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路 第七十三節 豐收

作者 ︰ 老茅

金秋的九月,湘贛邊境的槍聲剛剛平靜,漢軍境內迎來了一次豐收,難得今年老天開眼,江西、淅江、江南省,漢軍所佔之地大部分地風調雨順,莊稼長勢自然良好。

江南以水稻種植為主,到了九月時,一眼望去,整個田野全是沉甸甸壓彎了腰的稻穗。

輕輕撫模著金燦燦的稻穗,不少老農眼中都含著淚花,不用等收害完畢,他們已經可以預見到農田的產量,每畝地幾乎都達到最好年份之時。

今年漢軍免了漕糧,又不用交火耗,雖然正稅和以前一樣,可是已經大大減輕,交完糧後自家還能留下不少,除了留夠自家所需的糧食外,還可以賣掉一此。

賣糧後做什麼,或許可以給自己的婆娘買上幾尺花布,上次給婆娘做新衣時不記得是哪一年了,四年前,還是五前年?老大也不小了,十八歲的小伙子,趁著手頭寬裕一點,該給他說一房媳婦…………

要說,還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好,以前就是有好年景,交完了各種糧,落到自己手里也不會有多少,除了地主老財誰還有糧賣,自己吃都不夠,如今自己也能賣糧了。

普通農民如此幢憬,漢軍對于今年糧食的豐收也極為重視,王韶親自帶人到各個縣鄉巡視,並漢王令,要求各級官員組織好百姓的秋收工作,務必使得糧食做到顆粒歸倉。

農業是一切的基礎,漢軍重視商業,工業的發展,卻並不等于不重視農業,無論什麼時候糧食都是一個政權的根基,若是沒有足夠的糧食,商業也好,工業也好,都是無根之萍。

除了這些,漢王還下令要做好秋稅入庫工作,嚴禁大戶逃避賦稅也嚴禁稅吏以種種借口對農民進行盤錄。

蘇南這些漢軍佔領較早之地,稅吏都經過一番清理整頓,以往那些漏習難改的稅吏都被清退,王韶並不怎麼擔心,他擔心的是江西、淅江那些新佔之地由于漢軍人手不夠,留用大量日吏,這些日吏沒有經過清查難免留下諸多惡習,如果他們上下其手,盤錄百姓,漢軍減免的各項雜稅就成為有名無實,不但敗壞漢軍聲譽,甚至會侵毀根基。

為此王韶下令從軍中抽掉了近萬官兵,分赴各縣,對這次秋稅入庫進行監督,這番舉獵取得了效果,共有上千名稅吏在檢查中被發現問題他們或與縣令勾結多征稅,然後層層平分,或是欺瞞上層,利用漢軍新任命的縣令不熟悉政務機會征稅自肥。

滿清落後的稅收體質,使得中央定下來的稅收到了下面被層層加碼,根據估側,民眾實際負擔是中央收上來的稅賦四至六倍左右庚子事變後至滿清滅亡的短短十一年,滿清財政收入一下子從不足億兩增長到三億多兩固然有生產發展,銀兩貶值的原因,最大的原因還是為了賠款,不得不進行的稅收改革,這一改,財政收入增長了三倍,其間漏洞有多大,可想而知。

對滿清來講,這種漏洞習以為常,反正大家一起發財,苦的只是普通百姓,漢軍對于這種現象卻采取了零容忍態度,被抓獲的上千名稅吏,連同與他們一起勾結的上司、鄉伸,在證據確鑿之後,全部處于斬刑。

一次殺千人,除了戰場再也難見,一時之間,淅江、江西兩省人頭滾滾,幸運逃過一劫的官員和稅吏都噤若寒蟬,再也不敢心存僥幸之心,開始兢兢業業做事。

到了十月份,漢軍秋稅已經全部入庫,這次不但是百姓豐收的一年,漢軍的稅賦也獲得了大豐收,其中江西入庫四百五十萬石、淅江入庫三百萬石,蘇南半省之地入庫四百萬石,三省合計,秋稅一項漢軍入庫一千一百五萬石。加上夏糧有近五百余萬石,二頂合計,漢軍今年田賦上升到近一千六百五十萬石。

以二省半地,田賦一項就達到一千六百五十萬石,如果是被滿清官員听到,肯定會認為漢軍橫征暴斂,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漢軍每佔領一地,都進行了重新丈量土地,此時各處耕地基本都已經開發出來,江西耕地達到四千余萬畝,淅江少一點,二千六百萬畝,江南半省之地也達一千三百多萬畝,漢軍境內的耕地已經達到了八千萬畝,平均每畝賦稅在二斗左右。

這是總稅,除此之外,農民不用再交什麼其他雜稅,南方一些肥田畝產達到四石、五石,瘦田也有二石以上的產量,平均產量可以過三石,每畝只需交納兩斗賦稅,自然不算高,許多農民都是歡天喜地的交稅,交完之後剩下的糧食就全歸自己所有。

