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二 瘋狂的前奏 第一百九十六章 以談備戰

作者 ︰ 閃爍

在談判桌上,黎平寇就沒有這麼客氣了。

第一次會晤,黎平寇就明確提出,中國不是談判參與者,只是撮合者,即以美國為首的聯軍要想實現停火,應該跟朝鮮與志願軍談判。作為愛好和平的國家,中國願意協助雙方進行談判。

這個表態,大出斯特勞斯所料。

只是其中原因,並非深不可究。

中國沒有正式出兵朝鮮,而是以志願軍的名義派兵參戰,就是為了避免與美國發生直接沖突,從而引發大國間的正面對抗,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既然如此,中國就沒有理由與美國談判。

黎平寇表明立場後,雙方的高層會晤就變得簡單了。

在斯特勞斯提出請求後,黎平寇立即同意知會朝鮮與志願軍,盡力協助交戰雙方盡快實現停火談判。

只是,在一個關鍵問題上,雙方仍然存在分歧。

當時,黎平寇明確提出,要談判,得首先實現停火,即在長期停火的基礎上進行停戰談判,而不僅僅是停火談判。只是從程序上講,在進行停戰談判之前,肯定得對停火問題進行談判協商。

斯特勞斯的態度剛好相反,認為在沒有達成停戰協議之前,停火沒有實際意義。只要達成了停戰協議,停火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就沒有必要強調先停火、還是先談判,更沒有必要為了談判而停火。

這個分歧,差點使雙方再次談崩。

還好,最後階段,斯特勞斯做出讓步,答應在朝鮮與志願軍同意談判的情況下,可以在談判期間進行暫時停火。

這個結果不算好,也不算壞。

黎平寇沒有急著返回北京,他還要代表中國參加聯合國大會,呼吁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與人民出面結束這場沒有意義的戰爭。

消息很快就傳了回來,黃峙博開始著手準備談判工作。

九月二十八日,志願軍、人民軍的代表在泉城里與美軍、韓軍代表進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會晤。

此次會晤不涉及停戰問題,只商定停火時間段與談判地點。

停火時間段的問題還不大,雙方均同意,在談判期間進行暫時停火。可是在談判地點的問題上,雙方的分歧非常大。美韓堅持在戰線上進行談判,比如泉城里,而志願軍與人民軍則認為應該在三八線上進行談判,板門店就是理想選擇。

經過短暫磋商後,志願軍與人民軍做出讓步。

不是說在此時讓步等于軟弱,而是考慮到安全問題。誰都知道這次談判,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戰火隨時可能復燃,在戰線上談判相對方便一些,也更加安全。只是志願軍與人民軍也明確提出,如果談判破裂,那麼下一次談判也得在戰線上進行,即打到哪,就在哪里談。

達成這個協議後,雙方一致同意,在三天後,也就是十月一日進行第一次正式談判。

按照之前協商的結果,從十月一日凌晨零點開始,雙方暫時停火。

消息傳出去後,泉城里立即成為關注焦點。

很多人並不看好這次談判,認為交戰雙方達成停戰協議的可能性非常低,原因可以歸納為三點。一是戰場態勢並不平衡,志願軍沒能光復朝鮮全境,也就沒能達到入朝作戰的根本目的,很難在這個時候向聯軍妥協。二是志願軍與聯軍都沒有達到極限,雙方都有能力改變戰局,獲得更大的勝利。三是雙方的底線相差太遠,聯軍不可能主動撤退到三八線,志願軍也不可能就此停住前進的腳步。

也有很多人認為,即便停戰的希望不大,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促進雙方通過談判結束沖突,恢復地區和平。

不管怎麼說,交戰雙方終于向談判桌靠攏了一點。

在志願軍內部,看好這次談判的人也不多,甚至可以說沒有。

黃峙博一邊安排談判,一邊動手為第二次戰役做準備。九月二十九日,他就動身前往前線,考察作戰部隊的情況,慰問前線指戰員。當天,陸風烈從濟南軍區、成都軍區與蘭州軍區各抽調一個集團軍,即第五十四集團軍、第十三集團軍與第四十七集團軍,編入志願軍戰斗序列。按照陸風烈的命令,三個集團軍將在十月三日、十月五日與十月六日到達,听從黃峙博指揮。

與地面部隊相比,空中力量更加關鍵。

打到第一次戰役結束時,志願軍空軍幾乎全軍覆沒,前兩批調派的近八百架先進戰斗機只剩下了不到五十架,其中半數還是海軍航空兵的艦載戰斗機,真正能夠參加戰斗的作戰飛機不到三十架。

