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三 東海起狂濤 第九十七章 長遠考慮

作者 ︰ 閃爍

只要小林光一還有點理智,就應該知道,中國當局沒有說大話。

雖然他不是軍人,對戰爭也不夠了解,但是他精通政治與外交,知道中國當局絕對不會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夸海口。

更重要的是,幾場大規模海空戰下來,中國一直是勝利者。

也許,小林光一還抱有一線希望,可是他絕對不會把所有賭注都押在這一線希望上。如果中國當局應驗宣言,他就得做好最壞的打算,即在海上自衛隊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為爭取最好的戰爭結果打下基礎。

空中自衛隊連續戰敗,只是增加了取勝的難度。如果海上自衛隊連續戰敗,只會使日本輸掉這場戰爭。

小林光一別無選擇,只能向美國求助。

這個艱巨的任務,再次落到了喜田多一郎的肩膀上。

按照小林光一的吩咐,喜田多一郎去華盛頓的主要任務就是從美國購買戰艦,而且是美軍現有的戰艦。

問題是,購買戰艦絕對比購買戰機困難得多。

關鍵不在戰艦上,而是艦隊官兵。

日本的航空業都不算發達,沒有辦法自行研制與生產戰斗機,F-2這類所謂的自研戰斗機的基本技術都來自美國。在裝備體系上,日本空中自衛隊與美國空軍高度一致,因此在引進F-22A的時候,只需要聘請美國飛行員,日本空中自衛隊能夠提供地勤人員,還能提供部分飛行員。

海上自衛隊的情況恰好相反。

作為曾經的全球第一、現在的全球第三造船大國,日本早就掌握了建造現代化戰艦的基本技術,也有著足夠強大的工業基礎。雖然在某些關鍵設備上,仍然得依靠美國,但是日本海上自衛隊一直獨自建造戰艦。結果就是,日本海上自衛隊不太熟悉美國戰艦,也就無法為引進的戰艦配備水手。

要想把購買的美國戰艦派上戰場,肯定得聘請美國海軍官兵。

對美國來說,在這個時候向日本提供戰艦、以及艦隊官兵,顯然是個大問題。

派遣幾十名飛行員參戰,影響還不是很大,可是一艘戰艦上少說也有幾百名官兵,一支艦隊至少有數千名官兵。派遣數千名官兵參戰,那就不是志願行為了,至少不是軍人的志願行為。

此外,還得考慮戰斗傷亡產生的影響。

讓美**人在與美國沒有直接關系的戰爭中為別的國家流血犧牲,肯定會使美國聯邦政府遭到指責。

不久前的第二次朝鮮戰爭,以及半個世紀前的越南戰爭,美國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只是,在喜田多一郎第二次訪美的時候,已經跟錢德勒提到過這個問題,當時談不攏,主要是價錢差距太大。

現在日本肯出高價,美國還有理由拒絕嗎?

顯然,現在的問題不是價錢。

第三護衛群覆滅,已經給美國敲響了警鐘。中**隊能夠消滅第三護衛群、甚至干掉聯合艦隊,向日本提供戰艦有意義嗎?

問題是,如果在這個時候拒絕了喜田多一郎的請求,美國又能得到什麼?

可以肯定,只要沒有來自美國的援助,日本就會向中國求和,國內動亂難以避免,美國將失去西太平洋的橋頭堡。至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日本不可能成為幫助美國遏制中國的得力助手。

考慮得更加長遠一點的話,還得提防另外一種可能,即某些極端份子把日本戰敗歸咎于美國,從而使日本站到美國的對立面上。

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日本是一個非常嬗變的國家。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一直是中國的盟國,而且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完全向中國學習。可是在短短幾十年之內,日本就成了中國的敵人,並且在甲午戰爭中戰勝了中國,一舉成為西太平洋的霸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與美國對抗,輸得一敗涂地。戰後,日本不但沒有忌恨美國,反而成為了美國最可靠的盟友,幫助美國抵抗紅色帝國。現在,日本再次站在了三岔路口上,誰能保證戰敗之後不會對美國倒戈?

