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親政,作為大王的嬴政確實忙了起來。尤其是現在,一大批的朝廷官員被砍頭、流放、免職,還有一批楚系宗親被滅門,大大小小空出來了二百多個官位。此時秦國的官制,官員們雖然不能完全說是一根蘿卜一個坑,每一個都不可或缺,但畢竟冗余度還是相當低的,一下子少了這二百人,朝中的很多事還真是運轉不開。
將重要的位置盡快補上,是嬴政的當務之急。不過,要把這二百個官位補完全,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百個位置,要涉及到七八百人的升遷、調動、考核和推薦。本身就是一個不小工作量,況且其中還涉及到了人員派系的利益和糾纏。
相國呂不韋的人馬,在這次朝局動蕩中,幾乎沒受到什麼損失。如今一下子空出這麼多位置,呂不韋自然想再多安放一些自己賞識的人物。他是相國,本來就是百官之長,統帶百官。按說要安插自己人不是什麼大問題。但這次,呂不韋卻很是不如意,因為昌平君作為御史大夫、副相,給呂不韋添了不少的麻煩,每當呂不韋提出一個人選,昌平君那里總是橫挑鼻子豎挑眼,然後又會推出一個新人選。
兩人之間的爭執不斷,這讓呂不韋很是有點束手束腳。
單是一個昌平君,呂不韋還無所謂,關鍵是大王嬴政的態度和以前不一樣了。
放在以前,只要朝臣之間意見不一,呂不韋作為相國,基本上是一言而決,不管是趙太後、華陽太後還是大王嬴政,都會很尊重呂不韋的意見和態度。可現在不同了,趙太後被流放到了雍城安置,華陽太後在深宮不再出頭,最後拍板的是已經親政的大王嬴政。
在呂不韋眼里,再也看不到原先那位言必稱仲父、彬彬有禮一派謙恭的大王了。經過這次平叛的洗禮,如今的嬴政已經褪去了青澀和那一點點稚氣,變的銳利而果決。雖然當朝臣有所爭執的時候,嬴政往往極有主見的一言而決,毫不拖泥帶水。就連很多原本是相國職權範圍內的事情,嬴政都駁回了呂不韋的意見,一點也沒有顧忌他作為一個相國的權威和情面。
這讓呂不韋很受傷!
呂不韋執政這麼多年,在朝廷列卿中,真正他自己安插的私人並沒有幾個,選用的大部分是功勛老臣,以前的時候,這些人是唯相國馬首是瞻。現在大王對呂不韋不再是那麼言听計從,這些人對呂不韋的態度也變的微妙起來。再加上昌平君的有意無意的作對,很多時候,呂不韋對朝局、人事的把握都覺得有點力不從心。
對于這個事情,舍人李斯看得比呂不韋要明白的多,李斯對呂不韋道︰「君侯執掌大政十幾年,爵封文信侯,享封洛陽十萬戶,身居相國高位,大王尊為仲父。權勢富貴一時無二。有道是物極必反,盛極則衰。君侯智謀深沉,豈不知急流勇退之道乎?」
呂不韋听了李斯的話,沉思半晌,嘆了口氣,道︰「我非不知急流勇退之道,只是當初受和先王恩義深重,托以孤幼。而今大亂剛平,不忍心猝然棄之不顧罷了!」
李斯大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大王嬴政和莊襄王大不相同。莊襄王身為安國君中子,秉性平和仁厚,以呂不韋有謀國之功,托以國政,呂不韋當仁不讓,大權獨攬並沒有錯,但現在的大王一直可就不一樣了。嬴政幼年在邯鄲多經苦難,養就隱忍果決的秉性,如今親政,又經了一番刀兵。只怕更加的孤 剛嚴,勢必要親力親為,乾綱獨斷,很難再讓呂不韋像以前一樣大權獨攬。
況且這次事變,呂不韋的選擇和做法,得罪了華陽太後和昌平君等人,雖然這次昌文君身死,一批楚系宗親在事變中被殺,楚系宗親力量被砍掉了不少,但華陽太後還在,昌平君還在。楚系實力仍然不可小覷。這兩位要是和呂不韋作對,呂不韋還真沒什麼好辦法應付。
對于呂不韋來說,與其在朝中硬撐,還不如早作安排,功成身退,退出朝局。這樣一來,給昌平君讓開了向上的道路,遂了楚系掌握朝政的心願,呂不韋既然不在朝中礙事,那以華陽和昌平君的政治眼光手腕,也絕不會再去翻什麼舊賬,對呂不韋死纏爛打。
