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擇臣臣也擇君……再說投靠原則論
(1)萬物之始,必有一種子,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具體的就是第一桶金姓誰,這是一切的關鍵
假如開創事業之初,老大有一百個人,老二獨立成軍,有五十個人,那老大的股份就是百分之六十六,而老二的股份有百分之三十三。隨便說一句,為什麼老大老二有股份之說——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就就算是在古代,老大老二出戰得勝,可以擴軍了,你當老大的能夠不讓老二擴軍,不讓老二分享利益嗎?當然不可以,因為當時你如果這樣干,人家一看就知道你不是好主子,根本不會再有人來投靠你,所以許多主君在開始時,寧可自己吃虧也要留住人才,但是這樣一來,就導致了老二勢力過大,有藩鎮之憂
好,然後就發展了,按照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理論,那假如發展到一萬人,那老二的勢力就會擴大3300人。可是問題是老大雖然還zhan有優勢,但是同時負擔也重——老大必須負擔整個系統的財政來源,必須負擔非戰斗系統的開發,必須承擔主要戰爭任務,並且必須把自己的力量委派給他人指揮,而老二不需要擔心財政問題,不需要自己去種田,只需要要吃要喝要兵餉並且按照比例來擴大黨羽就是了,這樣的話,老大力量分散,而老二力量集中,嘿嘿,為什麼有人說尾大不去,黨羽滿布朝野,就是這個了
在現代經濟體制上姑且不論,但是在古代封建天下之爭時,這樣的情況下,難有善終啊,老大不會允許老二繼續發展,老二又覺得當初老大只有一百人時自己鼎力支持,才有今天,怎麼可以過河拆橋?
所以投靠人的第一個原則就是︰對臣而言,假如投靠創業之初的主君,自身力量不能超過主君的二成,否則日後就是魚死網破的結果,對君而言,假如自己在創業之初,那假如臣下帶來加盟的力量如果超過二成,那很可能日後是尾大不去,自成藩鎮的結果
古代的人對這方面的事情非常敏感,所以他們不會在創業之初帶兵投靠,打個比方說吧,曹操起事了,招募了二千人,而你在當時有兵一千以上,那你去投靠,雖然說對曹操來說是雪中送炭,但是你的下場會怎麼樣呢?大概就是身死族滅的下場吧,但是你如果只帶親兵一百上前,卻是可以立封大將,受其重用,日後也是第一批擁戴的從龍之臣
所以假如真的回到了三國,就算你一言驚人,讓那些人佩服的五體投地,心中有了投靠你的念頭,但是如果聰明的話,也不會直接投靠你,他們只多只會支持你一點黃金白銀,沒有家族的也許還可以只身投靠,有家族的,就要等到你起事集兵,力量相對強大之後再來加入,這樣你放心,他們也放心
(2)主君的出身和取得事業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功臣的結果
中國歷代皇帝的所作所為,其實和皇帝本身的才能、出身,取得事業的手段息息相關,皇帝出身越低,特別是那種沒有讀書的家伙,那基本上對功臣的手段越是慘烈,正因為自己出身低,所以他知道英雄不論出生,而猜忌的對象的範圍就非常大,所以波及的範圍就廣,更因為不讀書,所以沒有道德的限制,唯利是圖,不怕留惡名,所以手段殘酷,同時,那些不靠戰爭而靠權謀上台的主君,也必猜忌甚重,隋文帝就是如此
而像李世民這樣的皇帝,他本身就是高官門閥子弟,所以精通政治和用人,而且正因為世代門閥,臣下親兵都是幾代忠誠,基本上還是有很大好處的,因此對臣下也有基本的信任,而且他的底子厚,也不怕功臣暗中將他架空了,再加上他個人的才能比較高,所以他也不怕將領造反,這樣的話,他的猜忌範圍就相對縮小了許多,手段也相對溫和了許多,大部分功臣還是可以善始善終
當然,這些其實都是外因,關鍵還是主君個人的胸襟、器量的問題,但是這些外因就是主君的社會烙印,不可小視,所以臣下擇君時,在不是很清楚主君個人的胸襟、器量時,首先必須考慮他的社會烙印問題,所以在三國時,許多人選擇袁家作為主君,也不是說沒有道理
不過,亂世之中,必須先獲得勝利才有說其他的本錢,論功行賞也是得天下之後的事情嘛,所以主君的個人才能和器量的大小,始終是人才選擇主君第一要素——假如主君才器不行,半途就被滅了,那就什麼也沒有了
再說才高震主功高蓋主之事,其實臣下的才能可以比主君高上一籌,這並不是要害之處,畢竟主君如果沒有比自己才能高的臣子就無法成事,那種只要奴才不要將才的人是根本不會獲得勝利的,除非這個人本身就是天下第一才——不過臣下的才能是有其極限的,高出一籌,如果落在寬厚的主君身上,是會珍視之,為大將閣相之用,但是如果高出三籌呢?這就超過了主君的容納範圍,就算李世民宋太祖這樣的皇帝也不由暗生猜忌,那如果高出五籌呢?這沒有什麼話說,必死而已——其實功勞也是一樣,其功如果不超過總功勞的一成,那就可以封公拜相,但是如果超過三成,就會走狗烹了
