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末年風雲錄 第九十九章 真人 

作者 ︰ 肖申克117

邠州官衙內,新任靜難軍節度使折從阮皺著眉頭,听著部下軍吏們陸續匯報來的情報,一言不發。

他是三天前抵達邠州的,初來乍到,兩眼抹黑,他急于了解慶州的情勢,可本鎮轄內的軍吏們了解的並不比他多多少,只知道目前慶州一帶雖然並不太平,並且已經野雞族隔斷交通,但還未收到慶州被燒殺一空的最壞消息。

這也算是一件好消息吧。折從阮如此想。

「北海侯到了哪?」折從阮問部下們。

回答他的是牙校李處耘︰「據說三日前有一隊不過百來位人馬的禁軍打著韓侯的旗號,過了潼關。不過令公留在陝州的人並未報告說迎到了韓侯。」

折從阮是從陝州移鎮邠州的,陝州及潼關是韓奕西去必經之地,故他特意讓人留下等韓奕,雖然他完全可以倚老賣老,不過折從阮還是做了些官場上你好我好的事情。

「他在搞甚麼明堂?」折從阮不禁有些微怒,「皇帝敕命十天前就下了,他就是爬也爬過了潼關」

「人家可是皇帝跟前的紅人,韓侯這分明是慢怠令公。」李處耘說道。

「韓子仲不至于此吧?」折從阮不相信。

「依屬下淺見,韓侯東來,不就是個天子監軍嗎?慶州野雞之亂,令公一人足矣踏平,到時候令公免不了要將大半功勞記到他頭上,屬下再說句或許會讓令公不高興的話,令公萬一要是敗了,或者出了差池,韓監軍就會將罪責全推給令公了。」李處耘頓了頓,「所以,依屬下拙見,令公不如耐心等他來一同參詳軍謀。」

「處耘這些年長見識了。」折從阮咧嘴笑道,臉上的皺紋如同犁過的土地,他一只大掌猛地拍在李處耘的肩膀上。

折從阮表面上在夸獎他,可李處耘心里卻忐忑不安︰「令公,屬下是否說錯話了?」

「皇上敕令上說的清楚,我是正使,韓小子是副使,老夫何必看他眼色行事。再說我觀他言行,也並非小人,處耘多慮了。」折從阮自信地說道,「我折從阮是甚麼人物,天下人都清楚的很,皇上也清楚的很,老夫沒甚麼大本事,但這把老骨頭可以賣給天家」

「野雞族小,可截斷鹽道事大,他韓侯怎敢如此慢怠軍國大事呢?」李處耘申辯道,他小心地看了看折從阮的臉色,繼續道,「為穩妥起見,令公不如上表一封,也並非彈劾韓侯,只是催促韓侯盡早趕來而已,這樣的話,將來萬一要有閃失,令公也好有話說。」

折從阮低頭思索了一番,卻擺手說道︰「你也是好意,不必多言。老夫本以為韓小子會領兵前來助我,看這模樣他也只當自己是欽差,擺著譜兒,且不去管他,你去傳我軍令,召集本鎮所有兵馬,凡是還能喘氣的,明日午時全軍飽餐後趨往寧州,違我軍令者,斬」

「遵命」

馬嶺河自北蜿蜒而下,兩岸植被稀少,河流在昏黃大地上勾勒出一座座巨川深壑。

這條發源自橫山西段的長河,最終將南匯于涇水,卻將環、慶、寧、邠四州串了起來。一支軍隊沿著這條河流,冒著寒風,溯河北上,隊伍被拉得很長。

就要進入冬季,黃土高原上的寒風一天冷比一天。頭發花白的折從阮抬頭看了看陰晦的天空,他擔心真正嚴寒的到來,讓將士們去與熟悉這里氣候與地形的蕃人打仗恐怕不是件好主意。

更何況這些本鎮兵馬的戰斗力,並不令折從阮滿意,這此兵馬操練時連列個陣也要花上小半個時辰時間。他唯一仰仗的是自己折家的子弟,這滿打滿算也不過千人。就是這簡單的行軍,折家軍與鎮兵的精氣神就明顯不一樣,前者精神抖擻次序井然,後者稀稀松松毫無生氣,若不是懾于折從阮的軍令與威望,鎮兵們就要怨聲載道了。

