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三 東海起狂濤 第十一章 矛盾心態

作者 ︰ 閃爍

第二次朝鮮戰爭後.除了被志願軍打得鼻清臉腫、丟城失地的韓國之外最懼怕、最痛恨中國的恐怕就是日本了。

面對崛起的中國,日本的心態非常矛盾。

這種心態不僅因為第二次朝鮮戰爭,或者說第二次朝鮮戰爭只是誘因在第二次朝鮮戰爭爆發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每個日本政治人物都知道一個崛起的中國絕對不會心甘情願的只當一個陸上強國。

一百多年前,來自海上的英國艦隊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從此拉開了長達一百余年的民族屈辱史。雖然在此期間.中國人進行了很多努力,試圖通過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改變落後挨打的局面但是這些努力,都因為清政府的**無能而毫無建樹。中日甲午戰爭後,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里中國經歷了四百年來最為動蕩的時期而中國與日本的關系也從此由友好變為敵對。

有過這種經歷的民族,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嗎?

雖然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前中國一直宣稱要做一個和平崛起的大國,但是從來沒有停止軍事改革的步伐更沒有放松警惕性。在日本人眼里不管是現在的中國、還是未來的某個中國,遲早有一天.這個陸上強國會放下沾沾自喜的自得心理,穩步走向海洋成為海洋大國。

對島國日本來說這絕對是一場災難。

歷史上類似的事件在歐洲上演過而且直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源。

為了遏制崛起的德國充當「離岸平衡手」的英國非但沒有在歐州大陸搞平衡還為了阻止德國走向海洋挑戰英國的全球海洋霸權用一切手段,包括公開光明的、也包括秘密丑陋的手段拉攏一切力量全面圍剩德國最終導致歐洲大陸強國的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程度。

在日本人眼里日本就是英目而中國就是德國。

當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日本不需要像英國那樣親自出面圍剁中國因為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日本沒有這個資格,很多日本人想做的事情,都由美國做了,日本只需要坐享其成。

因為不需要親自出面所以日本還能左右逢源。

從二十世紀七零年代初也就是中日正式恢復外交關系之後.日本就充分利用了中國受到國際社會孤立的局面積極拓展中國市場,為此甚至搶在美國之前與中國建交從而奠定了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優勢地位。

要知道,直到二十一世紀初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都比不上日本企業。

可是.第二次朝鮮戰爭徹底粉碎了日本人悶聲發大財的美夢。

雖然日本沒有參戰,而且在戰爭期間表現得極為克制除了按照同盟義務,在已有基礎上為美國提供了軍事基地的使用權之外沒做任何干預戰爭的事情,甚至沒有以人道主義的理由為韓國提供援助但是戰爭結束之後隨著美國開始調整戰略部署,收縮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防線,日本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在某些日本人看來,這不是什麼壞事。

二零一五年美國正式宣布.將從日本本土撤軍僅保留沖繩的幾處軍事基地原先以橫須賀為母港的第七艦隊也轉移到關島的阿普拉港,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存在,將降到二戰後的最低點。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美國還將在二零三零年之前從沖繩撤軍。

與撤軍同步進行的,自然是增強日本的軍事實力以及為日本「松綁,「讓日本逐步獲得作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必有的權力。

當時美國的舉動被很多日本人認為是「第二次維新」。

在很多日本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日本人眼里這是日本走向全面復興,成為世界大國的開始。

可是,未來真的有這麼美好嗎?

首先從美日關系上看雖然美國開始為日本松綁但是主從關系沒有改變。只要美國仍然是全球頭號強國、只要日本還需要美國提供的軍事援助日本就是美國的盟國而且必須遵守美國制訂的游戲規則。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日本不能發展核能力。

可以說這是美國同盟原則中最基本的一點。

在美國的盟國中除了英國與法國以及從未承認擁有核武器,但是肯定擁有核武器的以色列之外,其他盟國都得依靠美國提供的核保護傘,任何擅自發展核武器的行為都將視為對美國的挑釁。

最鮮活的例證,就是當初的韓國。

在美國的威壓下別說日本的政治家,理智一點的日本人都應該知道除非日本打算單獨前進,不然就別去踫核武器。

當然拿核武器說說話還不是大問題。

設想一下.如果日本沒有核武器.又何從談起獨立防衛能力呢?

