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秦 第一百四十八章 李牧出使(上)

作者 ︰ 輕杖勝馬一壺醋

嬴政親政這一年多,在內平嫪毐之亂、拜熊啟為相,逐走文信侯呂不韋,鄭國主持的灌溉大渠經十年勞苦,宣告完工,關中之地,又多了四百萬畝旱澇無憂的的良田沃土。在外︰秦軍大舉伐魏,得魏數十城之地,秦國的東郡,北接趙,東接齊,南鄰楚魏,斷天下之腰月復,將山東諸侯一分為二。而借姬丹之身,行驅虎吞狼,調虎離山之計以圖趙的規劃也進展不小,無論怎麼看,嬴政親政的這一年,都可稱得上碩果累累。

不過嬴政的心情卻不那麼高興,甚至還時常陷入郁悶狂躁當中。

嬴政從小到大,無論是在邯鄲的質子府邸,還是母子被逐出家門,饑寒交迫,還是父王被封為太子,娘倆被趙國禮送回秦。直到親政之前,嬴政從沒有離開過母親的身邊。

現在自己長大了,成了名副其實的大秦之王,可相依為命多年,不知吃了多少苦的母後,卻從萬人之上的太後高位,變成階下囚!

遠離了咸陽的繁華,遠離了自己傾注多年心血的兒子,正當盛年的母後,卻是在女侍寺人的嚴密監視下,孤獨的生活在雍城的靳年宮中。

她會痛恨我這麼個不孝的兒子麼?

她會後悔當初在父王那里力爭,將我扶上太子之位麼?

每當想起母親激憤之下喊出的那一句我沒有你這個兒子的時候,嬴政心里就如同針扎的一般痛。

嬴政很希望母親能看到自己的成就,希望能每天到太後宮中,坐在母親身邊,給母親念叨國事家情。

只是他沒有辦法做到。

沒有母親的支持,當初嫪毐怎麼可能做下那麼多的罪孽?如果不處置母後,他沒法向華陽老太後交代,向昌平君交代,向一干因嫪毐之亂而全家盡亡的大臣們交代!

母後和嫪毐做的太過分了!

可母後再有錯,那也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呀!

隨著呂不韋的離開,雖然昌平君進位拜相,但華陽太後一族近乎全滅,原先許多唯昌平君馬首是瞻的朝臣官吏都已不在,楚系宗親一脈的實力反而不如以前。自己是大權在握。

但嬴政並不敢貿然接回太後,他不知道,一旦他要接回太後,華陽老太後會怎麼想,昌平君會怎麼想,那些府中全亡,盡留一身的朝臣會怎麼想。

甚至他都不敢去試探華陽太後的想法!

可是,對母後的思念卻是一日勝過一日!對母後的愧疚一日勝似一日!

蒙氏在這次嫪毐之亂中,也是受創甚重。

可嬴政知道,蒙恬值得自己信任,不用任何理由,憑自己對他的了解,蒙恬就是他應該相信的人。

所以,嬴政才讓蒙恬暗自出宮,到雍城去看看母後過的怎麼樣!

听得母親眼楮失明,嬴政大哭不止,蒙恬勸慰許久,嬴政這才收住了眼淚。

嬴政又問太後飲食起居,蒙恬一一答了,嬴政默然許久,問道︰「蒙卿,如果寡人接回太後,卿會恨寡人麼?」

蒙恬臉現悲色,道︰「大王,臣弟和全家之死甚冤,只不過這是嫪毐之罪,太後當時不過受嫪毐蒙蔽而已,臣並不怨太後!」

「太後如今視物不明,皆為思念大王之故,大王接回太後以盡孝,此乃正道,臣焉能有怨恨之心?」

嬴政听蒙恬這麼說,心中一暖,略略沉吟,道︰「只怕眾臣之心,不似卿這般忠直。」

「去雍城一事,還需守密,不可張揚!」

「卿去精選幾位妙手醫士,著人送到雍城為母後診治,看看可有回春之術!」

蒙恬一一應了,見嬴政再無交代,這才退了出來。自去安排醫士之事。

昌平君離宮回府,想起蒙恬乃大王素來親近,如今這行蹤神秘,卻是讓人無法放心,于是吩咐人暗中讓人查問東西關卡,這才得知蒙恬是離都西去

昌平君當即想到了軟禁在雍城的太後趙姬。果然,兩日後雍城消息傳來,蒙恬前去探望了趙太後。

想到趙太後,昌平君不由警惕,莫非大王想接回趙太後不成?

自己兄弟一家,雖然全部是慘死在嫪毐之手,但當初要沒有趙姬撐腰,嫪毐也不會有這等機會,趙姬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沒有廢掉太後之號直接處死,已經是放她一馬,還想回來高坐太後之位,嘿嘿,想也別想!

倒要看看大王怎麼開這個口!