實戰證明,沒有制空權,地面戰很難打。

在第一次戰役中,志願軍地面部隊的表現非常突出,打了不少漂亮仗,可是只要到了白天,就很難發起進攻,甚至難以組織有效防御。關鍵就是,志願軍沒有制空權,地面部隊很難在聯軍的空中打擊下活動。

按照志願軍的評估,如果有制空權,哪怕是有限制空權,地面部隊的傷亡數字也能減少四成。

要想打好第二次戰役,必須爭取奪回制空權。

可惜的是,志願軍無法獲得足夠多的先進戰斗機。

開戰前,中國空軍與海軍航空兵中,以J10、J11、27SK、30、FB為代表的第三代戰斗機的總裝備量在一千架左右,其中八百架已經調配給志願軍,剩下的兩百架是保證國土防空的必要數量。

也就是說,志願軍只能依靠國內飛機制造企業。

兩個月內,成飛、沈飛與西飛能生產多少戰斗機?

拿成飛的J10來說,即便兩條生產線全速運轉,月產量也不會超過兩百架。戰前,成飛只有一條J10的生產線,而且長期維持在基本運轉狀態,即在保證基本產線工人的條件下所達到的最低產能,大概月產量只有五架,即便加班加點,月產量最多達到十架。要想提高產線產能,首先得招聘更多的工人,然後得對工人進行基本培訓,至于建造第二條戰斗機生產線,更需要時間,肯定無法在兩個月內讓生產線達到最大產能。在戰爭動員下,也需要大概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實現,而中國沒有進行戰爭動員,也不可能進行戰爭動員,提高軍事產能自然更加困難。

J10如此,其他先進戰斗機的情況也差不多。

事實上,即便產能上去了,這些第三代戰斗機也很難讓志願軍奪回制空權。

在不考慮使用電磁武器的情況下,志願軍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制信息權,沒有一種足以對抗F22A的制空戰斗機。如果使用第三代戰斗機,只能以數量取勝,而志願軍空軍的規模肯定無法超過聯軍。

能解決問題的,只有還在試飛的J20。

可惜的是,這種被寄予厚望的戰斗機,最快也要到二零一五年才能完成試飛,量產更是幾年後的事情了。

按照總參謀部的安排,到十月六日,也就是地面部隊補充到位的時候,志願軍最多能獲得一百二十架戰斗機,其中八十架是J10與J11B,因此到時志願軍的制空戰斗機數量在一百架左右。

這個數量,肯定不足以挑戰聯軍的制空權。

為了獲得更多的戰斗機,黃峙博專門安排母祁鐵回到北京,聯系各大軍區,想方設法的從其他部隊借調戰斗機。

母祁鐵盡了全力,可收效並不大。

為了支援志願軍,其他部隊已經把編制壓到極限,一些航空團只有幾架用來應景的戰斗機,還有一些部隊甚至暫時撤消編制,把飛行員安排到訓練部隊,去飛教練機了。就算其他部隊的指揮官給黃峙博面子,最多能借來一二十架戰斗機。

顯然,志願軍也需要時間,才能組織起第二次戰役所需兵力。

既然如此,談判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黃峙博沒有親自參與談判,而是把具體工作交給了楊禹方。為了應景,人民軍派遣了一名少將充當談判團最高代表。

這也可以理解,志願軍是「客」,人民軍是「主」。在朝鮮的基本國家利益上,自然應該由人民軍出頭,志願軍只是協助人民軍作戰,也就只是協助人民軍進行談判,沒有必要搶風頭。

重要的是,這只是初期談判。

如果真有希望結束戰爭,志願軍就應該唱主角,至少應該派遣一名將軍擔任談判團的最高代表。

黃峙博沒讓戚凱威參加談判,因為他得負責擬定第二次戰役的作戰計劃。

事實上,當時參加談判的志願軍代表,幾乎都是沒有多少事的參謀軍官,其中就有牧浩洋少校。

作為技術代表,陸雯也參加了談判。

月一日凌晨,志願軍與人民軍談判代表團離開咸州,前往泉城里。

因為泉城里在聯軍的實際控制之下,所以談判會場由聯軍準備,聯軍談判代表在九月三十日夜間就已到達。

七點三十分,雙方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商議談判內容。

與陸雯預料的一樣,聯軍明確提出在交戰中限制使用電磁武器,並且列舉出了理由。作為談判內容,志願軍無法拒絕聯軍的要求,只是也沒有理由完全接受聯軍的意見,即不再使用電磁武器。

當然,這不是主要談判內容。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 | 燃燒的海洋全文閱讀 | 燃燒的海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