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土生這話一說出口,立即引發了全場的震動,大臣們略微的動了一下僵化的小腦袋,就明白了皇父攝政王的意思,沒錯,南京只是留都而已,天啟小皇帝到這里來也只不過是游玩,從來也沒有說過要遷都,目前為止已經在這里呆了好幾年了,也是時候返回都城了,這是天經地義合理合法的事情。
只有小桃和桂王心里一陣跳蕩,非常的不舒服,隱隱約約有種被設計的感覺。易土生在這個時候提出要遷都,那不等于是把左良玉給架空了嘛,左良玉的大軍到南京來還有什麼意義呢?
大臣中立即就有人竊竊私語,還有人摩拳擦掌臉上露出喜悅的顏色,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好多的大臣原籍都在北方,他們盼望著回到自己的故鄉,而作為以前留都的那些官吏,例如熊明遇這樣的人,以前在南京自由自在稱王稱霸已經習慣了,貿貿然的頭頂上多了很多大菩薩,還挺不適應的,現在滿天神佛要回西天了,當然也是熱烈歡迎。
「太後,皇父攝政王這個提議真是太好了,南京雖然是留都,但是北京才是大明朝真正的都城,太後和皇上長期住在南京不利于我們大明朝的統治,像前一段時間反賊高迎祥進攻北京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眼下北方戡亂,皇上和太後正應該守住國門,震懾群邪,保住我大明江山的萬年基業。」張鶴鳴一味的迎合易土生的意思,根本就沒有半點的是非觀念,易土生說雞蛋是黑的他就跟著說雞蛋是黑的,就像是易土生的傀儡一樣。不過易土生對他很滿意,證明她馬屁拍的還算不錯。
「剛才皇父攝政王和張大人說的句句實情,字字珠璣,微臣也覺得南京實在不是久留之地,當年成祖皇帝決定定都在北京,就是看出北京城龍盤虎踞乃是帝王之都,而且暗合我大明朝的興旺風水,後來事實果然驗證了這一點,我大明朝不但連續順延了十六代帝王,而且現在還出現了皇父攝政王這樣的中流砥柱蓋世英雄,這都是成祖皇帝有先見之明啊,我們這些做後備的,應該秉承祖先的遺志,繼續定都北京,把大明朝的興盛局面維持下去。」站出來說話的是內閣大學士高第,這老小子以前都是站在魏忠賢一邊的,後來看到魏忠賢斗不過易土生,就轉而向易土生邀寵獻媚,十足的牆頭草,靠不住。
「臣也覺得南京城不是久留之地,最主要的是,眼下北方地區旱災頻仍,民不聊生,雖然戰亂平息,但是民心不穩,隨時都有可能再次爆發民變。東漢時期就是這樣的一個局面,黃巾賊滅了又起,起了又滅,沒完沒了,其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老百姓沒飯吃,民心不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太後和皇上仍然滯留南京,那麼老百姓就會覺得天子拋棄了他們,心中就會生出怨恨,有的人即使不怨恨,也會覺得生活沒有希望,沒有主心骨,沒有人拯救他們。所以,臣懇請兩宮聖駕還朝,穩定天下大局。」出來說話的是大學士劉宗周,他倒不是替易土生說話,此人很正直,對明廷一片忠心,只是腦子有點僵化,不會審時度勢,只看到了大局,卻沒有注意到皇太後正在和皇父攝政王斗法,無意中幫了易土生的忙。
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來,有些讀儒書的大臣,太過于死板,做事情不知道變通,只能做忠臣,而不能做能臣,正像諸葛亮說的,這些人做做文章賣賣嘴皮子還行,要是真正的治國平天下,差得遠了。
「老臣熊明遇也覺得剛才幾位大人言之有理,大明朝一向都是以孝道來治理天下的,當年成祖皇帝秉承太祖皇帝的遺志遷都北京,早就為後代定下了規矩,如今天子年幼,萬萬不能背上悖逆祖先的不孝之名,此事還請太後明鑒。」熊明遇巴不得皇上和太後明天就走了,尤其是易土生這尊瘟神,多一分鐘都不願意看到他,走走走,趕緊走,走了之後,整個南京就是他的天下了,美女隨便草,金銀隨便拿。他說成祖皇帝朱棣是秉承了太祖朱元璋的遺志遷都北京,那純屬放屁,純屬美化偶像,所有的朝臣心里都清楚,當年朱棣造反成功,害怕在南方站不住腳,所以才把都城遷到自己的根據地北京。當然,也有軍事上的考慮,那就是抵御蒙古人的進攻。
這麼多的大臣一起站出來為易土生說話,小桃一下子就傻了,桂王也殺了,目前的局面對他們太不利了,別說是她一個有名無實的太後和閑散的王爺,就算是天啟小皇帝在世,要想對抗這麼多大臣的直諫,那也挺費勁的。小桃峨眉一皺,把幽怨的目光投向了方從哲和葉向高,這兩人是內閣的首輔和次輔,換在別的朝代,那就是左丞右相,說出一句話,那就是相當于九個香爐啊!