(3)為臣者選擇君主的總結
第一︰見其主君的才器是否可以達到勝利的最低標準?如果達不到勝利的最低標準,那就算了,投靠了也是半途而滅的下場,何必把自己身家性命拉上去送死呢?又不是白痴
第二︰又自問自己的才器在主君之下,還是超過了主君?如果超過了主君,又超過了多少?如果僅僅超過一點,那還可以繼續考慮,假如超過了一定限度,那就算了,不給予考慮
第三︰主君的出身是什麼,如果在上面條件都滿足的情況下,又有多個主君可以選擇,那寧可選擇出身好的,讀過書的,不要選那些流氓赤窮的出身的,其實我覺得中等階層出身的最好,因為太高的身份同樣有不好的弊端(這點以後再說),以免日後成功了也沒有好下場
第四︰主君的才器的主要特點是什麼,是權謀型,還是將才型?在上面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寧可選擇那些堂堂正正的君主——那些卑鄙的事情自有人干,無需擔心,但是主君沉迷于陰謀之中,其心性必陰毒苛刻,不是好主君
第五︰那差不多已經選擇完畢,這時就要看主君的力量了,主君已經謀士如雲,將才如雨,那投靠上去也沒有出頭日子,當然,如果僅僅想謀個官職,得個中下封爵,那投靠也無所謂,但是如果主君力量太差,這時就不能帶兵投靠,這樣會有不測之禍,不過如果自己沒有多大實力,但是有著才能,可以只身投靠,只是當時創業艱難,必然要吃點苦,甚至會遇到危險,這就看你的選擇了,當然,最好的時機就是主君已經撈到了第一桶金,但是還沒有多少人才時投靠,雖然不算第一批兄弟,但是也是早期從龍功臣,投靠上去就正好有位置給你,呵呵,這時最舒服啊
(4)不過,在亂世,其實又有幾個真正的開國明君?開國之後,有幾個開拓功臣可以善終?時不由己,命不由己,兵荒馬亂你必須找人自保,有時由不得你挑選,再說地方豪強,那個不想攬人以壯聲勢?禮賢下士的有之,持強蠻干的亦不會少,記得姜子牙到了封地,第一件事情去征招當地的兩位賢士,結果人家不來,第二件事,就是把人家抓來滅了。原因就是不能為我所用,留之何益,須知匹夫無罪,懷壁其罪,有才能就是一種罪過,命運是由不得個人的,不過這樣拉來的人才,其忠誠心可想而知了,有的就是裝瘋賣傻,亂出主意,或者根本就是一言不發,一力不出,有的拉攏部屬,黨同伐異,心懷異志,有的平時唯唯是從,但是一到關鍵時,就反水率部投靠他人,所以這種方法不會獲得真正的人才。
隨便著一句,偶是非常善良的人,山不就我我就山
(1)對主君的器量有數之後,再以這個標準乘0.8,就是偶為臣子時的能力值了,有了這個準備後,那天塌下來也無能為力呀,自有比我強的人頂上去
(2)我的定位是排列在第三階(主君不算),這是有講究的,第一系列的名將名臣,對外負擔大戰惡戰的責任,對內承擔主君的猜忌,太辛苦太危險了,偶不干,積極把這排位置讓給他人(偶真是善良啊)
(3)第二階也很危險,通常都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角色,再說他們也非常辛苦,通常是在內政或者軍事的第一線,偶怕怕,還是讓其他人爭先恐後的上吧,偶讓賢
(4)第三階雖然不算權傾一方,但是也是位高權重,而且工作比較輕松,危險比較小,油水比較足,再說主君清洗之後總要有足夠才能和經驗的人主持政軍事情,除非瘋子,或者瘋狂的天才,不然的話一般不會連這個階級也清洗,安全系數比較高,也許日後還可以獲得重用呢,再小也不行,因為很容易變成犧牲品和炮灰
(5)按照我的想法啊,什麼公爵和元帥都是空餃,唐宋之後就不能真正裂土封國了,那爵位高了又有什麼用?至于元帥更是無聊,反正我覺得元帥真正能夠掌握的兵權還不如一個中將呢,讓那些紅了眼楮的人上吧,偶不爭
(6)如果打仗呢,以少勝多實在太顯眼了,能夠打也不打,除非威脅到偶的生命,以多勝少者才可以打,這比較普通,比較不顯眼,讓皇帝的眼楮注意著那些驚才絕艷的家伙吧,不過雖然不出名,但是也是勝多敗少,而且用兵正大,積累起來的功勞也不算少,而且讓皇帝放心,覺得偶是誠懇厚重可用之才,如果在政治上呢,那些得罪人的事情讓那些天才謀臣和改革家去搞,偶老實按照法制,正正大大內政有得,得皇帝「一個老實人,能夠干實事」一句話,那我就開心了,對皇帝的進言的謀略,也多是老成之言,不搞什麼毒計陰謀(陰謀毒計太厲害了,會使老板自己也會覺得心驚,實在對自己不利)
(7)這樣的話,偶就是實力階級了,平時不起眼,但是老板得勝了,那自然還少不了偶的一個伯爵之位(公侯讓給他人吧),弄個榮華富貴回家,如果老板失敗了,那掌握實力的偶,出路很多,反正總少不了富貴榮華
尋思︰偶真是善良又謙虛者,偶的口號是——有困難,請能人上,有危險,請志士上,大富大貴請那些天才先享……這就是偶的為臣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