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打第二次戰役的問題上,黃峙博有很多選擇,也有很多難題。
第一次戰役結束時,也就是九月二十三日,黃峙博就動過念頭,想趁聯軍調整防御部署的機會發動第二次戰役,只是隨即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按照他當時的想法,動用第二十四集團軍從西線戰場上發起進攻,牽制住美軍的第三步兵師與第四步兵師一部分,然後由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三十九集團軍從東往西進攻,在聯軍的側翼防線上撕開缺口,最後動用第十六集團軍的快速反應部隊發起縱深突擊,把第四步兵師切割出來,力爭消滅美軍主力,奪回至關重要的順川。黃峙博也留了一手,即在進攻失敗之後,已經入朝的第十五空降軍的第44空降師能在中部戰場上頂住聯軍的反擊,確保戰線無恙。
讓黃峙博放棄這個想法的原因很簡單︰風險與收益嚴重失衡。
在僅動用一個主力集團軍,而且是首次參戰的主力集團軍的情況下,志願軍很難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突破,所以黃峙博不得不把希望放在側面,讓兩個主力集團軍負責強攻,一個主力集團軍負責穿插。即便一切順利,也只能打殘第四步兵師,無法像第一次戰役那樣殲滅兩個美軍主力師。為此,需要付出的代價卻非常巨大,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軍肯定會喪失戰斗力,第十六集團軍與第二十四集團軍的損失傷亡也不會少到哪里去,因此在此之後,志願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喪失進攻能力,等于拱手讓出主動權。聯軍的損失卻要小得多,哪怕第四步兵師全軍覆沒,聯軍也能調集第二步兵師、第三步兵師與第七步兵師,在志願軍無力挺進的時候發動進攻。
結果不言而喻,就算打贏了,志願軍也守不住戰果。
明智的選擇,是在積蓄起足夠的力量後,發動決定性的進攻,而不是在戰線上跟聯軍小打小鬧。
回到北京,得到陸風烈與傅秀波的肯定答復後,黃峙博更加堅定了打大仗的想法。
既然能在第一次戰役中讓兩個美軍陸戰師全軍覆沒,那麼在準備充分後,就有更大的把握在西線戰場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只是,實際情況仍然不夠理想。
談判破裂時,第五十四集團軍、第十三集團軍與第四十七集團軍已經進入朝鮮,只是沒有到達前線。
雖然第三十九集團軍、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十六集團軍的補充工作正在進行,大批補充兵員已經到達,但是三個主力集團軍的情況仍然不夠理想,很多從其他部隊抽調來的主戰裝備還沒有完成適應性改裝。
以志願軍的情況,能在十月十五日發動進攻就非常不錯了。
事實上,最大的問題不在作戰部隊,而是在後勤保障上。
打到這個時候,志願軍的後勤保障仍然不夠充分。
不是保障力量不夠,而是工程兵太少了。
第一次戰役期間,聯軍的空中打擊很難對志願軍的地面部隊構成威脅,所以在戰役最後三天里,聯軍重點轟炸了志願軍的後勤保障線,反復轟炸橋梁隧道。雖然志願軍已經做了相關準備,比如調集了上千台工程車輛,向朝鮮運送了數十萬噸工程物資,但是工程兵的規模非常有限,很難及時修復被炸毀的橋梁隧道。
到十月七日,前線部隊只獲得了應得物資的百分之六十。
能達到這個程度,還多虧了人民軍動員的民間力量。根據不完全統計,當時至少有一百五十萬朝鮮軍民在協助志願軍運送物資。為了盡快把物資送上前線,朝鮮各地政府甚至組織了「挑夫隊」,專門組織人力走聯軍炸不了的山間小路,用肩挑背扛的方式把彈藥、糧食等物資送上前線。
沒有物資,部隊就無法作戰。
為了解決物資問題,黃峙博不得不讓第四十七集團軍留下來,專門協助後勤部隊修復沿途受損的橋梁隧道。
期間,他還讓戚凱威專門回去了一趟,請求總後勤部派遣更多的工程部隊。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物資最多能堅持十天。」戚凱威拿出了一份文件,「這是後勤保障的相關資料,如果戰役在十五日打響,同時投入七個集團軍,能堅持十天就是奇跡。要想延長進攻時間,只能讓主力部隊分批投入戰斗。」
「沒有別的辦法了?」
