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過得不平凡的不止是牧浩洋,還有一群在冰天雪地里勞作的地質勘探者。
丁兆民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也是這支地質勘探隊的領隊。
六年前,丁兆民還是地質研究院的工程師。二零一五年的時候,因為連續三年沒有評上高級工程師,丁兆民從別人削尖腦袋都想鑽進去的科研所跳了出來,在兩年的敬業合同期滿後加入「隆盛集團」。
作為國內最大的民營資源勘探與開采集團,「隆盛」是盛世平名下的產業之一,也是最早進軍朝鮮的民營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在二零一七年之前,隆盛在朝鮮的業務已鐵礦開采為主。到二零一八年,隆盛成為朝鮮最大的鐵礦石開采商,並且成為國內鋼鐵企業的主要供應商。
生意做得很大,不等于賺了很多錢。
因為盛世平名下有幾家民營鋼鐵廠,而且在二零一七年之前就跟軍方合作,成為海軍與陸軍的主要鋼鐵供應商。比如國產航母所用鋼材中,超過百分之七十是由盛世平名下的鋼鐵廠提供的。所以在鐵礦石市場上,隆盛只是盛世平手里的一顆棋子,主要用來跟三大鐵礦石集團打價格戰。
這不僅僅是企業戰略,也是國家戰略。
比如在二零一六年,隆盛在朝鮮的鐵礦石開采場正式投產後,力拓、必和必拓與淡水河谷主動與中國鋼鐵企業議價,希望提前簽署年度采購協議,而中國鋼鐵企業依靠盛世平做出的保證,不但沒有簽署年度協議,還明確要求以實時市場價為準,結果三大鐵礦石集團當年在中國就少賺了一千多億。隨後幾年,鐵礦石價格持續下滑,到二零一九年,平均采購價格僅為每噸一百七十八美元。如果扣除二零一四年之後的通貨膨脹,基本上跌到了鐵礦石的生產成本價。
有意思的是,隆盛在國內鐵礦石市場上的佔有率並不高。
到二零一九年,也只有百分之十一左右,遠低于三大鐵礦石集團。
只是,在隆盛加入競爭後,三大鐵礦石集團失去了市場主導權。一是市場已經形成了供大于求的格局,二是誰也不敢低估隆盛的供應能力。用外界的話來說,隆盛就是中國鋼鐵企業手里的王牌。
原因很簡單︰隆盛一直奉行投資大于產出的經營策略。
二零一七年,隆盛的年開采量只有實際開采能力的十分之一,而且一直維持在這個水平左右,並且根據市場價格波動進行調整。如此一來,隆盛經營的礦山,成為了中國的「戰略儲備」。
也正是如此,直到二零一九年,隆盛都處于虧損狀態。
這不見得是壞事,因為隆盛只是龐大的產業集團中的一部分,隆盛的虧損,讓盛世平在其他領域大賺特賺。
二零一九年,盛世平經營的礦產資源集團已經超過淡水河谷。
更重要的是,四年里,盛世平連續收購三大鐵礦石集團的股票。到二零一九年底,他持有力拓百分之十一、必和必拓百分之十四與淡水河谷百分之七的股票,成為三大鐵礦石集團董事局成員。
只要鐵礦石價格起不來,再過五年,盛世平就有能力收購其中一家。
當然,隆盛的虧損肯定不能持續下去。
從二零一八年開始,隆盛在鐵礦石領域的投資開始減少,開始向煤炭、石油、電解鋁與稀有金屬領域拓展。
丁兆民在這個時候來到隆盛,從事的正是稀有金屬的勘探工作。
名義上,隆盛主要在朝鮮開采稀土礦,加工冶煉後把成品銷售到國內市場,借以整頓國內稀有金屬市場的混亂局面。從戰略意義上講,主要就是幫助政府出台相關政策,對國內稀土開采企業進行整頓,防止戰略資源外流。
要知道,中國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與稀有金屬出口國。
作為戰略資源,稀土礦與稀有金屬具有非常重大的軍事用途,幾乎所有電子產品都與稀土沾邊。
一直以來,西方國家都在從中國購買稀土。說得不好听一點,在第二次朝鮮戰爭與東海戰爭中,美韓聯軍與日本使用的武器裝備上,絕大部分電子設備里的稀有金屬都是從中國購買的。
對于沒有稀土資源的國家來說,中國的稀土更加寶貴。
拿日本來說,日本各大企業早就訂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即不管在什麼時候,儲備的稀土資源都要滿足二十年以上的正常消耗。二零一零年之前,日本每年都從中國購買遠超過工業需求的稀土礦與稀有金屬,絕大部分作為戰略儲備加以儲存,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工業生產。
