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九 最後的戰爭 第九十四章 再戰印度洋

作者 ︰ 閃爍

第九十四章再戰印度洋

一月四日,發生了很多事情。

首先,俄羅斯總統在莫斯科紅場召開集會,宣布俄羅斯進行戰爭總動員,號召所有俄羅斯軍民拿起武器抗擊入侵者。雖然集會現場的氣氛非常火爆,集會人群也是群情義憤,但是總統的號召多少欠缺說服力,因為俄羅斯首先入侵伊朗,而中國向俄羅斯宣戰的理由就是俄羅斯入侵伊朗。

當然,這不是牧浩洋關注的事情。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俄羅斯總統不站出來,那才真是怪事。

當天,牧浩洋最關注的有兩件事情,一是一條由潛艇發回來的情報,二是由周渝生提起的一件事情。

周渝生提出的這件事情,關系到中**隊存在的最大問題︰通信。

在大陸戰場上,中國陸軍所向披靡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指揮通信非常順暢,命令能夠準確的下達到各級部隊。

原因只有一個︰陸軍在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

當時,陸軍裝備了一種超高空長航時無人飛機,而且其主要用途,就是充當定向通信的中轉平台。

有趣的是,該項目是由陸軍單獨投資開發的,與海軍、空軍沒有多大關系。

在開發這個項目的時候,陸軍也提出與海軍、空軍合作,只是被拒絕了,主要原因與軍種的性質有關。比如,陸軍作戰部隊的活動範圍比較有限,而且指揮所一般固定設置在某個地方,而海軍與空軍的流動性較大。由此產生的影響就是,海軍與空軍的定向通信系統一般只用在戰術層面上。當時,海軍與空軍也想解決通信問題,特別是長途通信,只是都在尋找好的辦法。

實戰證明,陸軍的超高空長航時無人機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通信中轉平台。

雖然在作用範圍上,這種平台仍然較為有限,即最大通信距離不超過一千公里,但是也有一個很突出的優勢,即保密性非常高。更重要的是,陸軍在戰場上的使用方式,已經解決了通信距離不足的問題,即用多架超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組成串聯通信線路,把通信距離延長到數千公里。

當然,這種辦法也有很多缺陷。

比如,通信效率低下,只能滿足基本通信要求。再比如,過長的通信中轉鏈條極易遭到破壞,只要有一架無人機出了故障或者被敵人擊落,整個通信系統就將癱瘓。此外,續航能力與在航時間只能滿足戰役級別的作戰需求。

問題是,沒有比這更好的解決辦法了,至少在當時還沒有。

在看到陸軍的使用成效後,周渝生立即意識到,這是海軍艦隊通信的可靠手段,因此向牧浩洋提出建議,先從陸軍借用幾架,看看能否作為艦隊通信中轉平台,再決定是否單獨采購。

牧浩洋沒有拒絕,而是立即讓周渝生去處理。

事實上,他對通信問題有更加直接的認識。

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中,通信就是個大難題,特別是在艦隊必須保持無線電靜默的時候,與後方通信非常困難,大部分時候只能被動接收信息,如果需要發出信息,就要遇到大難題。以這場海戰的過程來看,如果當時解決了通信問題,牧浩洋在指揮環節上的壓力將減輕不少。

當然,這件事很快就處理好了。

因為在大陸戰場上的作戰行動比預料的還要順利,所以陸軍有幾架超高空長航時無人機沒有派上用場。

真正需要關注的,還是那條潛艇發回來的情報。

四日凌晨,一艘在所羅門群島南面、即珊瑚海北面海域徘徊的攻擊核潛艇發現了一支規模龐大的美軍艦隊正在南下,預計目的地是澳大利亞東南港口。因為距離太遠,而且美軍的反潛屏障非常嚴密,所以這艘攻擊核潛艇沒有能夠靠近美軍艦隊,也就無法探清楚美軍艦隊的具體情況。

只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一支規模龐大,得到了嚴密保護的艦隊。

電報中,明確提到了「艦隊」,而不是船隊,並且說明,艦隊的航速在三十節以上,而當時最快的船隊,也就只有二十四節。

問題是,這支艦隊到底有多龐大?