戚凱威搖了搖頭,拿起黃峙博放在桌上的煙盒。
「這也不是問題。」黃峙博長出口氣,說道,「朝鮮就這麼大個地方,如果我們把重點放在西線戰場上,同時投入七個主力集團軍很不現實。過大的兵力密度,不會增強我軍的進攻能力,只會使指揮變得更混亂,讓聯軍的空中打擊更有效。」
戚凱威點了點頭,表示明白黃峙博的意思。
「這次戰役,必須分階段進行。」黃峙博沉思了一陣,說道,「現在的問題是,由誰擔當主力。」
「這也是最大的問題。」
黃峙博笑了笑,知道戚凱威在說什麼。
按理說,第三十九集團軍、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十六集團軍是絕對主力,三個集團軍都參加了實戰,掌握了與聯軍作戰的技巧,而且非常了解志願軍的新戰術,特別是在惡劣電磁環境下的作戰方式。
題是,這三個集團軍的狀況都不大好。
第六十五集團軍的問題最為突出,過于巨大的作戰傷亡,已經對基層部隊的士氣產生了影響。
黃峙博專門過去視察了情況,官兵的情緒還不錯,只是都希望得到補充。
這不是過分的要求,而是現實中的問題。
在第六十五集團軍的基層連隊中,一些連只有不到三十名官兵,連正常情況下的一個排都不夠。此外,新補充的兵員嚴重缺乏實戰經驗,一些不到二十歲的新兵,甚至沒有掌握足夠的戰斗技巧。
讓三個集團軍打主力,確實勉為其難。
可是與基層情況相反,三個集團軍的高層軍官都非常積極,而且都理所當然的認為應該是志願軍的絕對主力。
黃峙博回到新義州後,連續幾天都在應付三個集團軍派來的請戰官兵。
官兵積極是好事,可是得量力而為。
除了這三個已經參戰的集團軍,其他四個集團軍的兵員都很齊備,第二十四集團軍的裝備改造工作也已完成,只是四個集團軍都沒有實戰經驗,特別是剛剛抵達的三個集團軍根本不熟悉朝鮮的情況。
讓它們打主力,黃峙博確實不大放心。
沉思了好一陣,黃峙博才開口說道︰「先不管這些,確定怎麼打之後,再決定由誰來打主力。」
「進攻方式無非兩種,一是正面強攻、側面突破,二是側面強攻、正面突破。」
黃峙博點了點頭,又思考了起來。
第一次戰役之後,戰場局勢變得對志願軍非常有利。聯軍沒有從西線撤退,使其西部戰線成了突出部。如果聯軍有能力趕在志願軍之前發起進攻,這是好事,因為可以從側翼攻擊志願軍的防線,甚至從熙川方向發起突擊,一舉切斷東部戰場上,三個主力集團軍的後勤保障線。
題是,如果聯軍沒辦法搶先發起進攻,這就不是好事了。
在側翼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聯軍很難在正面防線上堅守,甚至不得不把主力部隊放到側翼防線上。
對志願軍來說,這等于多了一個突破口。
作為進攻者,這絕對是天大的優勢。
多的突破口,意味著更多的選擇,也就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只要兵力充足,志願軍甚至能把佯攻當主攻打,爭取多點突破,然後用快速穿插分割聯軍主力部隊,力爭在一場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
事實上,這正是黃峙博的想法。
隨著三個主力集團軍到達,志願軍的兵力已經不成問題,甚至還有多余的。
要想打好第二次戰役,關鍵得看如何利用這些兵力,以及如何形成大縱深突破,也就得精心策劃戰術行動。
沉思了很久,黃峙博在鋪開的地圖上敲了敲。
了眼黃峙博敲打的位置,戚凱威皺起了眉頭。
「這只是我現在的想法,你按照這個想法擬定草案,具體怎麼打,還得看情況。」黃峙博又點上了一根煙,說道,「你得催催李明陽,讓二部盡快提供聯軍的情報,特別是美軍主力部隊的部署情況,以及聯軍的後勤保障情況。拿到情報後,我會召開戰前會議,再決定怎麼打。」
「行,我盡快擬定草案。」
「多做幾手準備,別吊死在一棵樹上。」
戚凱威笑了笑,表示明白黃峙博的意思。
在第一次戰役中,黃峙博已經用行動證明,他是一個非常靈活的指揮官,因此在要求參謀制訂作戰計劃時,也要以靈活為主。這種指揮方式,也非常符合實際情況,因為在大規模電磁戰中,後方指揮官很難知道前線的情況,戰役進程也不見得完全符合計劃,所以需要用靈活的計劃來應對層出不窮的變化。
把計劃定死,只會自食其果。
等戚凱威出去,黃峙博先給陸風烈打了電話,匯報了情況,即暫定在十月十五日發動第二次戰役。隨後他又給李國強打了電話,希望二部能在情報工作上加把勁,盡快模清楚聯軍的底細。
只是,聯軍會束手待斃,等著志願軍打過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