面對中國,沒有戰略報復能力的日本,在對抗的時候肯定缺乏底氣。

可以說,沒有核武器,日本最多只能遏制中國的戰略擴張行動.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中國的戰略擴張能力與意願.也就不可能消除中國構成的戰略威脅日本的國家安全就得不到長遠保證。

這還僅僅是軍事上的問題。

外交上鋒芒畢露的日本,必然成為中國的眼中釘、肉中刺。

問題是,在美目退縮的情況下,日本必須加強軍事力量將不可避免的被中國視為最為迫切的軍事威脅。

聰明的日本人都能看出,美國做的就是讓日本取代美國與中國搞軍備競賽。

本A最快

可以說只要有日本擋在前面美國大可不必手忙腳亂半竟在中國與美國之間,除了日本還有廣袤的太平洋。中國要想走向世界,就得走出西太平洋也就得沖破日本這道鬼門關。

也許中國對日本沒有野心,畢竟在這個國土僅有中國三十三分之一,人口卻有中國十分之一的島國,幾乎沒有什麼資源口可是中國與日本在領海與領土上的爭端,足以讓這兩個排名世界第二與世界第三的經濟大國著著實實的干上一場,至少在數十年之內.中國得盯住日本日本也得盯住中國。

美國的這套手腕不算高明,卻非常管用。

事實上這正是老牌帝國用來對付新興強國的慣用伎倆。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就充分利用了普法戰爭的遺留問題即德國佔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與洛林地區在法國與德國之間制造了不可調和舟矛盾再通過法俄同盟,拉攏了威廉二世的表兄即沙皇尼古拉二世最終結成英法俄同盟對抗僅僅獲得贏弱的奧匈帝國支持的德國。

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種伎倆也是屢用不爽。

比如在印度與巴基斯坦先獨立前英國利用獨立方式制造了克什米爾問題讓這兩個南亞大國惡斗數十年。在同一個地方英國人用一條在地圖上劃了出來的「麥克馬洪線,「在印度與中國之間埋下了禍根。

事實上,中日矛盾的根源也是美國的杰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一方面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又把屬于台灣的釣魚島移交給日本。

這次美國如法炮制再次激化了中日矛盾。

日本沒有選擇只能走上軍備競賽的道路。中國不可能退縮也只能加強軍備。結果就是,中日之間的矛盾遲早會爆發.而且會以軍事沖突的形式讓某一方付出慘重代價而作為幕後黑手的美國,卻不用付出任何代價。

中國戰勝了美國可以出面干預確保日本本土無恙並且恢復日本的信心。

日本戰勝了,中國將倒退數十年,更加難以挑戰美國的全球霸權。

認清這個問題的日本人並不少在第二次朝鮮戰爭結束之後,就有一些日本的有志之士奔走呼吁應該與中國改善關系,理清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甚至有人提出日本應該與中國結盟建立一個經濟共同體。

問題是這些民間呼聲,根本沒有作用。

從政治上講日本別說跟中國結盟跟中國改善關系都不可能。

別忘了,要到二零三零年美軍才會全部撤離日本。

在這十幾年中,中國不會駐足不前而日本也就不可能降低防務水平,以低姿態迎接崛起的中國。

事實上在日本民族思想的催化下任何一位具本首相都不可能放段。

領土與領海爭端擺在那里日本政治家更不可能冒著被刺殺的風險,背離美國制訂的前進方向,推行親華政策。

只是與中國對抗日本幾乎沒有任何好處。

這不僅僅是政治家的認識,也是日本國民的普遍認識因為在經濟上中國與日本的關系已經密不可分了。

可以說,這也正是日本人對華態度矛盾的地方。

在國家安全與民族未來革問題上日本需要保持強硬姿態甚至得為爆發中日軍事沖突做好思想準備可是在經濟發展等問題上日本必須依靠中國因為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國而且不久的將來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國。作為一個經濟嚴重依賴進出口加工貿易的國家,日本絕對不能失去中國這個市場。

要知道中國是日本的第二大貿易順差國。

每年,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獲得了數千億美元的淨利潤,如果沒有中國市場恐怕半數日本企業都要倒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 | 燃燒的海洋全文閱讀 | 燃燒的海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