不過話說回來,慶州之亂是不能拖的太久,關中的食鹽一天一個價,連京師都受到了波及,朝廷以往為了最大限度獲取鹽利,幾大鹽池所產食鹽是嚴格劃分銷售區域的,以往河中解州產的食鹽是不被允許過潼關,這次也只是為解燃眉之急才允許解鹽銷往關中的,這必然給河北河南食用解鹽的地方帶來影響,時間久了朝廷也撐不起。

無論怎樣重視慶州之亂,都不為過。不過,折從阮並不氣餒,皇帝將這個重任交給自己,是對自己的信任還有尊重,即便折從阮擁有一支數量可觀的私兵。所以,折從阮很珍惜皇帝對他的信任和尊重。

「韓奕這小子到底在胡搞些甚麼?」折從阮腦海里還在想這個問題。要說韓奕給他的印象,還是相當不錯的,他想不明白當初那個在關鍵時刻偏向虎山行的年輕將軍為何如此慢怠軍國大事。

韓奕此時並未想著軍國大事,他遙望潼關,臨風吊古。

自京師出發,他用了十天時間才走到潼關下,這個速度實在太慢了。不要說折從阮,就是鄭寶等人也不明白。

秋風起函谷,勁氣動河山。

偃松千嶺上,雜雨二陵間。

低雲愁廣隰,落日慘重關。

此時飄紫氣,應驗真人還。

東起崤山,西至潼關,背倚雄山峻嶺,頭枕黃河天險,這里到處都是古代戰場遺跡,乃是古今必爭之地。秋風慘淡,一股蒼涼勁氣令人膜拜,潼關及附近的峻嶺中籠罩著一層若有若無的紫氣。

唐太宗之徐賢妃所作的這首詩,是在李世民自洛陽西還長安時應詔而作,她在詩末筆鋒一轉,說是真人東來,愁雲被紫氣所驅散,此處真人當然指的是唐太宗。

相傳李世民後來過潼關時,為應和此詩,也作了一首︰

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

霜峰直臨道,冰河曲繞城。

古木參差影,寒猿斷續聲。

冠蓋往來合,風塵朝夕驚。

高談先馬渡,偽曉預雞鳴。

棄繻懷遠志,封泥負壯情。

向有真人氣,安知名不名。

李世民的這首大氣磅礡的《入潼關》,自有其身為帝王的氣勢與抱負,當中也用了不少典故。「棄繻」出自《漢書-終軍傳》,相傳漢武帝時期有一個名叫終軍的,青年時赴長安求取功名,入函谷關時,關吏給終軍「繻」,即通行證,以帛為之,書字于其上,分做兩半,出入合符,方能通行。

終軍問︰「此為何用?」

吏答︰「為出關合符之用。」

終軍道︰「大丈夫四游,必取功名,出關何用此物」

終軍于是棄繻而去。終軍至長安為謁者給事中,受命巡行郡國,持節東至函谷關。關吏識之,道︰「此使者原是此前棄繻後生」

後世遂多用「棄繻」表示決心在關中創立事業或年少立大志之意。至于「封泥」則是指《後漢書.隗囂傳》︰「元(王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此謂守關如封泥,後因以「封泥」喻據守雄關。

《道德經》有雲︰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唐太宗李世民在此感嘆︰這世上能有幾人能明白這里的紫氣呢?或許應該對李世民的這首詩有另一種解讀︰這世上有名的人是否真正的看明白呢?

韓奕揣度李世民過潼關時的心情應當是愉悅與驕傲的,他也要如漢終軍一樣,過潼關入關中,都帶著抱負而去,不同的是,在終軍的眼里關中是帝王之都富庶之地,而在韓奕的眼里關中已經破敗不堪,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李世民創下的大唐基業已經淹沒在了歷史的故紙堆中。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韓奕道,「這世上就是一治一亂,循環往復,就是不知如何才能讓天下永葆青春呢。」

