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唐 第二百五十七章 論菊

作者 ︰ 午後方晴

第二百五十七章論菊

但狄仁杰卻又是一解。

本來四件大事,件件是大事,件件是善政,水利又衍生出來一些善政。太子監國多次,一直緘默少言,這一次頗有些象楚莊王,齊景公,無論象誰,都表明太子將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帝王。

有作為,又仁愛,又到了二十多歲。皇帝陛體不好,時常生病,連奏折都需要皇後讀給他听,甚至索x ng讓皇後代為批閱奏折。不是皇帝年老無用,病情拖著,已經不是剛繼位時的皇上了。不比較罷了,一比較,皇上如何自處?

因此,得要有爭議,有了爭議,這幾件事,看起來就不完美。不完美對太子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

當狄仁杰將個中原委一說,李威啼笑皆非。

其實這樣做,想得沒有那麼復雜,也不想有爭議的。只是看到楊徐二人之死,心中不快,某種意義,二人是李威的未來準丈人,惱恨父親做得太薄了,反擊一下。

李威又開始關注火y o,黑火y o爆炸時威力很小的,所以稱火y o,一個是火y o,一個是炸y o,這中間有很大的區別。不過黑火y o當作煙花爆竹,倒是可以。想提高威力,配方更要j ng確,以及更j ng純的硝石與硫磺。詢問了一下將作監與工部的官員,一個個莫明其妙,但有官員提醒李威,其中硫磺多用作y o方,可以詢問宮中的御醫。

詢問了一下御醫,御醫又說硫磺多用,硝石用得很少,皆是從民用所得,想要純度的硝石不知,只知道士煉丹時,使用了大量的硝石,以及硫磺,甚至都是他們自己所配制。

李威呆了一下,才想起一件事,火y o豈不正是道士煉丹時所發明的?也不能說發明了火y o,只用來做煙花爆竹的,宋明同樣有許多火y o武器。不過對匠人的輕視,技術進步緩慢,才讓西方人超越。

想到這里,再次來到大明宮。雖然說李治不重方士,可十分著重道教,只與李世民與李淵不同,李治將佛道二教擺在平等的位置。最好的煉丹道士,還是在皇宮,比如長安城中大明宮的三清殿。建築氣勢宏偉大,也是大明宮中唯一一處從平地起築高台的建築物,里面就供養了無數的道士。有的j ng通「法術」,有的j ng通道家真義,有的就善長煉丹。

但無論道教還是佛教,總體來說,現在只是滿足人們的一種向往,甚至某種意義上,也是教化百姓,並沒有發展到干涉政治的地步,更沒有什麼國師天師,出現在朝堂之上。因此,李威到來,這些道長們都很驚訝。

李威說明來意,幾個道長不敢怠慢,將幾個煉丹的道士請了出來。李威看了看,點了其中一個歲數最大的道長,問了他的名字,回答道號叫清虛。李威這才詢問硝石與硫磺的事。

找對了人,清虛立即做了祥細的解答。

硫磺在醫療上有很多作用,比如鎮咳祛痰,消炎緩瀉。不過無論是煉丹或者醫療,認為硫磺是金石之y o,與砒霜一理,皆有巨毒。因此,在使用之前,用燒灼的形式伏一下,又叫伏火,使毒x ng失去或者減低。名醫孫思藐在丹經中也刻意提及此事,用硫磺與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砂罐子里,掘坑與地平,一段時間後,掘起放在砂鍋里用木炭炒。李威听得冷汗涔涔,估計那一個環節沒有做好,否則這一炒絕對會出事。等燒不起焰火了,取入混合物。但這些煉丹家已經知道這三樣東西混合後,會有劇烈的反應,用了一些措施,控制反應速度。

攀談時還讓李威了解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南北朝時候,北齊四面被圍,形式困窘,又失去了火舌的來源,于是宮nv想出一個辦法,用柴b ng沾上硫磺,放在火刀上劃,可以劃燃,名曰發燭。一度因為生活艱難,某些後妃們刻意經營發燭,改善生活。因此,提煉硫磺很早就在為之。只是關中硫磺產量很少,大多數在溫泉與火山口才有,但有。清虛也有一套完善的提煉純淨硫磺的辦法。畢竟想煉好丹,也需要各個材料純淨的。