作為一個容易走極端的民族,誰也不能保證日本會在戰後走向何方。

為了防止出現預料之外的情況,美國別無選擇,只能全力支持日本,直到日本當局首先認為必敗無疑。

說得明確一點,美國絕對不能成為日本戰敗的首要因素。

當然,把戰艦賣給日本,美國不會做虧本生意。

在價格不是問題的情況下,美國可以通過出售舊有戰艦獲取暴利,然後用這些錢采購新式戰艦。

不管怎麼說,這場戰爭已經證明,所有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前建成服役的戰艦都無法應對新的戰場環境,肯定得淘汰掉。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軍,美國海軍的換裝壓力肯定超過了中國海軍。淘汰數百艘戰艦,建造數百艘新的戰艦,絕對是一個規模浩大的工程,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

如果沒有來自日本的資金,美國海軍至少需要二十年才能更換所有戰艦。

顯然,中國海軍要不了這麼久。或者說,二十年之內,中國完全有能力打造一支具備全球作戰能力的海軍。

到時候,美國需要面對的是全方位的競爭。

作為新式海戰的發起者,中國既有後發優勢、又有先發優勢,可以在幾乎沒有包袱的情況下,傾盡全力打造一支足夠強大的艦隊。

對美國來說,唯一的優勢就是時間。

只要能夠趕在中國海軍之前完成換裝,美國海軍就能保住優勢地位,在全面對抗中掌握主動權。

為此,美國就需要足夠的資金來打造一支足夠強大的新式艦隊。

趁此機會淘汰舊有戰艦,獲得建造新式戰艦的資金,顯然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不然錢德勒也不會主動提出出售戰艦。

不同的是,麥克米倫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關鍵就是,在出售戰艦的同時,美國是否要提供配套的海軍官兵。

喜田多一郎專程飛往華盛頓,就是來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在第二次訪美的時候,喜田多一郎接受了錢德勒的提議,花高價從美國海軍手里購買二手戰艦,根本不會有任何問題。現在的情況是,經過了六月二日凌晨的戰斗,二十多名援日美國飛行員陣亡,讓麥克米倫在援助日本的時候不得不有所顧慮。原因很簡單,不管是國會、還是民眾,都認為沒有理由讓美**人為日本賣命,更沒有理由讓美**人為了錢去送死。

作為總統,麥克米倫必須考慮來自國會與民眾的壓力。

雖然這已經是麥克米倫的第二界任期,兩年後就將離開白宮,但是作為共和黨領袖,他肯定不希望輸掉明年的大選。

要想使政策延續下去,麥克米倫就得幫助共和黨贏得明年的大選。

如此一來,在這場戰爭中,麥克米倫必須讓選民相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而不是在為某些利益集團服務。

錢德勒必須說服麥克米倫,讓總統在派兵問題上做出讓步。

不管怎麼說,喜田多一郎不會采購一些日本海上自衛隊操作不了的戰艦,更不會讓這些戰艦去戰場上送死。

當然,這不是最迫切的問題。

即便麥克米倫做出讓步,答應出售戰艦,並且繼續為日本提供作戰人員,也要等到十天半個月之後,日本才能獲得來自美國的艦隊。

對錢德勒來說,最迫切的問題就是讓中國當局「食言」。

作為這場戰爭的主要策劃者之一,錢德勒非常清楚,只要聯合艦隊覆滅,即便美國答應提供艦隊,小林光一也很有可能打退堂鼓,只是日本國內的極端勢力,以及大受刺激的日本國民肯定不會認輸。結果再明顯不過,不管小林光一如何應對,日本內閣也很有可能在戰爭結束前垮台。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誰也無法預料。

日本因內政動蕩而戰敗,也許是最好的結果,而且很有可能是小林光一在最後時刻阻止戰爭擴大的唯一辦法。

問題是,日本也許會走上另外一個極端,即不情願認輸的國會議員把一個極端主義者推上歷史舞台,讓日本在戰場上堅持下去。

從短期來看,這對美國無害,只是日本走上極端主義道路,必然會對美國構成威脅。

問題是,能夠保住聯合艦隊嗎?

錢德勒不但是政客,還是軍人,而且是擁有數十年服役經歷的軍人,還在擔任陸軍上將期間指揮過兩場戰爭。

經過第二次朝鮮戰爭後,錢德勒非常清楚,只要中國發了狠心,聯合艦隊肯定得完蛋。

這個時候,恐怕連上帝都救不了聯合艦隊。

不能阻止聯合艦隊覆滅,就只能設法保住小林光一。

作為前任CIA局長,錢德勒首先想到的就是除掉小林光一的競爭對手,讓日本國會的政客沒有更好的選擇。

結果就是,在喜田多一郎飛往華盛頓的途中,錢德勒做了特殊安排。

也許,這對戰場上的戰斗沒有任何幫助,但是肯定會對日本政局產生長遠影響,而且沒人知道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

這個時候,也沒人意識到錢德勒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當時,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東海戰場上,盯著癱瘓在海面上的聯合艦隊,等待中國空軍發起致命打擊。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 | 燃燒的海洋全文閱讀 | 燃燒的海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