而呂不韋主動讓賢,則又是為大王自己革新朝政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呂不韋如此識大體,知進退,又有以前的功德在,大王嬴政自然要尊寵更甚才能不讓別人說他刻薄寡恩。如此一來,呂不韋退可悠然林下,富貴終老,進可伺機而動,一旦朝局有變,依然可卷土重來。
如果呂不韋戀棧不去,昌平君等人定不會善罷甘休,如真的翻起嫪毐進宮之事,翻起當初呂不韋和太後之事,到時候大王再要有什麼想法,只怕呂不韋想全身而退都很難。
李斯說的這些,呂不韋也不是沒想過。只是這權力對于人來講,如同毒品一樣,上癮呀。一直沒有也就算了,一旦有了,再想讓他主動放棄,萬中無一。況且在呂不韋心里,他一直認為大王還是為政的新手,目前大王離不開他的輔佐,大秦國目前還是很需要他來掌舵和穩定的。
所以這後面的幾個月,相國和御史大夫兩位最重要的大臣,依然是爭吵不斷,秦國的政局就在不斷的爭吵中逐步的進行著調整和變化。
姬丹這幾個月,過的很是悠閑和自在。
府邸被燒,賓客僮僕死傷數十人,在大王和昌平君他們眼里,覺得也是趙太後和嫪毐之亂的受害者。
姬丹作為一個質子,居然願意在自己明顯劣勢的情況下,甘冒生命危險,陪著自己殺回咸陽,這讓大王嬴政對姬丹大有好感。得知姬丹有些損失,嬴政二話沒說,就撥出錢物為姬丹維修府邸,又賞了不少的僕隸給他。
日子一天天過去,姬丹的太子椅和燕玉羹依然生意很是不錯,可是為姬丹和贏玉賺了不少的零花錢。不過姬丹花起來更大方,這朝中上下的官員,沒一個說姬丹不好的。很多人和姬丹都結下了不錯的交情。
姬丹手下的賓客文人,也是整天和相國府賓客和一些小吏混在一起,這些賓客將日常了解的秦國行政、財賦、刑罰、軍事等等一切都一一整理的清晰晚善,然後沒事的時候就研究里面的利弊長短和目的效果,就連御史大夫昌平君巡行各郡縣,姬丹都尋了個名頭,跟著四處去考察參觀。七八個月下來,對秦國的上下人情政務,還真是模了個七七八八。
這一年,彗星大現,從北斗而西,數十日不絕。
因了這天像,秦國剛剛平靜了下來的政局,又起了軒然大波。
秦國百余年來,來秦的策士中,以法家和縱橫家最為得意,先有商鞅,後有張儀、範雎、蔡澤等等。唯有呂不韋乃是一個例外,在他實際治國和呂氏春秋的著述當中,呂不韋揉合了各家思想,是兼而取之的雜家。他的賓客當中,信奉儒術的還真是不少。
儒家人物,最重孝道,大王嬴政將趙太後遷居雍城,這些人都認為嬴政有違孝道,私德有虧。不過當時嫪毐之亂剛剛平定,誰也不敢在這風浪尖上對這事饒舌。
如今天有異象,呂不韋門下就有幾個儒生不知是受了人鼓惑還是讀書讀死了腦筋,冒出來上書勸諫,道是大王遷居太後,有違孝道,如今上天示警,大王該當幡然悔悟,接回太後榮養!
此書一出,嬴政見不過是幾個游士賓客奏章,也就放在了一邊,未置可否。可都沒想到,幾天之後,呂不韋門下官吏,都覺得自趙太後去後,華陽太後支持的昌平君風頭太勁,相國應付的有些吃力,如能接回趙太後,以趙太後對楚系的態度,自然會支持相國,免得相國如今獨木難支。
況且大王乃是趙太後親子,料想內心並不願意將母後遠遷雍城,如今大王這態度,顯然是對這上書是默許的。所以這些官吏紛紛上奏,附和這幾個賓客,連章啟奏,要大王迎回趙太後。
這一下,呂不韋才覺得形勢不妙︰華陽太後因差點喪命,對趙太後恨之入骨,把趙太後遷居雍城,已是華陽太後對大王的最大讓步,這才剛過去幾天,居然就要接回來,華陽太後豈能答應!
況且這些人都是自己的門客出身,原本自己和華陽太後之間已經有了隔閡,再有這麼一出,只怕華陽太後再也容不小自己在朝了。
果然,華陽太後得知這些消息,頓時勃然大怒,當即和昌平君聯手反擊,指斥這些人心懷叵測,妄論天象,離間兩宮。意圖為嫪毐翻案。
扣上了翻案的帽子,這些人百口莫辯,雖然呂不韋力爭,仍然有十幾人被處以斬刑。華陽太後對呂不韋也是失望到了極點。
當月,呂不韋罷相。
姬丹此時冷眼旁觀,呂不韋已去,如今朝中除了大王的人,剩下的也就是楚系一脈,咸陽這里,也已經沒了啥搞頭,來了一年,對秦國也模了一個透徹,該是自己回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