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就來臨了。
嚴格說不算是秋天,天光才過了立秋,天還是很熱。但有了秋雨那麼一種味道,下得不是很大,可連綿不絕,一會兒住,一會兒下,持續了一天一夜。
來得有些遲,就是下上個十天八天,對關中秋收已經于事無補。當然,下比不下好,否則明年的夏收怎麼辦?然後就傳出朝廷又開始議論大雩祭的事。
這倒是很無恥的。但父親的心情多少理解一些,在這個時代,凡事往鬼神上牽,連年的災害,給了父親很大壓力。不得不這樣做了。
正在胡亂想著心思,李治派太監請他到宮城議事。
還是在李治的御書房,房間里坐著閻立本、郝處俊幾位宰輔,還有幾部尚書,另外又來了一個人,左相姜恪。有些奇怪地看了他一眼。此人在長安的,為什麼來洛陽了。
心中狐疑,禮數卻沒有失,說道︰「參見父皇,見過幾個相公尚書。」
「坐吧,」李治讓他落座,又說道︰「姜卿不日就要去涼州了。」
現在洛陽,不是在長安監國,因此沒有看到邸報,听到父親的授命,卻也明白過來。不但是洛陽下雨了,恐怕關中等地都開始落下秋雨,至少秋天的小麥大麥能播種了,因此吐蕃的事,再次上了議程。
拱手說道︰「姜相公,孤祝你一路順風。」
「不敢,」但姜恪神情不大好看的。
李治又說道︰「當初,你與戴卿、張卿、劉卿以及姜卿等說的計策,朕已經看過了。」
「那是兒臣不懂事,又不知輕重,將心中淺薄的想法,說了出來。父皇請恕罪。」
「是很淺薄,不過也有一些可取之處,朕問你,為何大非川之敗如此慘重,朕沒有處死郭待封?」
「兒臣不知。」
「你看一下地圖。」將地圖扔了過來,又道︰「看看大非川到烏海有多遠。」
是很遠,又不象後世,這時候青海到烏海一帶,包括大非川在內,水草茂盛,甚至許多地方是沼澤。行程更加困難。李威看了一下說道︰「兒臣還是不明白。」
「薛仁貴遠在烏海,曾下令讓郭待封運送輜重至烏海。此役,吐蕃士兵眾多,薛仁貴意欲取敵人糧道,所以先赴烏海,即取敵人牛羊數萬,欲瓦解吐蕃聯軍。吐蕃亦是用此意。從大非川到烏海數百里路程,如果押送輜重到烏海,兵力少了只會給吐蕃人截獲。在薛仁貴催促之下,只好全軍盡出。郭待封有失,也是薛仁貴提前沒有計算好導致的。」
這是現在最常規的說法。
不過不是如此的,為此事,李威還與薛訥交談過。一開始對青海的情況都低估了,朝廷很有雄心的,任命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這個邏娑,又是邏些城的另一個譯音,也就是準備將吐蕃納為唐朝一個道。當然,自大非川敗後,唐朝再就沒有邏娑道這個詞眼了。所以薛仁貴來了一個兵貴神速,以大非川為據點,進軍烏海,這是準備作為第一場戰役的。如果此役勝利了,又有可能以多瑪城為據點,向悉諾羅驛進軍,進行第二場戰役。或者再以鶻莽峽為第三據點,象閣川驛進軍,進行第三場戰役。然後進軍邏些城。
總之,敗後李治大怒,現在唐朝不象宋朝,動輒一百多萬軍隊,輸了十幾萬人不打緊,總人口就那麼一丁兒,全國也沒有多少軍隊,看似八面威風,經常打了哪兒,這兒出事了,這兒征服了,又有一處出事了。加上民夫損失十萬最強壯的兵源與勞力,李治很肉痛的。然後派御史大夫樂彥瑋察看失敗原因,又將薛仁貴、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人用枷鎖押回京城的。
不過最後赦免死罪,除官了事。
薛仁貴回家後,就檢討了自己,開始就輕估了,如果以鄯廓二州做據點,唐朝基礎好,誘敵前來,雖然論欽陵用兵很厲害,卻也有把握大勝之。不過敗兵軍之將不言勇,敗後與論欽陵私自議和,才逃了出來,更是恥辱的事。所以只有關起門說了。
對此,李威還是不認可的,也許不會大敗,但想大勝,就是在鄯廓二州,同樣未必。後世論壇上清楚地將這一時代將領排名,論欽陵高居第一,這可不是吐蕃人說的,是漢人自己說的。不承認都不行。還有後來突劂的啥人,契丹的啥人,名字記不起來了,也非常厲害。只要郭待封這小子不安份,就是以鄯州為據點,有可能還會失敗,頂多沒有那麼慘。
然後薛仁貴又象兒子說出另一件事,自辨時也提到過一些。但進入大非川之後,薛仁貴感到不大妙,別進軍邏些城,能象隋朝或者李靖那樣,在吐谷渾取得一場耀眼的大捷,回去就能交待了。當然,這種氣沮的話,只是對兒子說的。但確實在離開大非川嶺時,對郭待封說過一句話,烏海險遠,車行艱澀,若引輜重,將失事機,破賊即回,又煩轉運。彼多瘴氣,無宜久留。準備這一戰打完,平定了吐谷渾,就班師回朝了。
于是設下一場計謀,讓郭待封與阿史那道真二人率兩萬軍隊在大非川嶺駐扎,看守糧草與軍用物資。他去了積石河口,大破了吐蕃聯軍。至于郭待封兩萬軍隊卻別有用意的,他能攻打敵人,截取牛羊,吐蕃人同樣也會這樣做。但據于大非嶺,有險可守,兩萬軍隊能守住一些時日,此時吐蕃攻打的士兵已經是疲兵。