早在二零一零年,中國就想整合稀土行業。
只是努力沒有收到多少成效,還惹上了不少麻煩,比如美國等西方國家以政府干預市場為由,在世貿組織提起訴訟。
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很簡單︰中國的稀土開采過于混亂,很難集中管理。
要知道,美國是全球第二大稀土儲備國,擁有僅次于中國的儲量,卻在二十世紀六零年代之後成為稀土進口國。美國能夠把自己的稀土封存起來,先用別人的,主要就是稀土礦集中在幾家大型企業手里,而這些企業以市場經營為由,關閉了主要礦山,美國政府卻不用為此承擔責任。
對中國來說,要想關閉礦山,要麼政府出面、要麼對稀土開采業進行整合。
前者肯定行不通,因為違背了世貿組織的規則。
采用後一種辦法,還得避免國營企業介入,因為這也被認為是政府干預。
在保護稀土資源上,隆盛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兩年內,隆盛並購了國內三分之一的稀土開采企業,封存了數十座礦山。算上其他與政府密切合作的民營資源開采企業,到二零一九年底,已有三分之二的國內稀土礦封存。
供應量減少,稀土資源的市場價格迅速攀升。
到二零一九年底,稀土礦與稀有金屬的價格已經是二零一四年的二十七倍,而且還在持續上漲,預計在二零二五年左右達到頂峰。
更重要的是,中國封存稀土礦,迫使美國開始開采稀土資源。
在「美國產」稀土礦與稀有金屬的買家中,肯定有中國企業。
當然,這些是政府與企業的大戰略,也是資源領域的大戰略,與丁兆民這樣的基層工作者毫無關系。
在朝鮮工作一年後,丁兆民接到了一個極為獨特的任務。
因為在此之前,他在地質研究院工作了十一年,所以成為了與軍方進行秘密合作的理想人選。
這個任務就是︰在朝鮮尋找黃金。
與稀有金屬相比,黃金的戰略價值更加重大。
在工業領域,黃金的用途非常廣泛。別的不說,電子產業每年要消耗大約一千五百噸黃金。
當然,黃金的主要價值還是在金融領域。
二零一四年的時候,中國的戰略黃金儲備僅有一千四百噸,而且其中八百噸還存放在美聯儲的地下金庫里。
雖然從二零一五年開始,中國逐年增加黃金儲備,但是主要依靠國內開采,增長的速度非常緩慢。
到二零一九年年底,儲存在國內的戰略黃金還不到一千六百噸。
與龐大的經濟規模相比,黃金儲備明顯偏低。要知道,美國的戰略黃金儲備在二零一九年超過了一萬噸,法國有四千多噸,連日本都有近兩千噸。如果以經濟規模為準,中國的黃金儲備至少應該達到三千五百噸。
這樣一來,不但需要加大國內資源的開采力度,還要在國外想辦法。
早在二零一五年,即隆盛集團在朝鮮發現了世界上儲量最大的鐵礦之後,就有幾位地質學家預測,朝鮮肯定有驚人的黃金儲量。
關鍵就是,這座金山到底在哪?
一年下來,丁兆民率領的地質勘探隊伍跑遍了朝鮮的山山水水,僅是送回國內做深入研究的樣本就有幾十噸。
努力不是沒有回報,只是遠遠沒有達到預期。
年初的時候,丁兆民就在平安南道的白山附近發現了一座金礦,勘明儲量大概有二百五十噸,預測儲量最多五百噸。
這個發現,讓丁兆民等勘探工作者領到了一筆極為豐厚的獎金。
用這筆錢,丁兆民不但買了新房子,還讓女兒進了西安最好的高中。
只是,這點發現,遠遠解決不了問題。
隨後,丁兆民又找到了兩座金礦,不過儲量都不大。算上年初的發現,三座礦山的堪明儲量不到六百噸,預測儲量也只有一千噸左右。
不過,這些發現堅定了地質學家的判斷,即朝鮮肯定有一座沒被發現的金山。
為了鼓勵丁兆民這樣的地質勘探者,隆盛集團制訂了極有誘惑力的獎金制度,如果能夠發現一座儲量在一千噸以上的金礦,丁兆民作為勘探隊隊長,能夠一次性領到五百萬元的獎金,而且在金礦開采期間,每年還有一百萬的額外獎勵。即便是其他人,豐厚的獎金也極具誘惑力。
有獎勵就有動力,所有中國人都在家里團年的時候,被別人稱為「金狗」的幾十名地質勘探者還在外忙碌。
努力,總會有回報。
吃完權且當著團年飯的方便面,丁兆民頂著風雪去了勘探工地。此時,他並不知道正在走向一座世界級的大金山。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