從此以後,昌平君十多天的功夫,政事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只是心里準備著,一旦大王提出此事,自己一定要當場給大王堵回去,決不能給大王留一絲余地。

轉眼過了將近一個二十多天,甘羅再次出使趙國歸來稟報,趙國使臣已經出發了,為首的乃是假相李牧。

听說是李牧為使,昌平君不免一愣︰「李牧?李牧不是鎮守趙國代郡麼?什麼時候回的邯鄲?」

這個甘羅倒是清楚,笑道︰「回君侯,李牧確實鎮守代郡。臣這次到邯鄲沒兩日,就听人說,因龐煖年老,精力不濟,趙王深恐龐煖年老體弱,誤了國家之事,所以招回了鎮守代地的李牧,有意拜李牧為上將軍。只是據臣所知,李牧回來之後,並不願意留在邯鄲掌管大軍,故而趙王授假相之號以重其位,派他到咸陽置酒。以臣之見,待出使完畢,這李牧只怕直接就回代北鎮地了。」

昌平君一笑,道︰「趙王當初為了對抗匈奴,應李牧所請,將軍政全權盡托付其手,集數年之力,一舉攻殺匈奴十余萬,威震北疆,諸虜遠避。李牧在邯鄲可是自在的很,如非不得已,李牧他是不肯跳到邯鄲這個泥坑里的。」

昌平君說的還真對,李牧確實不想回邯鄲任上將軍。

他出鎮代地十多年,匈奴一戰而退出千里之外,代北之地,可說是兵強馬壯。北邊目前的防御壓力並不大。但是,太原郡卻已經成了秦國的地盤,秦國的勢力已經到了代地的背後。

秦國的實力擴張太快了。如今齊國自守,韓魏日衰,已經從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中恢復了大半元氣的趙國,肯定是秦國的眼中釘,肉中刺。

河內、東郡、河東、太原,這幾年陸續被秦國納入版圖,上黨郡目前只有和順、閼與少數幾個城池還在趙國手中。有這幾個城在,秦國東出井陘總是有所不便。這幾個城的存在,也使得秦國沒法在南北兩路之間自由調動大軍。

如果連這幾個城池都被秦國給拔了去,太行山脈之地利全為秦所得,秦或東出,或北上,運動自如,趙國是防不勝防呀。

而且,如果秦出井陘,站穩了腳跟,則代地和本土之間,可就被秦攔腰截斷了。趙國首尾不能相顧,平原月復地也就全部成了戰場。

真要形成這局面,別說和秦軍正面作戰勝算不多,就是勝了,打上幾次之後,趙國的元氣也就耗的沒了。

趙國要想和秦國長期抗衡,還需要大勝一仗,爭取把太原郡拿回來,太原上黨兩地,多有險阻,趙軍憑險固守,足可屏障代地、中山、信都、巨鹿等地,南邊又有漳水、長城、邯鄲堅城。對于秦來說,想對付趙國恐怕還真不好下手。

雖然還沒和秦國正面對壘過,不過秦軍的實力,李牧還是清楚地。

如果不能制造有利戰機,硬踫硬和秦軍正面對壘,怕倒是不怕,但要想取勝困難不小,更別說大勝。

所以,燕丹的將計就計,李牧覺得很是個辦法。

當然不是毫無理由的就相信燕丹的說法,而是李牧知道,以燕國的實力,現在是不敢惹趙國的。

燕國結盟秦國,也是被趙打的沒辦法,生怕再受趙的欺負,才會親近秦國,以為奧援。

既然燕丹有意和趙制秦,對付趙國最大的威脅,這有何不可呢?

最少是多了一個給秦國布下陷阱的機會。

如果真的能誘秦入套,趙國在上黨之地,大勝一仗,然後自己在揮兵南下,還真是有機會拿回太原郡呢!

太原乃是趙氏起家之地,土地肥沃,人口也不少,拿回太原,不但可以屏障中山,更可增加不少的人口土地。自太原再往南,過霍邑之後,就是平坦、富庶的河東之地。

正是有了揮軍南下的念頭,李牧才接了出使秦國置酒的使命,一來可以親自看看秦國的風土,對秦王政、熊啟等人有個直觀的認識和判斷,二來麼,回代北之時,也可沿途察看一下河東太原的地理山川。

從邯鄲,過漳水,然後到了鄴地,停留半日,繼續前行,就進入了秦境,察看一路地形,李牧不禁搖頭︰

這鄴地九城,散步在漳水之南,自此到大河北岸,都是一馬平川,毗鄰秦國東郡、河內兩郡,其間既無山險為阻,也無河川為礙。

如果秦軍自河內、東郡出兵北上,徑直就可直逼城下。這幾個城池不大,人口也都不多,加上城牆修的並不高峻。如果秦國大舉進攻,這幾個城可不太好守呀。

在這些城里,多放些兵馬守衛,一來糧草消耗太大,二來因後面就是漳水,如果秦軍大軍直接突擊到漳水一線,阻住趙國援軍,然後將這幾個城池分割包圍,那這些城池肯定最後還是守不住的。放兵馬越多,損失越大。

可要是這些城池棄而不守,讓秦軍輕而易舉佔了這些城池,則秦軍在漳水長城之下可就有了立足點。趙軍的長城就成了直接受攻的第一線。秦軍的攻擊可以任意選擇攻擊方向,毫無後顧之憂。這對趙軍的南線防守可太不利了!

李牧掂量許久,覺得應該在這漳水之南,臨近漳水,修兩個大城,將九城之民,轉而移居大城之內。其他地域為虛佔之地。如果秦軍來攻,則趙以這兩個大城為樞紐,固守長城一線。

秦軍如果要攻擊長城,則這兩城之軍,可以出擊秦軍側翼和後背,秦軍只能把進攻的主要力量用在這兩個城池之上。

秦軍攻擊這倆城池,因城離漳水不遠,秦軍無法分割包圍兩城,則趙軍主力在後,可以隨時支援城池守衛,二來可以相機渡河擊秦的側翼。如此進可攻,退可守,遠勝于目前這樣的防守態勢。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斬秦最新章節 | 斬秦全文閱讀 | 斬秦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