻又不太明白。

沈肇在沈家必受白眼,受冷落,受欺負,至于將來如何,文箐有心無力。她自己亦是差不多處境,在周家,雖沒有人當著她的面說這些事,可定旺家里罵人的話,還是傳到了她耳里,尤其是文簡挨罵。所幸的是,三叔四叔本來也是妾生的,故在家中,誰也沒法看輕誰,「妾生」一詞,在周家院里便是無人提及的。

古有「孟母三遷」之例。而今,文箐認為在沈家呆著,終究這是外姓之家,對文簡並沒有太多好處。而且因為沈肇還要在這里呆上很好一段時間,怕弟弟因此與其他表兄們混得時間久了,便忘卻了本來的善良,也開始學會欺負人了。

她著急歸家,卻苦于沒有籍口。既說要在沈家住到清明節,不過是才來幾天,就說「告辭」,只怕會得罪沈家人,尤其是姜氏,煞費苦心。

她這邊發愁著,沈家大人們也有事發愁,顧不得小孩的事,除了張羅沈肇認祖歸宗的事,另外則是因為趙氏說言,還需得去山西證實,不能僅憑趙氏所言,便信以為真。並且也有必要去查看一下,虞氏一家到底佔去了多少家業,能否討回,這一點,是沈老太太的堅持,她一心要錢還債,自是能討回多少便算多少。可是討債這事兒,沈貞吉沈恆吉是半點兒不會營生的,去也不過是書生一回——純說理。沈恆吉與一族兄一道去,由著劉四喜陪同。可是又擔心山西那邊人說話,他們听不懂,出門千里之外,到得北地,萬一出了甚麼事,連個親人也沒有。

齊氏十分苦悶,大哥沈貞吉是長子,祖母有病,要在家侍疾,于是輪到了自家男人。

家中男人籌備著,而一干女人難免便有些牽腸掛肚,愁眉苦臉。

文箐听得姜氏與吳氏唉聲嘆氣,本來她打定主意,在沈家絕不參與任何事務,以免招惹是非。可是,真到了此時此境,要自己袖手旁觀,置之不理,安然享受沈家人的照顧與關愛,實在也是無顏。故而,此時也不得不開口,說出了自己的主意。道︰「我倒是識得一個人,興許能幫得上舅父的忙。有他從一旁幫著打點,想來這些倒也不是難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明朝生活面面觀最新章節 | 明朝生活面面觀全文閱讀 | 明朝生活面面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