方從哲把腦袋往旁邊一轉,咽了口唾沫,來了個裝看不見。此舉把小桃氣的差點昏厥,心想,這老東西白拿工資不干活,等日後自己掌握了權力,一定要把他收拾掉,讓他回家種地去,不是東西。
關鍵時刻還是葉向高給力,沒有讓皇太後失望,只見他撅了撅白胡子,咳嗽了兩聲,往金殿中央一跨,躬身說道︰「啟稟太後,臣有不同意見。」
小桃頓時心花怒放,葉向高乃是三朝元老,門生故吏遍天下,文武大臣中就有很多他的門生弟子,要是他反對回京,自己不就有希望了嘛。不過,當著易土生的面,她還不敢表現的太高興,那不就顯得她真的有陰謀了嘛。
小桃皺了皺眉頭說道︰「葉首輔,回京的事情是皇父攝政王提出來的,皇父攝政王連皇上都要尊敬,難道你敢質疑他的決定,而且滿朝文武大臣說的話也非常的有道理,哀家實在想不出來你為何反對!」
葉向高為官半生,那是何等的老謀深算,這趟渾水有多深有多淺,他心里跟明鏡似的,易土生打的什麼主意,他早就清清楚楚了,多少個夜里睡不著覺他也是翻來覆去的想,自己到底該何去何從。有時候他覺得就算自己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子孫後代想一想,最好是站在易土生一面,易土生是誰?是趙襄子、田和、王莽、董卓、司馬昭、楊堅、趙匡,看看歷史書吧,得罪了這些人的有哪一個能得到好下場的,不是身首異處,就是滿門被殺,難道自己要步那些人的後塵嗎?
但是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後,葉向高這個儒家學派的巨子,根深蒂固的正統主義者,還是決定做一個保皇派,要盡一切努力保住大明朝的基業,為此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甚至犧牲子孫後代的福祉。
葉向高突然轉過身來,抬起頭,面對著眾位大臣和易土生說道︰「皇父攝政王,眾位大人,請听老朽說一句,老朽覺得現在回京恐怕還不是時候,這理由有三︰第一,前一段時間北京城曾經遭遇了戰火,城池殘破,宮室也受到了損壞,需要時間進行修繕;第二北方的戰亂剛剛平息,而皇上和太後選擇在這個時候返回都城,這成了什麼,傳到民間,百姓們會議論說︰看看,皇上這是跑到南方去避難了把我們扔在這里受苦,現在災難過去了,他老人家又優哉游哉的回來了,這簡直就是棄萬民于不顧的昏君行為;第三為了平息這場戰亂,皇父攝政王幾乎征調了北方所有的糧食,眼下正是冬季,百姓們正在休息,也沒有糧食可以供給,咱們回到京城去吃什麼,十萬錦衣衛,十萬五城兵馬司的御林軍,再加上只屬于皇父攝政王的野戰軍,每天所吃的糧食都是個天文數字,別說國庫里現在根本沒錢,就算是有錢,也沒地方買糧食去呀。」
不得不承認,葉向高說的這幾句話又合情又合理絕對不是無理取鬧,易土生也不得不承認,這老東西抓住了整件事情的要害所在,不過,易土生也看出來了,葉向高選擇在這個時候站出來慷慨陳詞,就是亮明了態度要和自己作對,以前易土生還對自己把葉向高的老婆曲敏給干了的事情有幾分內疚,現在看來,還是干的太少了,以後還要大干特干才可以,這是老東西咎由自取的。
「那麼一招葉首輔的意思,以後咱們就定都南京不回北京去了唄,成祖皇帝的遺志我們也可以不理了,北方的災民也不用安撫了,就在南京城里享福好了,本王就納悶了,現在百姓倒懸,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作為首輔大人的你,怎麼就能說出這種自私自利的話來呢,沒有糧食怎麼啦?咱們可以省吃儉用,和百姓同甘共苦,大明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作為大明朝的皇帝和忠臣,為了江山社稷吃一點苦頭,有什麼不應該的嘛!」易土生的反唇相譏也同樣很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