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明朝 正文 第三百八十八章 無敵艦隊初設想(上)

作者 ︰ 紅色四月

銳壓抑住內心的興奮,站起身來從架拿過一卷圖案朝貝阿特麗絲笑吟吟地說道︰「小姐來看看這是什麼,我想你一定會感興趣的!」

貝阿特麗絲好奇地走前去將圖紙展開,眼楮頓時一亮,再也不肯將視線從圖紙挪開,女神般美麗的臉露出激動和興奮的神情——

王銳見狀心中更是暗暗高興,他當然不會只听貝阿特麗絲說了,而是要檢驗一下她是否具有真材實料,所以才拿出了這張圖紙來試探。

眼下看了貝阿特麗絲的樣子,王銳心知她的確沒有說大話,至少也是個懂行之人,否則絕不會有這樣的反應。因為他拿出的這個圖紙可是非同一般,那正是一張鄭和寶船的總體構造圖!

當年鄭和病死後,下西洋也隨之被停止,所有寶貴的資料都被封存了起來,這一沉睡就是200年的時間。

早在重開海禁前,王銳就已經想到鄭和當初肯定留下了資料,所以命令內衛清查,果然將所有的資料完好無損地找到。這也算是不幸之中的萬幸,當初的大明雖然錯過了成為海洋霸主的機會,但總算將那些寶貴的資料保存完好,現在終于落到了能讓它揮出應有作用的人的手里。

王銳得到這些資料後如至寶,當下小心地保存起來,等待它能夠揮作用的那一天。

眼下終于開海禁,又揀到了貝阿特麗絲這個寶貝,這些已經沉睡了200年的寶貴資料終又盼到了重見天日的時刻!

貝阿特麗絲全神貫注地看著圖,似乎忘記了王銳等人的存在。

過了差不多小半柱香的功夫,她才終于抬起頭來,臉充滿了不可思議的神色說道︰「神奇!真是太神奇了!不知這圖紙國公大人是從何處?」

鄭和下過西洋假。但卻還未遠渡重洋到過歐洲大陸。因此其時貝阿特麗絲自然不可能知道中國早在200年前就出過這麼一位偉大地航海家了。

王銳聞微微一笑是將鄭和下西洋地事情簡要說了一遍。並告訴她說這張圖紙畫地就是當時下西洋時地鄭和寶船。

貝阿特麗絲听罷忍不住面露驚訝之色。當下連聲說道︰「了不起!真了不起!那位鄭和大人是個了不起地航海家!大明地造船術也一樣地了不起!」

也難怪貝阿特麗絲要贊嘆了。別說是她。就算是她地那位著名老師和所有歐洲地造船大師來看了這張圖紙一樣會驚訝、贊嘆。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海戰地主戰場在地中海。其形式是接舷。跳幫。用步兵進行肉搏決出勝負。火炮雖然已經裝了軍艦。但尚未揮主要作用時候在歐洲水域中從事貿易和戰斗地船舶類型主要是槳帆船。