「兄長又大發詩興了,這‘苦’也百姓,‘興’怎又苦了百姓?」鄭寶不解。

「侯爺,咱還是趕路吧,依我們這腳程,實在太慢了。」曹十三在旁催促道。

「呵呵,不急。」韓奕笑道,「大丈夫忙著建功立業,本是好事,不過有時欲速則不達。我等不如慢慢趕路,讓別人去掙小功勞去。」

「何謂大功勞?」曹十三瞪圓了雙眼。

「天機不可泄露」韓奕看了看坐在道邊休憩的一個老道,沖著部下們笑了笑。

「甚麼大功勞的,兄長若是還是這般游山玩水,我們至多能趕上喝慶功酒了。」鄭寶不滿道。

「好,這就走」韓奕拍拍腦門道,「要是去的太晚了,折老令公恐怕真要怪罪我了。」

眾人齊齊上馬,簇擁著韓奕往潼關關門行去。峰巒如聚,關卡狹窄,等待通關的行旅著實不少,全都擁堵在關門。

韓奕注意到方才那位老道也趕了上來,與他並行,令他注意的是這位老道其貌不揚,滿身風塵,騎在一頭瘦驢上顯的弱不禁風,雙目緊閉,面容安詳,如同睡熟了一般。許是察覺到韓奕打量的眼神,老道猛地睜開了雙眼,沖著韓奕微微一笑,還相當愜意地伸了伸懶腰。

「道長這是西去化胡否?」韓奕覺得有趣,開著玩笑道。話說佛道相爭,道家說是老子出關西游,入天竺化為佛陀,教胡人為佛教之事,不過那個「關」應當指的是玉門關或陽關,看來方外之人也有名利之心。

「我正睡的快活,閣下為何擾我清夢?」老道不悅道。

韓奕討個沒趣,疑這老道是對自己的冒犯之語不悅,他也不在意,拱了拱手︰「如此打擾了」

通關的隊伍似乎快了不少,韓奕此行本有從鎮北軍抽調了百位人馬充作儀衛,韓奕命吐渾人白如虎打著自己旗號先行一步,自己則是微服西行,並未驚動沿途官吏,此時也老老實實地排隊依次查驗關防。輪到自己時,那守城的關吏卻是將自己一行人攔住,讓那老道先入關。

「原來是侯爺駕到,小的有眼不識泰山,真是該死」那關吏收了關防,這才得知韓奕身份,恨不得抽自己幾十個耳刮子。

「無妨」韓奕將那關吏叫到自己身邊問道,「我倒有件事要來問你。」

「侯爺盡管吩咐,小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關吏點頭哈腰道。

「眼下這潼關關東關西商旅通行可還通暢?」韓奕問道。

「回侯爺,跟以往比,我潼關也還順暢,只是如今關中鹽價飛漲,朝廷一再下令嚴防有人往關中販賣私鹽,故而我等關吏也查的緊,不敢懈怠公事,通關要比以往慢了些。」

韓奕微微皺起了眉頭,又問道︰「那你們可曾查到?」

那關吏拱了拱手道︰「這鹽價一日一漲,說實話,除了官府,哪里能有多余的的鹽可供倒賣?如今非常時期,官府管的太緊,那此奸商販卒知道厲害,都規矩的很。」

「過往的百姓可有怨言?」韓奕又問道。

「回侯爺,百姓居家過日子離不開鹽,有怨言也在所難免,怪只怪慶州郭刺史,捅了大婁子,百姓們都盼著朝廷能早日解決慶州之亂呢。」關吏委婉地說道。

韓奕站在潼關關樓上,沖著來往行人行著注目禮,略想了想道︰「給我取文房四寶來。」

「遵命」

就在潼關上,韓奕當即親筆寫了一封告示,張貼在潼關城防下,以朝廷的名義通告四方,大意說解州鹽榷院已經囤集五萬斤顆鹽,不日運往關中,又說朝廷自青州又調集了七萬斤海鹽,正在西運途中。韓奕當然是在說謊,他變不出這十二萬斤鹽來,只是意在放出消息,影響關中鹽價,聊勝于無。

「方才那老道,是何等人物,竟勞爾等關吏如此尊重。」韓奕又問道。

「回侯爺,這道長不是旁人,正是華山隱居的老神仙,俗家姓陳,名摶,自號‘扶搖子’的世外高人。據說陳真人服氣闢谷,每每長睡百日而不醒,習得道家真術,歷代朝廷屢召不起,關中一帶的官民無人不知哪個不曉……」

關吏滔滔不絕地為韓奕介紹陳摶的來歷。

「原來是他」韓奕這才知道原來這毫不起眼的老道來歷不凡。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五代末年風雲錄最新章節 | 五代末年風雲錄全文閱讀 | 五代末年風雲錄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