事實上,早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之後,牧浩洋就認為,美軍會在適當的時候向印度洋派遣一支艦隊。雖然當時牧浩洋還不認為美軍會放棄西太平洋戰場,也不認為美軍會竭力奪取印度洋的制海權,但是他有理由相信,美軍至少應該派遣一支艦隊過去,哪怕只是一支沒有航母的艦隊。

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美國必須向澳大利亞證明還有足夠的軍事實力。

到了去年十二月底,牧浩洋的這個預感越來越強烈,特別是在「德拉-霍姆斯會戰」之後,美軍向印度洋派遣艦隊,甚至集中兵力奪取印度洋的制海權都有可能,而且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大。

原因很簡單︰美國承受不起中東戰敗的惡劣結果。

從戰略上講,美國僅向中東增兵,不可能確保取勝,只有奪取印度洋制海權,才能在中東獲勝。

要知道,美國在動員,中國也在動員。

雖然大陸戰場能夠有效牽制中國陸軍,但是中國陸軍的規模本來就比美國陸軍大,而且戰斗力十分強悍。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地面戰平台早已實現量產,在戰爭時期,每一個月的產量就能裝備一個集團軍,而美國的類似裝備,至少要到二零五三年下半年才能量產。這些因素加到一起,就決定了美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只投入地面部隊的情況下,在中東戰場上取勝。

俄軍入侵伊朗,以及中俄開戰,更為美軍出兵印度洋創造了條件,或者說促使美軍盡快出兵印度洋。

在牧浩洋看來,美軍會在這個時候做出一個非常錯誤的判斷。

這就是,中國空軍將被牽制在大陸戰場上,很難配合海軍作戰,因此美軍有機會在印度洋上擊敗中國海軍。

表面上看,這確實是事實。

在中東戰場、大陸戰場、伊朗戰場與本土防御上,中國空軍至少需要三千五百架戰術戰斗機、以及大約四百架戰略轟炸機,而這正是中國空軍在開戰時的全部兵力,等于消耗掉了中國空軍的全部戰斗力。

事實上,這顯然不是實情。

原因很簡單,戰爭已經打了兩個多月,而且在戰爭爆發後、也就是在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啟動戰爭動員之前,黃瀚林就下達了元首令,讓中國的軍工企業全速運轉,軍品產量開始迅速提升。

兩個月,足夠完成軍事工業的動員工作了。

在二零五二年十二月,成飛與沈飛總共交付了四百架戰斗機,相當于和平時期兩年的產量。

到了二零五三年一月份,這個數字至少要提高兩倍。

要知道,在全面動員的情況下,和平時期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比如知識產權,比如生產專利。

一月一日,西飛、南飛、貴飛與哈飛都加入了戰斗機生產行列,總共有十條戰斗機生產線開始全速運轉,而配套產業的調整工作在去年十二月底就已完成,足以為飛機制造廠提供足夠的零配件。

當然,產業工人不足,對飛機產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如果這十條戰斗機生產線都達到最大產生的話,中國一個月就能生產兩千架戰斗機,年產量高達二萬四千架。

除了戰斗機,轟炸機的產能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可以說,到二零五三年一月份,中國空軍作戰飛機不足的問題,已經有所減弱,戰斗力正在迅速增強。

當然,美軍做出何種判斷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美軍已無更好的選擇了。

要知道,在主要兵力派往中東戰場之後,美軍已經很難在西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也就沒有必要把艦隊繼續留在西太平洋上了。更重要的是,已經有足夠的情報表明,美軍在馬里亞納群島的防御部署已經完成,而且還在密克羅尼西亞修建了兩座空軍基地,完成了基地群的擴建工作。由此產生的影響是,只要中國艦隊還在印度洋活動,即便沒有艦隊掩護,也能高枕無憂。

當然,這也是事實。

沒有艦隊支持,中國部署在琉球群島與扶桑的地面部隊就只能擔當防御任務,根本不可能攻打馬里亞納群島。

在具備了主要條件,又有現實需求的情況下,美軍出兵印度洋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也正是如此,在一月一日,牧浩洋就對潛艇部署進行了調整,加強了對西太平洋與西南太平洋的監視力度。

只是,讓牧浩洋略感意外的是,美軍的行動非常迅速。

如果潛艇情報沒有錯的話,進入珊瑚海的美軍艦隊在一月一日就離開了關島,因此美軍在當時就做出了進軍印度洋的決定。如果考慮到決策環節中的各種因素,那麼美軍在一月一日之前就已做出決定。

這讓牧浩洋認識到了一個問題,即美軍進軍印度洋,肯定與其他戰場存在關聯。

至于是什麼關聯,牧浩洋一時還想不明白,畢竟在一月一日之前,美軍不大可能知道中國會進攻俄羅斯。

更重要的是,當時牧浩洋還不清楚美軍派出的是一支什麼樣的艦隊。

第九十四章再戰印度洋

第九十四章再戰印度洋,到網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 | 燃燒的海洋全文閱讀 | 燃燒的海洋全集閱讀