典型槳帆船地甲板是單層地。分成3部分。船是作戰平台。船尾是?樓和艙房。中部是槳手劃槳地地方一條中間過道分成左右兩部分。甲板長約120尺。船中寬度15尺。

這類戰船造型輕巧,框架由龍骨和肋材組成,外面再覆以端部拼接而成的船殼板,此法在北方被稱為平接建造,甲板高出龍骨只有5或6英尺。

船的單根輕型桅桿掛有一面大三角帆也稱「拉丁帆」,那是典型的地中海三角帆。這種帆可讓槳手在槳帆船順風航行時得以休整在戰斗時帆就被收攏並吊起。

一門大炮和一些小型火炮架在船,在樓平台下向敵人開火。高出水面的部沖角帶有撞角或尖鐵,軍用槳帆船由吊掛在柱的舵來操縱。

在戰斗中,它朝著敵船駛去,火炮齊著混亂,槳手們使勁劃著船槳沖角的尖鐵撞入敵船部的工作區,此時尖鐵起著橋梁的作用兵借此得以登敵船。

這種槳帆船即使在地中海也並沒有良好的適航性,在大西洋則更是如此。航行時必須承載近船的大炮的重量,在下風時還要受舷外支槳托架和劃槳的影響。

因此當新的航路被現、偉大的大航海時代開始後,這種槳帆船就在大洋被淘汰,而被全帆裝船所取代。

全帆裝船很多都裝了桅和1根艏斜杠,因此一艘三桅帆船至少有5面受風帆︰斜杠下的斜杠帆、帆、主帆及其的頂帆、還有尾帆,這種類型的船通常被稱為「卡拉克」。

它的船體可以通過樓和樓甲板,以及伸出艏柱的艏樓而區分出來。在所有的此類船中,後桅或四桅船中的兩根尾桅,都掛有大三角帆,這是典型的南歐縱帆。

在北歐,主桅、桅以及斜杠都掛橫帆,它是一個混合帆系統,有時主桅以及其他桅分成兩部分,而頂部則獨立裝有它自身的桅和帆。

這時候,600

船已十分普及,而且全帆裝船的展使得到美洲以環球的探索性航行成為可能。

但是「卡拉克」帆船也並非是完美的,它的艏樓與樓過高,極易招風,使船在逆風時不易操縱。

伊麗莎白時代的約翰金斯爵士看到了這一點。他降低了艏樓,尤其是樓的高度,同時還用方形的船?代替原來圓形的船?。這樣的新設計船型相對狹長,航速較快,在逆風中操縱性極佳,被稱為「蓋倫船」。

西班牙帝國無敵艦隊威風凜凜的「卡拉克」型帆艦就是因為操縱性不佳,從而在15年7月的海戰中敗給了英國以噸位較小的「蓋倫」型風帆戰艦為主力的艦隊,這次海戰也標志著西班牙海霸權的衰落與英帝國的崛起。

「蓋倫」型船的巨大成功使得它在帆船時代結束之前一直是軍艦,包括戰列艦的設計標準。其中,對適航性與火力的要求是壓倒一切的條件,以便在戰斗時搶佔有利陣位,揮優勢火力。

17紀,英荷戰爭的主力帆艦均為清一色的低舷、橫帆、兩舷裝備加農火炮多艘這樣的艦只排成一個長列以揮兩舷的火力優勢,這也是「戰列艦」這一名稱的次被使用。

這一時期,隨著造船技術展,帆船戰艦也日趨完善。

英王查理世時1637年,由造船大師彼得特建造的「海主權」號的噸位已達到1500:,長232英尺約70米。造船所需的木超過了肯特和蘇塞克斯附近森林所能供應的數量,木材必須從英里以外的諾森柏蘭運來。艦有04門火炮。20門60,門30,32門1磅,門9磅艦裝飾奢華,雕刻精細,是當時造船工業的結晶,為世人所驚嘆。

到了1紀,1500:左右的帆艦已不再罕,兩三千噸的巨型帆艦比比皆是。其中1765年下水,177年服役的「勝利」號戰列艦是歷史最大,最著名的風帆戰列艦之一。它作為英國傳奇式的海軍司令納爾遜的旗艦參加了著名的特拉法加大海戰,英國人憑此役抵擋住了拿破侖的進攻。

「」號戰列艦全船總長92米,船體長603米,水線長567米,船體水線寬152米,甲板寬1211米,吃水76米,排水量2162噸,艦裝備火炮04門,全艦人員50人。

拋開火器的水如何不論,像這種海的「巨無霸」已是造船工業的顛峰結晶。即使在這個時代,想要造出排水量達萬噸以的木制帆船恐怕也是絕無可能之事。

而根據記載,鄭和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六十二」。依照這一尺度,鄭和寶船將長達135米,排水量近2萬噸,甲板面積約相當于一個足球場大小。這已經達到今天一艘小型航空母艦的水準了,絕對是當時海無可爭議的巨無霸,充分顯示了明代中國驚世駭俗的造船水平。

不過也有一些學認為如此巨型的木帆船在中國明代不可能出現,另外,有專家認為,明永樂年間,朱棣施政辦公的大殿奉天殿太和殿,是當時最大的木結構實體。其大小也不過寬6396米,深3720,高3505米。而大號寶船僅船樓的面積就大大超過了它,從封建的宗法禮儀講,作為宦官的鄭和乘坐似乎有越之嫌。

這在今天已經成為了一個永久的謎和爭論不休的話題,無論支持與反對都各舉例證來說明自己的觀點,而且似乎也都有道理。

王銳對此也頗為好奇,所以在拿到資料後就仔細研究過,並且詢問了不少相關的人,總算是搞清楚了鄭和寶船之謎。

原來大號寶船的確存在,相關的數據也和史記載的出入不大。但它並不是一種實用的船只,也不是下西洋船隊中的一員,而是作為皇帝御用,夸耀皇家與大明天朝之威所建造。說穿了,那只是個擺設而已。盡管如此,它還是體現出了明代造船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凡的高度。

而鄭和下西洋所乘坐的旗艦實際是「二千料海船」,這里的「料」是一種容積單位。

也是說真正下西洋的鄭和寶船長約70米,寬15米,排水量1500:左右。

這比起大號寶船來自然是差得遠了,照「勝利」號戰列艦也略遜了一籌。但別忘了它在200年前就已經出現,比「海主權」號絲毫不差,也是說領先了西方的造船技術足足有200年!又怎能不令貝阿特麗絲驚訝、贊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明朝最新章節 | 混在明朝全文閱讀 | 混在明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