然後他率軍返回。如果糧食丟失了,會怎麼辦,自己手下士兵肯定會斗志激昂。兩方士氣一高一下,一舉就將幾十萬聯軍擊敗。這是取了項羽破釜沉舟之意。可郭待封與他不成見,他對郭待封也不成見,只是下了命令,連個商議都沒有。是下令押送了一些物資,但不是糧草,都繳獲了那麼多牛羊,不吃是用來養著玩的?也有軍用物資,不過吐蕃人的武器大多數還是很落後的,並不適用。但沒有想到郭待封不听命令,將兩萬軍隊帶著民夫一起趕向烏海。薛仁貴一听急了,連忙下令他快點行軍,這也是後來郭待封為自己狡辨的由來。可是郭待封依然不緊不慢,薛仁貴又派了兩千精銳前來掩護,但一切都遲了……
因此,薛仁貴對薛訥說道︰「此戰,為父也有許多失職之處。」
這是薛仁貴臨行前向薛訥說的,薛訥為人又沈默寡言,如果不是李威,又在言語中似乎對他父親十分仰慕,他都不會說起。而這一番話又是薛仁貴前往高麗時,對兒子說的,不是懺悔什麼的,是教薛訥從中學習其中的成敗得失,就包括吐蕃的氣候,等等,全部教給兒子,所以應當比較可信的。
不過嘛,李威也不會傻乎乎地爭辨,郭待封的父親雖然在龜茲戰死,可當初在李世民兵討王世充,竇建德舉兵來援,許多將領謀臣勸李世民退軍以後再取。唯獨其父郭孝恪說竇軍遠來已疲,依據虎牢關據守,一舉殲敵,竇軍覆沒,王世充軍自是沮喪,二賊斬獲之時。于是李世民听從建議,這一戰是隨隋唐演義中最為慘烈最為重要的一戰。可以說這一戰,在唐朝統一天下功勞中最少佔去三分之一的功勞。所以郭家與許多權貴交好,薛仁貴嘛,功勞是立了不少,說到底,還是一個農民。再說,也有責任,所以李威說道︰「父皇所言有理。」
「但為什麼朕也寬恕了薛仁貴?」
「兒臣不知。」
「說到底,朕也錯了,低估了吐蕃人,因此授命薛仁貴為邏娑道大總管。上下皆有輕敵之心,焉能不敗?」
這樣說也行。但李威卻是不敢接話的。
李治又說道︰「你出的那個主意,朕也施行了。」
「兒臣愧不敢當,」李威雖然這樣說,可心里卻在說,為什麼我一點風聲也沒有听到。看來此事保了密,只是不知道今天父親將它說出來,有何用意?
「可是接到的消息有些復雜,姜卿,你來說。」
「喏,太子殿下,吐蕃廣大,地形復雜,兵部用了一些精明忠誠的蕃兵,做了斥候,進入青海以及吐蕃其他地區,有的遠,現在斥候沒有回來,但近處的斥候陸續地帶回來消息。大多數部族都是同意的,只有少數部族忠誠于吐蕃,將我們的斥候斬殺了。可是情形有些復雜,首先就是部族,有的部族是世襲制,有的部族是禪讓制,有的部族酋長權利大,有的部族酋長還沒有長老權利大,有的部族酋長權利卻是很小。還有的部族,比如黨項,大的就有八姓,各不相統,就是同姓亦不在一處。有的統一,有的又各不統一。再說忠誠度,有的部族對吐蕃很忠誠,有的部族內部又有許多小部族,有的忠,有的不忠,比如羊同,整個羊同有勝兵**萬戰士,是吐蕃境內一個很強的部族,時叛時降,但不是所有部族投降,或者誠服于吐蕃。比如現在羊同就有些部族對吐蕃不滿,可有的部族對吐蕃又很忠誠。有一個大部族叫沒祿氏部,對吐蕃就十分忠誠,準備將族內公主下嫁給吐蕃贊普。還有的部族,酋長對吐蕃忠誠,可是百姓對吐蕃並不忠誠。只有一點,听說後,都表示向我們大唐誠服,甚至說了,物資他們可以托族人假借商賈,自己運回部族內部。」
「弘兒,你可听明白了。」
「兒臣明白了,姜相公意思是說,我們唐朝年光不好,將物資給他們,就算是對吐蕃不滿,族內所有族民未必肯助我大唐,甚至有可能用這些物資反過來對付我們唐朝。」
「殿下,臣正有此意,而且言語不通,風俗不通,習慣不通,道路又非常困難,斥候又很難混進去,听到有用的消息。再說這大大小的部族,有的多達幾十萬人,有的只有幾百人,物資又不好分配。就是資助,亦是非常困難。」
「弘兒,你可有什麼計策?」
李威心里叫暈,我能有什麼計策?不過這個父親似乎從他這里得到了一些甜頭,這倒是一個好兆頭。于是低頭苦想。這也不是開玩笑的,一旦實施了,如果這些人真用唐朝提供的武器,反對來對付唐朝,自己吃不了兜著走了。似乎他前世越南人就這麼做過,從武器到糧食,到技術都是中國人提供的,但後來呢?
過了好一會兒,才說道︰「我都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我先說出來,你們做一個參考。」
「說。」
「我在市坊里听到一些狼的傳說。」李威剛一說完,就看到李治臉色陰沉下來,想起來了,自己前幾月說了胡人,讓父親狠狠責罵一頓,自己與父親還是半個胡人,卻是不應當用狼做比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