硝石又叫土硝,產地很廣,並且也知道將土硝,提煉硝酸鉀含量很高的水硝之法。

準確說,黑火y o各項技術,已經成形,離黑火y o出現,只隔著一層窗戶紙。比李威想的還要樂觀,李威這才開口,說出自己的請求。當然,不能在三清殿試驗,n ng不好讓三清殿出現火災,又要招惹口舌。還有,試驗時量不能太大。雖然威力小,可只要量足,炸死人,還不成問題的。又再三警告,不能接近火源等等。

總之,李威心情大好,還饒有興趣地參觀了一下清虛的煉丹過程。又發現了清虛所用的兩個小爐童竟是兩個十三四的少nv,長得眉清目秀。不由多看了一眼,心里在猜測這個牛鼻子,從什麼地方n ng來的nv童。

兩個小姑娘正在用扇子扇丹爐,讓他看得不好意思,扇子都扇偏了。

……

算是新政,可是冰火兩熱天。

新糧倉反對的人很少,而且就近運糧,節約了大量開支,又讓百姓少了許多徭役,甚至因為朝廷出了重資,阻止了糧價下滑,愛益的人多,受害的人少。又不是謀利,上下一片贊成之聲。

可是幾個蕃市引起的彈劾比較多了。李威倒是听到另一種聲音,原來唐朝立國之初,戰爭很多,又因為突厥強大,西域以及靈武之地,有許多落在突厥人手里,戰馬一直不足。所以下令禁止販馬。這些年,這條禁令松馳,不是經商的百姓都不知道此事。直到這道詔書下達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大型牲畜是禁止私人販賣的。

儒生們十分反對,認為朝廷是奪利。可百姓都很是贊成,邊塞的胡人將馬牛羊當飯吃,放在中原多好。別的不說,就說長安郊外,多少戶人家合伙養一頭大牲口,都當作了寶貝。馬牛可以用來耕地,騾子與駱駝可以用來拉貨。一旦放開,價格會下跌,也是便民。只可惜北方放牧的是黃牛,江南迫切需要的水牛依然很罕見。

到了海市與出海,老百姓不懂,一個個緘默不語。但大儒們反對的人更多,遠遠超過上次議授幾個商人爵位之事。商人自己表現同樣不是很熱烈,對海外的種種不熟悉,雖然也看到听到一些胡人與大食人靠絲綢之路與海運賺了許多錢。然而對大海陌生,怕有風險。又是為新渠籌款的,出的錢少,得不到名額,出的錢多,自己又拿不出。能拿出的又不想謀這個財,居然僵持下來。最主要是看到眾儒群情激憤,那個所謂的島主,只是虛餃,連一個正式的品階也沒有。朝廷又制訂了許多框架做了限制,讓許多人打退堂鼓了。

詢問的人有,有動向的人卻是很少。

這讓李威感到郁悶。

秋天又深了一分,風一吹,已經听到沙沙的落葉聲。

李威正在崇文館,听大儒們講解經義。策劃是他的,具體執行,不管了。再說,也吵得狠,不大想听。于是繼續代父親「監國」,甚至有意識嘗試批閱一些奏折。但也感到自己還是有缺陷,因此,批閱得不多,多是以學習為目標的。有時候也回到東宮,甚至繼續在崇文館學習經義。

這也是身體慢慢強壯起來,j ng力好了。換作前年的身體,絕對承受不起。

一個太監走了過來,說道︰「殿下,皇後請你去大明宮。」

將李威引到蓬萊山腳下,緊挨著太掖池有一個涼亭。太掖池里的荷葉全部開始漸漸枯萎,但涼亭東邊卻有許多菊花,開得正是濃烈。武則天就坐在涼亭里,品著茶,看眼前的秋景。李威走過去,行過禮問道︰「不知母後喊兒臣前來何事?」

「本宮好久沒有看到你了,喊你過來陪本宮說說話。」

「兒臣不勝榮幸,」李威答道。

隨便聊了幾句,武則天便詢問起他的幾項新政進展。

經過這麼長時間,老謀深算稱不上,但對政治懂了許多。也看出來了,現在母親權利是在內宮之中,朝堂上的基礎卻是很薄弱。對朝堂的影響是寄附在父親身上,父親不給母親處理政事的權利,母親依然只是一個純粹的皇後。又因為母親這段時間,做人低調,幾乎朝堂上的所有重臣都將母親遺忘了。

