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史可記的歷史上,自小就相當早熟而異常早慧的人,確實是不少的。三國時期,曹操的三兒子曹沖,就是早慧之人,據說「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最著名的典故是耳熟能詳的「曹沖稱象」。雖然後世有學者駁斥為牽強附會,認為這是北魏時譯成佛經《雜寶藏經》中的故事,被附會到曹沖身上以顯其智慧,但曹沖早熟確實是可確認的。漢末之時,戰亂頻繁,統治者常常采用嚴刑峻法來約束人民,很多人依靠曹沖的辯解得到了寬大處理,那時候他才在十三歲以下。
唐太宗李世民的嬪妃徐惠,如果按古人說法︰生五日即能言語。四歲通論語及詩。八歲巳善屬文。徐孝德曾命擬離騷為小山篇,為太宗所聞,乃納為才人。也就說,在別的孩子還在舌忝腳趾的時候,徐惠就已經開始呼爹叫媽,當別的孩子還只認得一二三四的時候,她已經把《四書》、《五經》念得滾瓜爛熟。八歲時,她已經能出口成詩,而且辭致清麗,頗有水準。父親徐孝德想考她,就讓她仿照屈原的《離騷》作一首離騷體詩。徐惠片刻即成《擬小山篇》一首︰「仰幽岩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想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這首詩被收錄入《全唐詩》時,特別標注了其父徐孝德大感震驚的反應,她入宮封為才人時,年僅十一歲。從這點看,徐惠不但早慧,也是非常早熟的。
還有一個早熟早慧的典型是清太宗皇太極,有歷史記載,當父兄長年累月忙于出征作戰時,七歲的皇太極就開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里日常事務、錢財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條。古人是按虛歲計算年齡的,所謂七歲,也許只有六歲,甚至五歲,以現在來說,一個五到七歲的孩童僅僅是上幼兒園到小學之間的年齡,這麼一個小小孩童,管理努爾哈赤龐大的家族,確實有些匪夷所思,也許有夸張美化的成分,但確實可以從側面看出他的早熟早慧。
舉了這些例子,不過是想說明,早熟早慧的人雖然罕見,但確實是有的。而且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年齡來作為衡量古人的標準,在古代,十歲出頭結婚的比比皆是,十五六歲甚至十二三歲產子的也有,在現代,二三十歲絕對還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但在古代,確實不算非常年輕了。漢唐時期,因為人的壽命有限,不少人三十余歲已是到了做祖父祖母的年紀,所以定會比現代人要早慧早熟很多。
從真實的歷史記載來看,武惠妃應該出生在699年左右,比出生于685年的李隆基要小十四歲。按照故事開頭設定,是武則天當政的大周長安四年,也就是704年,如果真按歷史寫,武惠妃只有五歲左右。雖然古代人早慧早熟,加上出身皇族,又突然遭受家庭巨變,她的心智比一般孩童要成熟許多,是非常正常的,但為了照顧讀者的閱讀習慣,還是將她的年齡提高了三歲,設定她出場之時是八歲左右。
小說並非穿越文,純粹是在寫一個古人,對于文中女主角來說,自然要比現代人要早熟很多,而且她與徐惠這種異常天才的才女相比,並沒有天賦異稟,實則也算不得十分早慧。何況,女主角幼時就遭遇家庭變故,自小在充斥著宮闈斗爭、人命鮮血、男歡女愛的宮廷長大,一年的經歷也許比普通人一輩子的經歷更要驚心動魄,早熟也在情理之中了。
說句玩笑話,許多穿越女二三十歲的靈魂,落入一個幾歲孩子的中,所表現出來的早慧也沒有讓周圍人覺得驚奇異常,不正說明古人實則就是這麼早熟的麼?當然,若是還接受不了女主角的年齡,那只能將她的年齡自行想象大幾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