當然,這是自耕農,如果是佃農,生活肯定要苦得多,他們除了稅,還要交租,這個租比稅還要高許多,不過,沒有其他亂七八糟的雜稅後,日子也要好過一點。

秋糧的入庫,漢軍上下都喜氣洋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不然,沒有糧食,再多的錢也無用。

一個成年人每年大約要消耗四石糧左右,軍隊消耗更大,五石足夠,一千六百五十萬石糧食,夠三百余萬人一年所需。漢軍經過再次擴充,人數也不過十萬,加上警龘察,教師、官吏等,也不超過二十萬人,收上來的這些糧食如果全部留著,足夠漢軍十五年所用。

不過這點糧食放在全國來說卻是杯水車薪,四萬萬人,一千來萬石糧,擱在每人頭上不過二三升,就在今年的七月,黃河在豐北廳工西壩決定,整個河口寬達三十余丈,洶涌的河水從黃河咆哮而出,一下淹沒了無數家園和良田,致使數十萬人受災。

而清廷正忙于與太平軍和漢軍作戰,根本無意也無力救災,這次水災,使得蘇北、魯南餓殍載地,尸骸遍野,不少人紛紛向蘇南逃荒,這才沒有餓死。

此時的黃河正值災難頻繁之時,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再過幾年,黃河將會經歷近代最後一次改道,奪大清河入海,黃河入海口由黃海改為渤海,這樣的災難將遠勝于以前任何一次決口,造成的難民不是幾十萬,而是數以百萬計。

因此漢軍雖然糧多,卻沒有賣糧,反而開始有意的屯積糧食,王韶知道,現在不借著眼下所佔之地富裕之機屯積糧食,等到以後地盤擴大,境內流民四起時,想屯糧食也沒有地方屯。

漢軍這種做,使得境內的糧食並沒有因為豐收而價格下跌,農民手中開始有了點余錢,帶動了布料,白糖、農具、副食等產品的消費,又使得商稅大增。

十月份,寶山第一造船廠傳出喜訊,排水量達一千二百噸的海級鐵甲艦下水,這艘鐵甲艦的下水,使得漢軍造船技術又上升了一個台級。

這艘鐵甲艦被取名為海蛟一號,中間多了一個蛟字,不再直接以海一,海二這樣的數字命名,以後的海級鐵甲艦將會越來越大,除了海蛟還會有海龍、海王、海皇…………對鐵甲艦命名。

海蛟一號上裝載有十二門大炮,其中四門相當于洋人的八英寸口徑,八門相當于六英寸口徑的火炮,這樣的火力雖然比不上馬修佩里艦隊中的兩艘大船,可是對付兩艘護衛艦卻是綽綽有余。

除了船廠外,鋼鐵廠也傳來了好消息,經過第一鋼鐵廠工匠門日夜鑽研,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煉鋼方,采用這種方,煉鋼的效率是以前的數十倍,一直因憂漢軍的鋼材產量不足得到了突破。

這種新型的煉鋼方就是將生鐵放入轉爐中,然後吹入高壓的空氣,生鐵里面的各種殘渣會很快折出,這種方同時也有一名英國人發明,他的名字叫貝塞麥,後來將這種練鋼方稱為貝氏轉爐煉鋼。

貝氏轉爐煉鋼直到一百多年之後還運用,只是將空氣換成了純氧,本質卻是一樣,采用這種方後,鐵與鋼之間的這道瓶頸頓時打破,漢軍每月的鋼材產量將會由三百噸提升十幾倍,變成四五千噸。

鋼廠產量的提高,最高興的就是兩家造船廠,他們再也不用為每月僅有的二百噸鋼材如何分配而發愁了,而是轉化為每月如何消化掉近千噸鋼材而煩憂,不過這種煩憂相對于以前,那絕對是幸福的煩憂。

除了造船廠受益外,機器廠、槍炮廠也是大受鼓舞,機器廠也是用鋼大戶,以前鋼鐵廠產鋼不足時,機器廠不得不采用熟鐵鑄鐵,如今都可以換成鋼材。

在德國人的協助下,漢軍一家年產五千支德雷澤步龘槍的兵工廠已經建設完畢,加上漢軍自己改建的兵工廠,明年兵工廠的步龘槍產量將達到二萬支的規模,除了步龘槍,還有大炮,炮彈、手雷,這些加起來,消耗的鋼材也不小。

海蛟一號下水後,漢軍的水師已經有四艘鐵甲艦,總噸位達三千噸,這個實力對付洋人遠遠不足,對付清軍水師卻綽綽有余,不能讓水師無所事事的待著,王韶頓時將目光放在了台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列強路最新章節 | 列強路全文閱讀 | 列強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