但李威不敢疏忽母親的,小心地將這段時間發生的種種說了出來。

武則天只是聆听,一直沒有說話。等到李威說完了,才說道︰「好久沒有听到你寫的詩了,這四周菊花皆已金黃,可否為本宮作一首詩?」

更不明白母親心意,心情又不大好,隨便揀了一首詩y n了出來,道︰「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武則天道︰「這首詩中略有肅殺之氣。」

不過每人喜歡的花卉皆是不同,這個兒子多半喜歡的是荷花,自己卻是牡丹,又說道︰「自從陶淵明一名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皆以菊花雅淡。其實本宮不是很贊同,菊綻放在秋天,是他花凋零之時,孤芳自傲,x ng格潑烈,不能算作雅約。一到了秋天,萬物開始凋零,正是冷肅之季,雖然開得芬芳,更不能說是淡然澹泊。」

不知道母親是隨口而說,或是另有所指,或者對陶淵明沒有好感,李威應了聲︰「是。」

「你既然作出這首詩,心情大約不快。其實馭人之道,亦同馭馬,一味軟弱,便是可欺了。」

武則天語氣很柔和,可話音里分明帶著濃濃的殺戳之氣,話音剛落,四周一片金黃的菊花,都仿佛害怕地低下頭去。

然後又說道︰「去吧。」

李威雲里霧里,不可能母親喊自己前來,詢問幾項新政進展,其實不問,想母親在大明宮估計都清楚地知道了。又不可能與自己談秋天談菊花。或者另有所指,想不出來。于是到了傍晚時分,來到狄仁杰府上。老奴端上了茶,李威喝了一口,道︰「狄卿,今天孤有一事不明,特來請教。」

沒有辦法了,想不明白,只好詢問狄仁杰。

「臣不敢,殿下請說。」

李威將母親傳喚自己的經過說了一遍,狄仁杰皺著眉頭思考了一下道︰「皇後昔日馴馬之舉,殿下可听說過?」

「听過,」豈只是听過,這則故事在將來源遠流長。

「皇後與殿下ji o談時,臣不在場,也不敢妄自揣測,可能皇後想法……是想殿下對言官態度稍作強硬?」狄仁杰擰著眉頭,不大確定地說著。

「對言官強硬?」李威驚訝起來。

言者無罪,比如朱敬則對自己父親發飆,父親雖惱怒,仍然給予獎勵,也就是鼓勵大臣進諫的。確實,某些儒生與言官的進諫與上書,給幾項新政執行,帶來了很大的困惑,甚至打消了商人的積極x ng。

但不能說言官不好,沒有言官的進諫監督,君王就會自大妄為,下面的大臣也會欺上瞞下。良x ng作用遠遠大于負面作用的。對言官的進諫,采取強硬的態度,就是父親,也不敢。

不過又狐疑地問道︰「母後是幫助我?」

這一句話外之音,狄仁杰都沒有听出來,小心地答道︰「畢竟事關關中漕運未來,甚至可以為國家帶來大筆的賦稅,殿下幾項議事,利大于弊。即使是皇後,也不想因為言官進諫,使幾次新政最終取締。」

也不是很肯定,對言官肯定不能采取強行措施,不讓他們進諫。皇後難道還有其的話外之音?又或者是皇後隨口說說,並沒有其他的意思,可又不大象。因此又猜測道︰「或者皇後,不是指言官,只是提醒殿下,做事要果斷一些。」

連狄仁杰都不能肯定,只有一點可以確定,說這句時皇後對太子沒有惡意。

第二天,韋弘機送來了廣通渠圖紙,這是初步的圖紙,正式開挖時,還要作進一步調查考證。李威看了看,再次找到幾位宰相。李敬玄等人看著圖紙商議,忽然李威靈機一動,讓太監將一些言官喊進來。上書反對的人很多,有言官,還有朝野的儒生,儒生沒有辦法了,只好動言官的主意。

幾十名言官一會兒走過來,李威說道︰「你們立即去三m n峽看一下,看完了回來,寫一份上疏給孤,孤對祖皇帝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民是何民一直不解,你們看過後,回來順便也告訴孤……」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興唐最新章節 | 興唐全文閱讀 | 興唐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